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很多领域的应用在不断深入,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交际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互联网+”模式也促进了很多领域的变革与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管理对象的构成相对复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多方信息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管理传统工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对此,本文将在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影响,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学生只是单纯地被看作被管理的对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机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够充分等,都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位置,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精神,甚至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仅如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的,而对于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则是相对忽视,也很难把握每个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所以已经很难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和发展,有效对接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有效的推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介入,不仅促进了互联网与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技术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教育”融合趋势的增强,高校以“大班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师与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学生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动交流,并且为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途径,为学生的自主教育与管理营造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1]。其次,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资源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优化配置,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信息内容进行高效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应用,所以可以将更多的教育管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上,有助于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化交流平台的构建,让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内容更加透明,让学生在公平和公正的环境下开展学习、交流与实践,密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共同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域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但是同时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互联网技术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些学校因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时常遭受黑客攻击或病毒入侵,一旦信息资料遭到破坏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台,并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否则将难以实现预期的应用目标。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也有很多学生沉溺于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从事了很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追剧等,在很大程度上侵占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交际空间,甚至接触了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落后思想和西方思潮,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思想进步。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不断延伸,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接触越来越多,通过网络接触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元素也日趋多元化,这就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监控带来了困难[2]。高校传统、单向、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正因如此,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表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更加复杂,学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思想干预和意识形态转变的困难越来越多,这表明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了。
(二)学生教育管理思想相对滞后在互联网环境下,有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有了信息化的特征,但是教育管理思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有些教师和管理者仍旧习惯于把学生单纯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对学生实施统一化、单向化、强制化的管理,未能将学生有效纳入教育管理的主体范围,所以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仍旧是被动的,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诉求常常得不到尊重和满足。在此背景下,即便高校积极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网络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开发了一些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项目,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但是仍旧很难实现与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以生为本、柔性化管理等先进思想并未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有效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3]。
(三)个性化服务方式受到更大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特别与个性化,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更加明显,学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服务与管理上,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网络课堂、网络精品资源等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也会根据个人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来检索资源。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高校以往提供的教学课程、学习资源都是统一化和相对固定的,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太重视,也很少开展学习资源的主动推送和精准推荐等服务,服务方式也相对单一,所以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采取科学的服务方式和教育管理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在服务思想、管理方式和教育手段上进行积极探索和有效转变。
(四)与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有待加强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的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教育管理工作已经不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催生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4]。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发展,并不代表对过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全盘否定,针对当前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势,既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也不能过于迷信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手段、新模式,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互联网视域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路径
(一)确立“互联网+”的学生教育管理思维互联网视域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积极借鉴和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加快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传统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具体来说,当前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摆脱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想、工作方法、工作模式上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注重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同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为了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对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数据分析,强化个性化服务和过程管理,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开发与之相关的软件系统和手机APP等,促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经验主义管理思维向数据管理思维的转变,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网络话语权如今的高校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他们的个性化素质更加突出,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欲望也更加强烈,并且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渠道的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量和认知结构也有了很好的改善。但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所以教育管理的过程是单向性的、灌输性的、强制性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以约束为主、引导为辅。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多,教师和管理者的权威性也有所削弱,这时如果单纯将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的被动“客体”,将难以实现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权,给他们留下表达自我诉求的空间,鼓励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网络话语权,并不是要放弃教师和管理者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领地位,而且要求教师和管理者对自身的教育角色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更好地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更好地把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大局和方向。
(三)着力强化思想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论形式如何变革、内容如何创新,都应当有所侧重,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点,强化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让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坚决维护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保证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在明确在校师生政治站位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专业培训、岗位锻炼、日常引导等方式不断提升师生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在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处理、分析、认知、辨别、应用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避免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接触更多的不良信息乃至对自身产生不良的影响,减少学生的网络成瘾等问题。再者,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增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吸引学生参与e活动、e课堂、e交流、e作品的建设发展,着重解决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结构不合理、功能发挥不充分,更新周期缓慢,缺乏日常管理等问题,增加高校学生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互动性和时代性,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现实需要[5]。
(四)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和多元协同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深入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网络境遇中,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构成矛盾,学生具有是否关注、是否聆听、是否相信、是否践行的自主选择权,所以高校在教育管理手段选择、活动组织设计、文化产品生产等环节中,要紧密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际,关注学生所关心的、倾听学生所期盼的、解决学生所困惑的,兼顾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精神、臻善品质、向上思想以及社会责任等多元教育目标,让高校的党务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网络大V、新媒体工作室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都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能,并加强工作协同,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进行全面的贯彻和落实[6]。
(五)强化学生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最终要依靠人得以实现,所以学生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对此,高校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科学建设,除了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教育管理素质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于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兼具信息化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具体可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学生教育管理系统,更好地胜任互联网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并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为了提高高校基于互联网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校一定要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对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健全和完善,积极建立先进、高效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此,高校要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要在既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技术水平,确保管理平台正常运行,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同时,要定时对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进行硬件维护和软件升级,做好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从而确保管理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真正发挥出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优势。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面临着很多新内容、新挑战,但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一定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加快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完善。对此,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全面分析当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然后基于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调整教育管理方案,增加网络教育管理的投入,优化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模式,进而实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边凤花,李海洋,王佳.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2]侯文军.论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9(09).
[3]杨梅.“互联网+”下的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分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8(06).
[4]高向玉,徐丽.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制约及模式重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03).
[5]尚伟.“互联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发展途径分析——以吉林省地方高校发展状况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6]陶琴.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问题[J].文教资料,2018(24).
作者:刘建杰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