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管理体系研究(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分析
医院是医学界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团体,它的存在是和人类自身健康以及改造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人类生存的客观条件不断改变和人类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手段是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这是医学教育在医院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各科学术理论发展及临床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天津医院把继续医学教育放在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建设的高水平上来要求,而作为具体工作的管理者,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工作进一步深入探讨,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三级甲等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
1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医院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就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探讨和实践,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监督考核的环节管理,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1.1领导重视、构建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得到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由院领导和代表本院各学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委员,主管院长为副主任委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学术活动、授予学分等工作由教学科负责处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对各项工作加以审定和监督,指导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医院实行院长—主管院长—教学科—科室主任—继教秘书五级管理模式。
1.2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天津医院制定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管理制度》《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关于职工在职学习的管理规定》《公派出国进修学习选拔办法》等,同时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等相结合,并成为必备条件之一。建立培训—考核—晋升—临床应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建立人才流动、淘汰制度,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约束力,提高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
1.3网络管理、提高质量
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是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力度和效率,减少重复、繁琐的工作,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信息,天津医院将计算机程序软件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统计和管理,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增强了学分记录的准确性,减少了统计工作的繁琐,降低了工作强度,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2]。
1.4经费投入、保障实施
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继续教育平台,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新建医院配备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和workshop室,安装手术远程传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音响和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毕业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继续发展,让他们理解到只有通过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科学的海洋里充分汲取新的养分,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3],才能使自己医疗专业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2.1申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津医院与天津医科大学建立了医学情报共享合作协议,以达到尽快地向临床一线输送各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之目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促进天津医院科研及临床应用[4]。为了鼓励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增强医生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本院内实行每周定期通报制度,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教学、医疗和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
2.2举办院内学术讲座
每年有计划地举办以已实施的新技术为主的院内学术讲座,科室讲座主要以三基训练为主。每星期五下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科交叉为特点的院内学术讲座,注重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常态运行、长效运转的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实用性强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新技术应用交流和专题实践教育等活动,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结构、新技术,使其临床医疗应用得到提高。
2.3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
为使各专业技术人员得以及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医疗技术,有计划地挑选各科室优秀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外出学习人员回科后在本科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院内各科室医务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2.4远程教学
为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三基训练的渠道,天津医院已和24小时医学频道建立了远程教育合作体系。24小时医学频道汇集了国内外的医学视频资源,全部以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上24h不断地播出。远程教育教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基培训、手术操作、教育讲座、医学会议四个板块的内容。三基培训包括三基视频操作演示、题库、考试系统。三基视频操作详细演示了三基操作的具体操作细节,医生、护士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进行观摩、学习。题库及考试系统能够实现全无纸化自动网上考试,实现了考试工作的四个“自动化”,即自动出卷子、自动考试、自动判卷、自动总结汇总成绩。医学三基考试试题部分从基础到临床,从医技到护理多学科收录了从易到难多种题型的考题,涵盖范围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24小时医学频道方便地学习相关卫生技术知识,24小时医学频道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合理解决工学矛盾,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2.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
教育者导向模式包括学术会议、临床病例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培训班、新技术推广、远程教学等;自我导向模式包括浏览期刊、视听或音像制品、CD-ROM媒体和互联网等[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使继续医学教育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水平、爱好寻找所需的信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逐步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生职业的观念,真正把参加继续教育转变成自觉行动,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
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CRISISS模式)是英国采取的,经欧洲医学教育联合会验证,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界的认可,成为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合理的有效模式[6]。
3.1医学教育参加者培训效果的评价
