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基础理论薄弱,但是学生多才多艺

从调查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其民族语言,汉语基础薄弱,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文化课基础差,在学习中难度较大,成绩不理想,大学课程补考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期间的常事;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再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费减免等优惠待遇,与其他地区同学一样承担相同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高额的大学开销对于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支出,不少家庭无力支持大学期间的正常费用,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是,这些能够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同学在他们生活的群体中是佼佼者,是优秀分子的代表,尤其他们都能歌善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他们同样渴求知识,希望能够融入大学校园,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和接纳。

(二)性格豪爽,待人热情,容易形成“小团体”

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张扬、性格豪放,比较喜欢崇拜英雄,也善于结交朋友。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独特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原生环境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活习俗,而他们进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难以在较短时间融入到全新的大学集体生活,进而经常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在高校不少少数民族以老乡会、民族文化社等平台大量聚集,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彼此依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小团体。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小团体现象较为严重,他们甚至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多数以高年级学生代表召集,多数汉族学生也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团体圈子中,使得交际圈子小,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接触不多。

(三)自尊心和自卑情绪矛盾交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民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他们离开原生环境,更渴求得到理解与尊重。在生活中他们特别关心本民族的相关事宜,特别维护本民族的荣誉,表现出极强的民族自尊。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并不多,因此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有限,他们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很少找到本民族的生活气息,为此他们十分渴望本民族的风俗得到别人的认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进入大学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感到自己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差异,个人心理落差加大,经常沉迷于烟、酒、上网等不良的生活中,为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之他们在校园里形成了“小团体”,他们习惯在小团体中进行思想交流与信息互通,接受外界的信息相对不足,直接导致他们在一些思维方式上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供给与大学的消费存在着一定得差距,这些因素聚焦在一起,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自尊与自卑情绪矛盾交织。

(四)竞争意识不强,就业创业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和事业心,在思想上较为积极进步,但是长期受到其生活文化的影响,认为上大学的使命就是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和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等,他们也感觉到自身压力较大。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实施自主择业,双向互选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也必须走向社会,向就业市场进行自我推销,但是由于主动性不够,学习成绩一般,自信心不强,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就业成功率较低,从而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甚至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安于现状,习惯按照传统的等、靠、要的就业模式思考问题,由于基础薄弱,他们缺乏就业创业能力。

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始终围绕尊重民族风俗、民族平等、提倡人文关怀为前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在校园文化上寻找支点,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其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中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交流、行为习惯,通过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校园文化格调和多样性,做好文化教育、文化育人、文化融合的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框架中专门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校园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真正体现出文化建设的内涵,调动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纳的意识,激发各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二)坚持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困难为重点,开展教育援助工程

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为着力点,加强情感凝聚,实施情感援助。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注重感情交流,为此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教学实习、深入寝室以及社会实践等加深了解,密切关注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他们的内心。用全面、正确的观点客观看待每一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促进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开展经济援助,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的情况。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应当在除了国家规定的奖助学金、减免学费和生活补贴等常规援助方式之外,还应专门设置大学生零时困难补贴,并在安排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社会兼职等方面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当倾斜,切实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积极开展学业援助。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底子较差的情况,学校要在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方面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加强主干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课程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进校时文化成绩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成绩管理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绩折算,课程考试分数上给予适当放宽,同时在学习中努力开展“一帮一”系列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学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三)坚持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任,因此,要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合格建设者,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多样形式民族政策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培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学习中可以开设宗教伦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方面的选修课,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内涵,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变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保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方面提高认识。

(四)以纪律教育为抓手,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与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要严格管理与细心关怀相结合。要以法律纪律教育为抓手,结合特殊时期教育和常规管理。发挥常规管理中校规校纪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少数民族学生违纪违规要严肃处理,绝不能以少数民族学生而放宽处理尺度,做到同汉族学生一样。实现以教育为先导,将遵纪守法和爱校荣校的思想观念相结合进行培养;高校管理中要善于抓特殊时期、抓特殊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召开专题座谈会,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动机,在是非观、民族观等方面进行纠正,帮助他们理解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使之自觉拥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五)坚持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导整合校内资源,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在新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活,班级导师、辅导员要多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邀请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习生活座谈会等方式,引导他们快速熟悉大学生活,增加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让其得到更多同学的接纳与认可,同时也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特长,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在促进校园文化中民族元素的交融的同时保护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本文来自于《长江大学学报》杂志。《长江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把相关信息及时传达到少数民族学生手中,向他们提供各种教学讲义、视频等,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学校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才促进会,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课题、科技发明、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能力提升等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为原则,设置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奖励综合素质全面、专业学习优异、社会实践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积极开展学生就业、创业社会实践,提前把少数民族学生安排到实习岗位锻炼,让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平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宋天华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