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管理下初中生命教育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2020年年初停工、停产、停学的境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是国之希望,民族之未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疫情下,不仅有责任关怀学生的生命安全,更有义务把握教育契机,向学生渗透有关生命的教育。本文先分析了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当前状况和教育契机,概括国内学者们对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结尾提出教育管理视域下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建议,从逐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引入激励机制于教育管理中、在班主任例行性工作中贯穿生命教育以及有效家校合作推动生命教育四部分实行生命教育。
一、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当前状况与教育契机
(一)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它是除科学教育以外更具现实意义的基础教育,也因此随着社会的更迭,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现状可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分别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理方面,青少年倾向通过大众传媒、网络和课外书籍以汲取生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生理知识的普及是不够的。大部分初中学生们在被询问青春期以及生命知识的时候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且态度也较为神秘和害羞。由此可见,学校的生命教育十分滞后。心理层面,青少年多处于叛逆阶段,自我意识觉醒初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格外需要心理上的关注以及沟通。教师除了要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之外,也要适时适地地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社会层面,当下青少年价值取向物质化较明显,教师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多元化、多层次价值取向以及幸福标准,进而增加生命厚度。近年来,一些中小学极端事件的发酵促使社会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如校园霸凌现象,欺凌者和受害者均为同校女中学生,前者的猖狂和后者的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给人们带来庞大冲击。有关单位对北京等全国10个省市的调研显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的第一原因是意外伤害造成的非自然死亡。我国大陆地区每年有接近1.6万名的中小学生因此被夺走年轻的生命。
(二)国内深化发展初中生命教育的契机2020年初,教育部发文:延期开放中小学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①各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响应通知,齐心抗击疫情。疫情危机触动人们重新叩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危机”既有“危”也含“机”。教育工作者们在该情形下也更加有义务把握生命教育契机,通过线上教学浸透有关生命的教育。2004年春,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被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收录,这说明教育界逐渐对生命教育产生积极重视;2004年底,辽宁省教育厅发挥排头兵作用,专门发文《方案》②:呼吁学校建立以生命关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健全全省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机制。2005年中旬,上海市出台《指导纲要》③,在政策保障和理论指导方面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行进行了阐释;《纲要》④于2010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并施行,《纲要》明确指出:生命个体需要“学会生存生活”,应对生命安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以上均表明,本研究有着良好的政策大环境支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二、国内生命教育相关研究简述
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相关研究多数是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的,我国虽已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命教育领域,出于国情的不同,推行工作始终举步维艰。国内学者没有停止步伐,一直在进行国外生命教育的本土化以及生命教育的因地创新路径探索,总结如下:生命教育工作伴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行而逐渐为学术界熟知,在辽宁、上海、江苏、黑龙江等省份率先开展,其研究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2004年11月,由冯建军教授撰写的《生命与教育》一书出版,它从对教育的原点,即生命,进行剖析之后,反思生命之于教育当中的缺失,提出一系列与生命意义相关的问题,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割裂是生命意义丧失的重要原因,称病理性教育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对生命品性、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之特征等进行了精湛的解释。全书系统而又富有逻辑地诠释了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深了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认知,为生命教育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与体系支柱。叶澜教授在1997年就已极富远见地在《让课堂…》⑤表示,专门强调要以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叶澜教授还主张,唯有师生生命活力有效发挥出来,课堂中蕴含的无限生命活力才能够被激发,方可谓:课堂上真正的生活。近20年后,叶先生又在其论著《回归突破…》[1]中明确写着:对学生来说,教育是点化他们生命发展的重要实践,因而教育从业者需关注原点,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随着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其内涵也出现了各个版本的变化,直至目前仍难形成统一。李萍主张:生命教育理所当然应以人类自身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基础前提,教育的目标即是提升人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性;郑晓江主张:生命教育从内涵上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但不单单是保护人的自然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中蕴含着的人文教育、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等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人文性展开生命教育是必然的。冯建军[2]教授还指出,生命意识的教育是时代所亟需的生命教育类型,依次为三层次:珍惜生命、解决生存之意义以及超越世间万物的极和谐境界。现代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并没有同时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富实,相反,带来的是对生命述求的冷漠。艰难环境中亦有与生命意志坚强的人,关键在于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命。