先明确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这一要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后,教学科以问卷形式让参加者对讲课内容、方式进行满意度的评价,并对学员不满意的情况进行整改,然后再对每个项目进行再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达到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目的。这就对授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必须选准切入点、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医学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内容更新,注重授课艺术和效果。教学科还根据授课效果有侧重、有目的地安排授课教师,以促进授课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诊治能力、科研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有所增长。
3.2项目效果评价
有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以管理人员对专家授课教学效果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术理论高、临床经验丰富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水平也同样高,教育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及口才表述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继教管理者应对每一位专家的教学效果加以重视,及时了解听课医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对专家提出一定的授课要求,教学效果提高了就增强了医生自觉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提升受教育者各方面水平的目的。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②项目选题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即“四新”“三性”;③项目是否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④项目是否为本学科国际、国内发展的前沿;⑤项目是否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⑥项目是否为国内医疗先进技术和成果;⑦项目是否填补国家、市级空白,有显著社会效益的技术和方法。
4取得的成果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天津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及参加人数有所提高(见表1),课题、成果、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市空白项目、专利、获奖均有所增长实践证明,天津医院所制定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可行的;开展续续医学教育促进了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了整体学科建设的水平,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魏慧芸 单位:天津医院教学科
第二篇:教育管理人性假设方式创新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自由的主体。麦格雷戈归纳了人性的特点,提出“X-Y”理论,其中X理论认为在人的管理中,激励人的主要方式是提高物质条件;Y理论则以“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为基础,强调人性自由,注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最终是目的是实现人的个体目标,完成自我实现。对于学习的教育管理来说,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可以不断完善师生关系,发挥一定的组织与激励作用,并且可以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校与个体之间的权力更加平等、关系更加和谐。
一、教育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的联系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人性假设
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关联到人性假设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人性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个是基于人性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该假设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但是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此类教育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几条:首先,学校是学术组织的代表,在管理体制上有一定的等级性,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其次,教育管理的方法理性程度较高,并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第三,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和教师的教学权力是教育管理中的两个主要权力,学术权力与学生权力则被忽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人”假设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些观点中,“经济人”假设的功利性较强,并且学校本身具备自营性,所以教育管理的“经济人”假设较为复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属于知识传播的组织机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是具备一定价值的,而且学校会在发展中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学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获取的组织,比较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很多学校都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创收,有很强的独立性,学校的“经济人”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政府的管理。“经济人”假设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及内部治理的基础,所以该假设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
2.“文化人”假设。人具备文化的特性,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培育人的机构,学校同样具备文化的特征,从传播文化到发扬文化,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过程,且这种管理体现出民主性和参与性,在文化功能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将日趋完善。在“文化人”假设中,人属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客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与文化进行更好的沟通,两者是统一的,通过不断的交互使文化活动得到升华。“文化人”假设是为了维持教育管理的平衡性,让文化功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到实现。
3.“社会人”假设。该假设的基础就是尊重人性,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与和谐。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理解人性假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育管理的本质是遵从人为主体的假设,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管理效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主体地位极为稳固,该假设思想是希望不断地完善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1]。首先,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主客体的权力较为尊重,参与管理的人所具备的权力是相同的,对于被管理者较为重视和关心,这样可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方法突出了奖励措施,对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视,不断增强师生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帮助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第三,教育管理存在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除了接受理论知识之外,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渴望得到重视。“社会人”假设要求学校在关心被教育者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使更多的管理者对人性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种调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校的内部关系保持和谐。
(二)人性假设实践在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具备互动的特征,对人性主体的想相关行为极为重视,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所以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使人性假设得到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使校园内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通常来说,人性假设理论源自于人对现实所产生的新的认识,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在动态变化的,所以教育管理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自我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人性假设实践基础之上的,并在教育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影响要素
