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关系着艺术类学生日常学习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但目前来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对此,综合性大学还需从完善适合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拓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以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学生与统招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统招生而言,其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总会有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现象;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也有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加强对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提升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健康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
(一)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部分理想信念模糊
作为大学生中最具活力的个体,艺术类学生虽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有时候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略现实基础,具有很鲜明的优势和短板。在日常学习中,他们思维跳跃性极强,但有部分看待问题较为浅显;他们大部分对自身专业充满一腔热血,但也有的却对实事漠不关心;他们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但过于重视个性设计和自我发展使部分艺术生意志懒散。这些特点具体表现为对专业相关赛事、活动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将自身创新意识融入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过程中。然而,由于艺术类学生有部分对政治类学习活动兴趣不高,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极为匮乏。
(二)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部分组织纪律性不强
据调查,艺术类学生多数比较感性,喜欢将喜怒置于表面,但突出问题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偏激,层次较为表面,心理成熟度不足,容易出现动情、移情等情绪变化,因此也比较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在这样的性格特点下,部分艺术类学生易出现情感、道德、诚信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自由度的给予,这也造就了学生比较懒散的学习状态。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看,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究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等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然而,这种培养也容易使他们集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观念等问题。通过调研和走访,笔者发现,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纪律性较差,对于学校各类教育和政治工作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
由于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录取过程中采用了艺术加文化课的考核方式,学生分别参加了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两次考试,且艺术专业课考试分数有很大占比,因此,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比统招生低很多。这种考试机制也使得许多拥有艺术类院校意愿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就偏爱艺术专业的学习,没有对自身文化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艺术类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低的重要原因[1]。在进入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后,这些不足将会被放大为文化课及格率低,这也成为许多艺术类学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阻碍。
(四)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
基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提早开始了独立生活,过上了常年寄宿在外的生活,相比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真实。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各艺术类院系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满足他们的成才需求。这种阅历和经历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普遍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容小觑[2]。然而,与之而来的还有过早“成熟”的意识,例如不愿参与义务劳动,功利思想较为明显,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出现大幅下降。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困境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以及艺术类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就目前而言,各艺术类院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还面临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管理方式僵化、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困境。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来自于公办学院,虽然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仍照搬非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基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普通院校以“引导”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赋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会造成艺术类学生学业的荒废。虽然部分高校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些管理手段和措施,但由于疏于对艺术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的考虑,院校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为了使艺术类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会将教育教学重点倾向于课程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这也是许多院系忽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由于艺术类学生多数存在自控能力差、情绪化严重等问题,这就加大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然而,院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期轻视直接导致其培养的学生存在严重的“重艺轻德”问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这将会成为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三)管理方式僵化
现阶段,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存在学生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院系管理者往往扮演着领导的高姿态角色,训导远比引导要多。这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同时也会激发是艺术类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也是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许多高校疏于各类艺术生校园活动的组织和承办,没有相关举措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实践机会,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四)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然而,由于许多院校在学生管理配备方面尚未完善,院校在学生管理者数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部分院校引进了一些年轻的管理者,但由于缺乏艺术类学生的了解、疏于与学生的互动、管理工作不细致、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等原因,都使得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不够理想,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真实需求。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基于各类现实管理困境,各高校还需推动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一)完善适合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特点的差异性,院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在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兼顾好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权威性和管理效果。第一,要坚持始终与国家相关法律、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全面考量和保证院校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差异性管理制度;第三,要抓住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关键环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学习,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晚自习和日常课程考勤制度[3]。作为奠定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各艺术类高校在学生学习阶段应重视各类考勤奖惩制度的建立、落实和监督。这类制度虽然在时间上限制了部分同学的自由,但能够有效改观多数艺术类学生存在的慵懒学习状态,从而推动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针对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自我表现意识强等特点,各艺术类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奖惩结合的管理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处罚制度以外,激励机制也同等重要。院校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借助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激励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
首先,各艺术高校应重视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基于艺术类院校小班授课、独立授课的教学方式,院校师生能够获得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亲近、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此,各院校应从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引导教师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全方位融合。与此同时,艺术类高校还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若要真正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其次,艺术类高校应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应将更多文化载体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借助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艺术类学生自主进步意识,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日常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不仅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植于每名学生的心中,还能将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内化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未来艺术道路的发展。再次,艺术类高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积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为每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各类心理疏导和服务;二是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4];三是要鼓励心理咨询类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倾诉、排解心理问题的渠道,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三)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
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实时性、双向互动性等优势,开展相关教育。首先,各院系应明确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还要明确管理者与学生双向依存就是构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其次,基于目前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比管理者更早、更多地了解到各类信息,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和阅历引导学生遴选有益信息,从而与学生构建起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实现院校教育和管理目标。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喜欢新鲜事物,“互联网+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如慕课、“四史”学习平台、易班、学习强国等,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扎实开展创新型网络思政工作,这也更符合艺术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借助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适度使用网络,从而有效降低网络对学生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各院校应抓住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领导能力强的个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带领大家摒弃各类消极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功效。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唯有艺术类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者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的树立和改造,从而使学生能够抵抗和免疫纷繁错乱的思潮和信息冲击。对此,各艺术类院系应借助各类培训、活动等手段提升学生管理者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鼓励管理者引导学生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各艺术类院系管理者应引导学生管理者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如此,组织能力也是高校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职业技能。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者组织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推动方面。除此之外,创新能力也应是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学校应以这三方面能力为重点,借助各类理论、培训、实践等学习和活动形式,着重提升学生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从而推动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四、结语
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跟统招生存在较大的差异,仍照搬统招生以“引导”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虽然能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但由于艺术类学生存在缺乏自控能力,这种模式很有可能造成艺术类学生的学业的荒废。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艺术生的个性发展,还得重视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若要真正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加强对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提升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健康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吐尔逊江·马义尔 阿里娅古丽·艾尼瓦尔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