教育的伟大使命之一本是苏醒人类的生命意识。众多学者均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做出了努力。经总结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生命教育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必须要和社会实现接轨,随即服务于社会,并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大多数的研究者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犹如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家、校、社等多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主张,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并延伸至所有教育活动中,使师生时刻被具有生命情怀光环的教育所笼罩。有研究发展就会有不足呈现,目前仍然在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教育管理视域下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实行建议
(一)逐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第一,学校教职工全应参与生命教育的各环节。不仅是一线教师,行政人员等都需要能够引导中小学生习得一定的生理知识、理解生命含义,并建立合宜的生命价值思想。不仅教师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的作用重大,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等都应配合教师投入其中。第二,生命教育应自觉贯穿课堂。课堂是知识教学最直接、最高效便捷的场所,与家庭教育不一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渗透生命常识和生命意识。第三,凭借评价机制的创立规范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可通过收集青少年情况、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学生体验感受、教师实施感受等信息,评价人员分析、判断收集到的信息,更好把握当前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实行过程中大概会出现的问题,提议解决途径,提升生命教育管理的质量以及实际成效。[3]
(二)引入激励机制于教育管理中起先,激励理论并没有被教育教学所应用。随着时代变迁,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运用在教育管理领域当中的激励理论,即教育激励理论。教育激励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激活学生“乐学”的心态,使学生自愿接受班级体管理条例的约束。第一,要保持一定频率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关键期,较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期盼得到来自教师或家长的认可。来自班主任的鼓励会增加学生对特定知识之兴趣。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生命教育,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也会更从容接受。第二,以灵活化的方式管理学生,激励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生命教育教学和传统教育教学一样,并不是一线教师单方面的付出就可以完成目标,收获成效的工作。给予学生条条框框以外的并以一定灵活方式展开管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能够使生命教育的实施“事半功倍”。
(三)班主任例行性事务中贯穿生命教育人与社会若脱离彼此,就丧失了各自的意义。塑造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位班主任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经之路。[4]首先,班主任应带头树立生命意识。人们称赞生命之美好和独一无二,却也免不了哀叹其不可逆性。班主任应给班上学生做好榜样,对生命常怀感恩之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在生命面前怀以崇高的敬畏之情。无独有偶,中小学生还要在班主任教师的协助下加深对生命的解读,了解并珍惜生命。教师更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不以自己为尊,对于他人甚至世上的一花一木一动物都应怀有生命敬畏心。[5]其次,班主任应信奉教育理念之“以人为本”。班主任应时刻以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出发点,对中小学生的身与心发展给予高度关注,要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此外,班主任在渗透生命教育之时,除了生存知识和生存方法方面的教授,更要让他们意识到,生存绝不仅意味着简单活着,纵然活着,也会有各种烦恼和难题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要学会应对这些潜藏的危机。例如,突发事件自救尝试,吃、住、行各方面的安全知识等。适逢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为了夯实国家的防控成果,班主任可以寻求生命教育契机,展开防疫相关的主题班会或课外活动。[6]
(四)有效家校合作推动生命教育学者刘长铭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家庭教育之于孩子异常重要。他指出教育最终的价值不是为了考试,是面向生活。家校合作愈来愈被需要,这恰是印证了有效家校合作是改进学校教育的有力保障。[7]第一,清楚家与校共同教育的职责、树立相关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要颠覆以往家长的传统观念,即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所有与教育相关的责任皆全权推卸给校方了。尤其是生命教育,传统家长甚至羞于向孩子普及生理常识,从不过问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只关注试卷上冰冷的分数。只有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双方承担同等分量的责任,且缺一不可,方可增加生命教育效能。[8]第二,充实家与校合作内涵,拓展生命教育途径。国内多数学生家庭存在“唯分数论”,“唯考试说”的思想,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往的家校合作,如家长代表与校长座谈会,各班家长会等常常仅围绕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升学情况等。在家校合作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宣讲,指导家长在家中如何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给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长以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在具体开展中,学校可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提高效率。
四、小结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正可谓“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兴旺极大地受年轻一代生命质量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和应然。本文在教育管理的视域下,合理给出了在中小学实行生命教育的见解。国内生命教育势头良好,我们要抓住机会,不能让关注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版.
[2]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J].河南教育,2006(12).
[3]李晓明.教育管理视域中线上教学的普适价值、存在问题和创新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
[4]陈佳.班主任工作渗透生命教育的案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8]郜玉环.从家校合作视角关注中小学管理改进[J].亚太教育,2016(27).
作者:朱小静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