1.教育管理主体。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公办学校,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在规模上还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公办学校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的科层管理制度对教育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管理的科学性和理性非常注重,对于人的价值与需求则相对比较容易忽视。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若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并非对教育理念进行到位的传播,不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则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低下及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所以教育管理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实践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
2.教育管理模式。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为单一化形式,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论层面,功利化、形式化的教育模式较为严重,文化的引导与创造功能缺失,导致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不会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缺少礼仪规范的传授,难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精神,丧失了教育本质中的文化及人文内涵,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技术工具妥协。
3.教育管理系统。作为学术文化的组织系统,学校应确立教育管理的活动环境,统一校内的整体环境,并且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使教育管理活动具备针对性和正确性。由于教育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所以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围绕人的活动展开工作,但很多学校只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政府的科层特征通常较为明显,各等级的职权划分非常清晰,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这些层级进行设置的,学校内部的人性联系变得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对人性自由发挥进行限制[2]。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措施
1.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主体是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对人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第一,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极强的自然性,并且人的本身是独立和自由的。第二,市场经济是当前的社会主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大多数的人都有着一定的自私性和功利性,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会在满足的基础之上对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进行关心。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独特性,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主体应朝着多元化发展,且主体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头脑。在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共同对学校进行管理[3]。
2.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在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权力分散管理是重点所在。所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权力集中管理朝权力分散管理转变,把权力分散至校内各个学术组织内,提高教育管理权力之间的平衡。学校应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从保障个人的主体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自律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校应积极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规划,学校将提高教育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变化的联系程度,使教育管理能够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切实解决学校发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观念只有与教育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才能从实际上推进教育管理的优化[4]。近年来,我国逐步放松学校的管理权限,提高对学校内部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强化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界限,划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权责更为明确,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5]。
3.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总体上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向当前的开放性管理[6]。学校将“人性假设”理论融入开放性教育管理机制中,能提高对主体人性的认识和重视,符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提升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了解,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实践策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战略化。此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还应增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将“人性假设”和民主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教育管理制度。这将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秩序,为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以及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奠定重要基础。从本质上来看,教育管理方式是以人性为核心,协调“人”和“物”这两大系统关系,进而实现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人性”这一核心要素,提高对“经济人”、“文化人”以及“社会人”的认识,并通过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等途径,将“人性假设”理论与学校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方式。这将强化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逻辑,而且能保障学校学术的自主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晋旭 单位: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第三篇:儿科健康教育管理应用
由于儿科的病患都是未成年人,心智还略显幼稚,所以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难度,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管理能否实施成功,直接关系到了医院的名誉[1]。在健康教育管理难点颇多的儿科之中,如何实施健康教育,是一门值得探索的学问。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摸索寻求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使得医疗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现根据收录的资料进行比较,对如何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做具体介绍,并提出儿科健康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0例儿童消化不良病患。对其中的3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2)岁。另外30例患儿设为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0.8~8岁,平均年龄(3±1.9)岁。两组的基本资料和家传病史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管理,包括新生儿的健康教育和儿科病区的健康教育。
(1)新生儿的健康教育,主要有病区制度、在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等方面。关于病区制度:作为无陪伴的消毒隔离病区,新生儿病区的各种规章制度需要注意的更多。当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要适时对患儿家属进行病区环境、探视规则的相关介绍,杜绝医院产生感染的可能性,并让患儿家属能够主动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确保制度的落实。在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当患儿家属探视患儿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基本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于哺乳期的妇女更要通过示范教育的方式向其讲解如何进行喂养。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在患儿出院之前,应该对患儿家属做好出院指导,以防止患儿病情的复发,对患儿可能出现的疾病先兆要做出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患儿出院之前,也要对患儿家属做好详细的健康教育。并且提供医院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姓名,以便让患儿家属能够随时联系与咨询[3]。
(2)儿科病区的健康教育,儿科病区分区域治理,每个区域派遣一名专职护士对患儿的情况适时回报,并且有针对性、阶段性的制定专业的健康教育内容。事实证明,阶段性与时机性的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明显要优于一次性进行健康教育。入院时的教育:患儿送入病房之后,一般是最佳的健康教育时机,此时患儿比较安静,家长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应立即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医院环境的注意事项、医院制度的遵循、医护人员的相关资料等,教育形式一般为口头宣讲,如果是关于规章制度可以以手册的形式下发到患儿家属手中进行教育。分年龄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要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如婴幼儿应利用其好奇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以减少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认可;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善恐惧心情,主动配合治疗。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这里的患儿家属指的是患儿主要陪护者。对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他们最需要听到的内容,如对于输液的患儿,应指导家长如何保证静脉通路的流畅性,防止渗漏;儿童消化不良的患儿要如何进行饮食方面的护理;需要服药的患儿家长应该了解药物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恢复期的患儿家属应该了解疾病的防传染知识等。教育方式以口头教育为主,书面指导和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等形式为辅[4]。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调查共有三项指标:患儿家属满意度、病房管理质量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情况。患儿家属满意度通过在出院前向患儿家长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病房管理质量情况通过质检员对于儿科病房的检查后进行信息汇总得出结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则由相关督查小组对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做出点评。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独立样本t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间的患儿家属满意度:经过比较发现,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1%,要远远低于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94.5%。
(2)两组间的病房管理质量情况:经过质检员的检查之后,对照组的病房管理质量要劣于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质量。
(3)两组间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经过督查小组的突击检查之后,对两组的日常护理工作做出点评,观察组的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比对照组有了显著提高。
3讨论
3.1患儿家长满意度的提高有赖于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在近年来开始改变,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也由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病患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在目前,对住院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落实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康教育管理也不在局限于其本身,而是一种与医疗质量、护理服务、病房管理以及病患满意度都密切相关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对患儿家属的教育,可以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在这样一种健康教育指导的氛围下,可以极大满足患儿家属的精神需求,减少其担忧情绪,增加患儿家属的信任度,为日后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2促进护患关系的改进和病房管理的改善
儿科病区实施健康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消除患儿的害怕与恐惧;另一方面则是要对患儿家属做好健康教育,让其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主动积极配合。健康教育方式采取以口头教育为主,健康教育处方和联系方式为辅,分阶段性、时机性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儿家属能够了解疾病的基本常识和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这样在双方的合作之下,医疗护理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医患纠纷也会因此减少。
3.3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单纯疾病的治疗并不满足,转而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健康教育管理正是随着这种大潮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可以通过教学的模式,让人们学习保持健康的知识,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并形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管理的实施,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6]。
4结语
健康教育管理的成败关系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声望,如何实施健康教育也一直是值得探索的学问。在工作之中应该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查证,持续改进,科学系统地实施健康教育,才能体现出健康教育的成果。综上所述,在儿科病区应用健康教育管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行为。
作者:吴微微 刘晓燕 洪霓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第四篇: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管理路径分析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呼吸道或下呼吸道频繁感染,此类儿童又可称为复感儿。多项研究发现,针对复感患儿,在实施积极的治疗方案的同时,更要注重疾病的预防,这样才能降低反复感染的次数及并发症概率[1-2]。健康教育管理路径是指在实施各项医疗行为的同时,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交流、有评估的教育活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健康行为对疾病转复的重要意义,以此维持、改善及促进人们的健康。2013年4月要2014年4月,该院对45例复感患儿实施了健康教育管理路径干预,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要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复感住院患儿9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院所有患儿均经第8版叶儿科学曳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患儿家属自愿配合该次研究。排除标准院合并严重脏器疾病的患儿。研究组院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2依1.5)岁;对照组院男24例,女21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3依1.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及健康教育措施,即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管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组建健康教育管理小组,并由组员共同设计健康教育管理路径表格,内容如下院淤入院第1天院医务人员向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宣教,主动介绍我科主管医生、护士,以及病区环境与陪护制度;充分做好安全知识与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同时评估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与接受能力;向患儿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于入院第2天院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说明药物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常见的不良反应。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有效咳嗽的主法,鼓励患儿多摄入水分。盂入院第3天院鼓励患儿多摄入新鲜的蔬菜与水果,避免食用油腻且刺激性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积极预防腹泻,这是由于腹泻能够增加营养消耗,不利于疾病恢复。榆入院第4天~出院院开展健康知识小课堂活动,由健康教育小组的组长授课,内容为疾病的基础知识、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授课时间在1h以内,鼓励患儿家属多提出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互动状态。虞出院当天院向患儿家属说时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锻炼支持及环境支持,同时也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过度劳累降低机体的低抗能力。(2)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工作,促使医务人员能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3)医务人员根据教育路径管理表单中的内容,将健康教育充分贯穿于患儿的治疗及查房的过程中,同时每日下午开辟专门的时间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以提问的方式巩固他们对健康知识的记忆,直至完全掌握与理解[3]。
1.3观察指标
通过自拟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60分及60分以上为掌握。于随访1年,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患儿家属健康教育掌握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4%(P<0.05)。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其特点为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的反复感染,严重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质量[4]。有临床研究指出,受文化水平及从事职业的影响,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且普遍存在健康盲点与认知误区,致使在照看患儿时过于随意及盲目[5]。所以,针对复感儿家属给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指导十分必要。健康教育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单元,然而多项研究指出,传统且单一模式的健康教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健康教育管理路径是按照患儿从入院到出院整个就医状况所制定出的一种健康干预方案,它可以充分发挥患儿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有学者对50例复感患儿应用了健康教育管理路径干预,结果发现该组患儿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治疗组。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研究患儿家属健康教育掌握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4.44%(P<0.05)。结果可见,健康教育管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而使医疗操作更具计划性及人性化;同时,健康教育管理路径的远期应用效果十分确切,可以有效优化及改善患儿家属的健康行为,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保证患儿的健康。
作者:朱莹 单位:西电集团医院儿科
第五篇: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及障碍分析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湖南将发展职业教育,将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工作重点。近几年,湖南省职业教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从宏观来看,职业教育仍是湖南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暴露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问题,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湖南省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和分析湖南省现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发展障碍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完善和健全湖南省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进而促进湖南经济和教育的融合,推动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
1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现状
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是调节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活动各行为主体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湖南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长沙大学、岳阳大学是湖南教育职业教育的先驱。从数量规模上看,湖南职业教育学校和学生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湖南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学生3500人,截至2013年12月底,湖南现有高职院校72所,在校学生达到43.46万人,比2012年增加7.8%,2014年高职院校减至70所,全日制在校生达43.52万人。从办学主体来看,目前湖南省职业教育是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格局。2013年,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72所,其中省政府行业厅局主办25所,占34.7%;市政府主办24所,占33.3%;行业企业主办10所,占13.8%;民办院校13所,占18.1%。就职业院校区域分布情况来看,长沙、株洲、湘潭等第一类城市49所,占湖南全部高职院校的68%;邵阳、益阳等第二类城市19所,占26.3%;湘西、怀化、永州等第三类城市4所,仅仅只占5.6%。从职业教育现状看,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民办公办院校共存;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多样,交叉管理;三是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长株潭一线城市,形成区域集聚现象。职业教育是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促进湖南的全面发展亟需找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湖南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发展障碍因素探讨
2.1职业教育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湖南普通高等学校106所,毕业生达30.56万人,平均毕业生规模达2884人;中等职业学校虽有525所,毕业生仅25.14万人,平均毕业生规模仅有479人;技工学校129所,毕业生仅有4.19万人,平均毕业生规模仅有325人。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毕业学生平均规模普遍偏低,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平均规模相差悬殊。其次,目前湖南行业性强的学校过多,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面过窄,毕业生的适应性比较差,入职后“上手”很快,但是“后劲”不足,办学效益不高。
2.2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
从专业设置来看,湖南现在高职专业有19个行业大类,2014年,全省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182个,撤销专业点98个,全省高职招生专业达428个。高职专业种类繁多,覆盖第一产业的在校生比例为4.78%,第二产业的比例为50.48%,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74%。根据2013年湖南省的数据显示,湖南省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2.7%,第二产业为47.0%,第三产业为40.3%。目前来看,湖南省的高职高专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且与湖南省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布局大致接近,但是从数据来看,湖南省的覆盖第一产业的职业教育比例偏低,覆盖第二产业的比例相对较高。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湘西、怀化等相对落后的城市,农业发展必不可少,其专业设置仅仅配合整体经济布局,而不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设计,最终导致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发展不匹配。
2.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从发展职业教育投人来看,一直以来资金来源都以地方政府直接拨款为主,国家中央政府更多地是对职业教育在政策方面扶持,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有着普遍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观念,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湖南职业院校中90%由当地政府和行业厅局主办,资金不足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在有限的政府财政支持下,当地政府没有完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如经费标准等,导致有限的资金的利用率效益不高。国家要求2017年达到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1.2万元,如海南省2015年已将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将提高到1.2万元,在全国较早建立起地方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标准,而湖南的生均标准远远没达到国家标准。二是行业厅局主办的职业院校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甚至有些行业主管部门削减学校财政支出,来弥补行业经费缺口,导致职业院校在没得到行业支持的同时,还要反哺行业,职业院校自身难以继续维持。
2.4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当前,已有部分企业、行业等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中,但相对湖南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明显不高。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多数企业和用人单位仍存在着等靠要的旧思想,且在人才市场中劳动力一直有着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已有的校企合作很多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实质内容。企业为了照顾关系、人情,学校是为了应付检查进行形式合作;签订时很隆重,但签订后就将协议束之高阁,没有后续实施。其次,企业接收师生作为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企业而言,接收实习生意味着要安排食宿、岗位、加强其人身安全、质量监督等各方面的管理,还要防止核心技术等商业秘密的泄露,安排实习生的弊端远远大于利益,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最后,链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纽带资源匮乏,即适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科研、技术项目少之又少。对于专业技能、科研创新性高的项目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设备等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即使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对于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也存着互不信任的鸿沟,导致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难以成功。职业教育有着教书育人的一般特点,又有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直接输入社会的特点,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非常关键。
3健全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对策探讨
3.1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和行业厅局应按照职业发展的需求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费用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重,支持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同时要将对职业教育中的经费支持要列入财政支出预算中予以保障。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职业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学生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达到国家生均经费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当地特色学科和专业,逐步建立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学校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备等专项基金,建立职业院校贫困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以更加务实和有效的方式对职业院校进行财政支持。合理分配职业院校软件和硬件的经费支持比例,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国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税收优惠、捐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入职业教育,多层次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2因地优化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湖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每个县至少都有一所或以上的职业中专。但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不同,而各地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方式等却十分类似。职业院校的设立,没有根据当地特色进行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照搬,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前篇一律,甚至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只能失业或者外出打工。针对此种情形,建议从市州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整合本市州资源,根据本市州的经济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职业院校设置专业动态调控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根据市场动态灵活设置。因地对职业教育进行布局规划的同时,明确院校专业设置大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计和开放还应有所限制,不能照搬综合院校的专业设计方案,如:语言类、经济类等专业应少设置,尽量设置符合当地特色的专业。职业院校只有科学定位,理性发展,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与优势,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3.3完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完善创新管理体制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对湖南现行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完善,首先需要扩大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权。扩大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权主要包含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完善院校自主招生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是支持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校间或校企交流活动,鼓励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鼓励企业参股,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三是,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和教师要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的完成度、到企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纳入到职业院校教师的考核体系内,这既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定向培养学生;最后,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权。
3.4创新校企合作方式,落实校企合作计划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落实校企合作计划,关键是要形成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紧密联系的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办学和育人体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行业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指导、技术老师兼职、实习基地实训和吸收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建立教育部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加的高校职院管理组织,坚持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利益相关的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董事会或理事会。在体制完善的同时,应政府主导,搭建学校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促进校企间交流,提供校企合作优惠政策,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检验,落实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间,企业在资金、技术指导、实习就业等方面为合作学校提供便利,学校也应引导教师和学生主动为合作企业服务,开展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3.5推进职业教育方式改革,实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
现代学徒教育制度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传统职业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企业和学校相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该模式旨在解决企业招工难的现象。近年来,西方制造业国家更加重视现代学徒制度,推进现代学徒制不仅可以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促进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通,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建设,该模式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新趋势,对完善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湖南省可以采取围绕企业用工和新世纪产业发展的用人标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心,通过学生、学校、教育分别与岗位、企业、产业的对接,加速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融合,采用试点先行的方法,举办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企业、行业等劳动力需求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在制度上、资金上、政策上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促进湖南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湖南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分析制约湖南职业教育的障碍因素,以及对构建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为完善湖南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作者:桂诚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分析
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主场所,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寝室群体的发展水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因此,重视并创新大学生寝室群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体合力,加快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寝室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寝室地位日益凸显,不仅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小社会、新家庭。因此,大学生寝室成为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所。可以说,寝室群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败。大学生寝室群体是指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所结成的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该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高校组织管理系统中最小的子系统的宿舍,每个宿舍成员以组织纪律或成员间约定为约束,相互承认对方的存在,并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宿舍中可以不受干扰独自处理个人事情,支配时间,选择活动方式,可以没有目的共同活动。通过寝室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寝室群体内部各要素不同的联系、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而不同的结构形态又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形成不同的影响。依据宿舍成员个性发展水平及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大学生寝室群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发展型群体,具有远大理想和目标,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优秀核心人物,宿舍成员整体素质比较高;和睦型群体,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缺乏远大的目标;松散型群体,没有明确的目标,人际关系冷漠;消极型群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矛盾冲突型,矛盾的激化,造成损坏他人身心健康;另一种是反主流目标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力比较强,但是与社会主要价值观相反,破坏性较强。这四种类型的寝室群体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程度和效应是不一样的。因此,大学生寝室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息息相关。
2大学生寝室群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2.1落后的宿舍管理体制阻挡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各高校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宿舍管理转到后勤集团,管理模式也转变成服务学生、感染学生为主。这种运行机制对管理中出现的违反校纪校规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往往出现“想管但不敢管,该管但不管”的现象。同时,该管理模式还会出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后勤集团、管理者与服务人员间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等现象,学校认为学生在生活区的一切事情应由物业部门负责,物业部门认为他们只对生活区的物业管理负责,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应是学校的事,即使各高校已采取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等措施,但这样的做法只是停留在表面,相互间的配合度不密切,治标不治本,迫使高校宿舍管理处于弱化、软化、散化的被动状态,再加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经费、活动场所、宣传栏、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缺乏,导致育人氛围不浓,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步伐。
2.2薄弱的宿舍管理队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开展
大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许多部门,但高校往往片面地把学生宿舍看成是单纯后勤服务,重点解决学生生活服务问题,忽略学生高尚品质、良好情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来源于农村或下岗工人,文化水平较低,政治素质不高,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培训,导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高,基本上只起着门卫的作用,很难承担突发性事件、学生矛盾纠纷的处理,更谈不上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甚至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放纵学生违纪;而辅导员在宿舍管理中由于受时间和培训的限制,仍主要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停留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层次上,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无法把全局性与战略性、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起来,无法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3学生错位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困境
由于受社会经济、家庭结构、西方价值观和网络的影响,近年来,当代大学生中错位价值观有所抬头,具体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人际关系淡漠,自我过分关注,迷恋网络诱惑,乐于信息吞吐,明辨是非、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较缺乏。从高校发生的案例来看,学生有时会出现被骗丢失财物、自杀、因缺乏自信退学、宿舍成员关系紧张、忽略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私拉乱接电线、使用违规电器等现象,这些都增加了宿舍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大学生寝室群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3.1更新观念,发挥积极的寝室群体规范的作用
长期以来,各宿舍有相应规范。在这些规范中,有学校正式规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也有大家在交往中形成的所认同的潜在规范。这种潜在的规范作为公认的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同学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判断的标准。积极的群体规范有利于引导和约束同学们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而消极的群体规范则起反作用。这种规范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密切相关。针对宿舍管理上的推诿、扯皮,处理不好“责、权、利”的漏洞,各大高校必须“以生为本”,处理好优化整合和相互配合、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实现由“分割管理”到“整合管理”的转变,建立一种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宿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为各寝室建立前进发展的群体规范提供条件。
3.2改善队伍,营造宽松的宿舍氛围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宿舍管理员的选聘、培训和考核工作,招募具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管理人员,定期、不定期对管理者进行教育培训,充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鼓励其与学生同住,学会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术,针对寝室群体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公平、公正,营造一种既民主集中、心情舒畅的宿舍环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3.3关注教育主体,建立发展型寝室群体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但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广泛多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明显的弱点,因此优化群体结构,建设富有生机、富有活力的发展型寝室群体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帮助学生营造向上的政治气氛和学习气氛,有意识地让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寝室负责人,组成讨论小组,以寝室为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党团活动和学习活动;要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既要了解学生的出生地域、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爱好,为学生合理安排寝室,又要利用寝室群体开展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改造消极型寝室群体;要培养并发挥寝室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通过寝室核心人物及时掌握群体成员思想动态,同时通过其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信息传达给寝室中其他成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刘晶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专接本模式教育管理分析
一、“专接本”的意义
“专接本”是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的简称,是江苏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全日制在籍高职学生延续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主考学校的指导下组织辅导,参加自学考试,在高职毕业后一年完成本科教育学习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优秀者可申请学士学位。“专接本”作为自学考试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开放、灵活、高效的特点,受到主考本科院校、对接高职院校以及考生三方认可。从主考本科院校角度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收益。对于助考高职院校来说,可依托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优势,积累先进经验的同时推动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亦可借助本科院校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不失为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学历层次,加强社会竞争力。目前江苏省开展“专接本”的对接普通本科院校超过26所,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名校,“专接本”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二、“专接本”模式存在的问题
“专接本”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江苏省试点于2008年开始),其发展无疑会碰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种认知误区。
(一)生源认知误区
“专接本”生源原则上是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优先选拔,但在实际操作中,客观上受到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原则制约,主观上一些责任领导好大喜功追求招生数量,“专接本”招生大门洞开,致使部分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也进入“专接本”的群体中。这类学生希望通过“专接本”暂时逃避家长监管和就业压力,其自身的学习愿望较低,根本不奢望获得学位,甚至连毕业证都认为可有可无。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们旷课就不足为奇了,即便到课也是出工不出力、得过且过。在高职学生自身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的消极表现往往会造成蝴蝶效应,使整个教学班级都受到消极影响。找旷课学生谈话,他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搪塞和推诿,强调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考试和多次补考不及格后,他们又开始怨天尤人,对教学及管理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专接本”学制有着其特殊性,采用2+2学制,学生在第四年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他们已经从所在的高职院校毕业,但是又没有与接读的本科院校产生直接联系,造成身份及归属感的错位。
(二)社会认知误区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深入,高校扩招规模逐年增大,文凭含金量在逐年缩水,每年百万计毕业生涌入社会,一纸文凭似乎不再被看重,工作单位更看重求职者综合素质,媒体也推波助澜,经常报道一些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硕士毕业去养猪、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患抑郁症的“怪现象”,得到的往往是以偏概全的“读书无用论”。部分学生对于自考的文凭本就不自信,认为自考比全日制本科低人一等,在正规本科都不好找工作的当下,自己的前途更加迷茫。
(三)管理层面的认知误区
“专接本”工作繁复,却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宏观层面,由二级学院担任责任单位具体负责教学运转和学生管理,但是由于编制问题和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二级学院都无法派出专人负责,而是由教学或教辅人员兼任“专接本”干事。“专接本”教育有自身一套运转机制,从招生宣传到组织教学、考试报名、教学资料收集、论文写作、答辩再到毕业及学位申请,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流程。“专接本”干事在有一定体量的本职工作下往往分身乏术,一个人扮演着教务、班主任、督导等多个角色。由于不是专职人员,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专接本”干事的工作很难做好。而且很多学校的上层管理者把“专接本”当作摇钱树,收益分成时逐级分配,实际运转过程中则是“专接本”干事独挑大梁。在这种状态下,“专接本”工作很难得到长足的进步,一般都是原地踏步,还有很多正逐渐萎缩。
(四)教学层面的认知误区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每年阻挡考生获得学位最大的瓶颈在于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从实践应用型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理论研究型的本科人才,这个跨度不是区区几个字可以概括的,需要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全面提升。“专接本”教育师资主要来自高职院校,由于高职教学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这种模式给教师造成的教学惯性体现在“专接本”的课堂中就是“照方抓药”,导致的后果一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新鲜感,教学内容及方式与高职教学如出一辙,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旷课的一个原因。二是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也背离了自考本科教育的要求。虽然本科院校每年有两次集体备课环节,但是仅这一个渠道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三、“专接本”模式下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把好招生关口,落实择优选拔机制
针对生源问题,一方面规范招生环节,加强宣讲,让有求学意向的学生都能了解到“专接本”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向学生阐述清楚“专接本”的性质、自学考试的利弊得失,“专接本”与“专升本”“专转本”的异同,使学生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专接本”的教育体系。切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有夸大其词的宣传。另外针对生源良莠不齐的问题,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准入门槛的方式进行筛选。从短期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牺牲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从学风建设的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有必要的。
(二)划清职责分配,落实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监控
针对管理层面的问题,首先,应该理顺领导体系职责分工,践行管理条例,让每一个层次的管理都起到实效。其次,适当分解“专接本”干事的管理任务,形成学工、班主任、教学多方齐抓共管的局面。最后,细化服务,让学生有情况能找得到人反映,有困难能够找得到人倾诉,有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三)规范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学校应该稳定教师结构和队伍,以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为基础,不断增进与本科院校间的交流,在接本教学中融入本科教育理念,打破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隔阂。适当聘请本科院校教师授课,以点带面,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增强课程贯通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学生。学校应该提高班级中的学习气氛,适时增加与本科院校对接的文化活动和实践调研环节,合理配备教学资源,让学生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通过树立学习标杆,激发学生间比、学、赶、帮的热情,强化班级的凝聚力,增加“专接本”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专接本”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类型符合发展的要求,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实践中暴露问题、改善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是朝夕之功,需要继续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以主人翁的意识集思广益、积极面对。
作者:张亮1 刘思2 单位:1.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