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管理研究(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如何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人才的必经阶段。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优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现状
(1)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高。90后学生群体,活泼开朗,充满阳光,但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其影响较大。纵观目前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很多学生党员思想意识薄弱,不熟悉党章,部分学生虽然入党了,但心中根本无党组织,没有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并非真心为党组织、为国家做贡献。
(2)部分党员素质较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先锋队,应该是品学兼优的积极分子。但如今高职院校的党员素质不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造成学生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如下:首先是高职院校在挑选党员的时候,仅仅根据学生的绩点进行挑选。其次,部分班级推荐党员,是辅导员个人批准,难免出现个人主观偏好。因此难以选拔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党员。
2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1)缺乏完善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缺乏完善的学生党员教育制度,这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普遍的情况。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特有的学制机构,很多学校仅仅重视党员的发展,对党员的教育比较缺乏,出现比较明显的“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缺乏完善的制度,就会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原始动力。
(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要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培训是不够的。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是通过“党课学习”“党员培训”等。但对于9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单纯理论培训显得枯燥无味。
(3)学生党员比较分散,管理不容易。高职院校基本每个学员都有一个党组织,组成人员是每个班有1到2人代表。进入大三准备毕业的学生党员,管理困难。一方面,在组织党员开会的时候,部分学生党员却已经到各个地方实习,无法出席党会议,实际中很多学校还是选择了“人性化”处理方式。另外一方面,给党员传递信息或者发放学习材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党员更新了联系方式。党务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也会影响到对这些毕业学生教育管理。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1)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学生党员大部分是比较自觉积极,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加强制度建设,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散漫违纪等,所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是做好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完善学生党员考勤制度的建设。在日常的党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具有一定严肃性,原则上是不能请假,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很多学生党员无故缺席各种学习与会议,这是违反了党规。所以学校在召开各种党员会议及学习的时候,要做好考勤制度。例如要求学生党员按手指摸签到,对于个别无故缺席的党员要进行登记并给以教育批评,严重者按照违规处理。其次,完善党员的考核制度,除了日常考勤,还要加强对学生党员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包括志愿服务、三下乡、在校纪律等,制定量化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党员递交的材料,尤其是学习报告与心得总结进行检查,并作为考核重要标准。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完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作为党务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党员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以及通讯记录,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多元化。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学生党员也一样,要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就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此,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在党员培训中的应用。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社会,教育信息化也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党员播放各种视频(思想教育类),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播放《建党伟业》等电影。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通过“在线学习”、“远程培训”等,这样可以增加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节约现实开会的成本。培训方面,还可以制作党员微课,对于在外面实习的党员能够通过微课巩固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加强实践的培训。在保证理论培训的前提下,还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学习。例如建党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到一些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建党的历史以及伟人,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要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3)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还要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人员,不仅是行政人员,很多时候也是教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就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党务教师,就要提升个人的素质。首先是思想道德素质,党务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对党章的学习。其次,党务工作人员,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另外,党务工作人员,要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加强与学生党员沟通,定期跟学生党员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
4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依然存在着素质不强、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通过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谢海燕.高职院校党员教育实效性研究[J].雪莲,2015,(36).
[2]李晓堂,唐文,许红星.高职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云平台的构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鄢丽钊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第二篇: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三严三实”研究
摘要:联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在育人工作中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进行讨论,提出以严格自警、自律和实在服务学生为着力点,努力做到严以修身,终身学习;严以用权,一视同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谋事要实,“等待花开”;创业要实,情感育人;做人要实,不做“老好人”。通过本职工作落实“三严三实”,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三严三实”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三严三实”,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言之本、立功之本,告诫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从“严”上要求自己,向“实”处谋事着力,才能将工作抓实做好,取得实效。联系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对于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需以严格自警自律、实在服务学生为着力点,将“三严三实”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1严格自警、自律
1.1严以修身,终身学习
首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想给学生一缕阳光,自己首先要变成一个太阳”,为此,我们要不断自省、自警,是否通过持续学习,不断强化、提升了自身修养,不断审视、剖析我们自己的“三观”是否“正确”,我们的“知”与“行”是否一致。其次,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繁重而具有挑战性,其工作内容涉及九大模块知识和四大核心能力。九大模块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四大核心能力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人生导航服务、德育研究能力。加之高职学生不仅思想活跃,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集体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做好育人工作不容易,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师益友更是难上加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通过终身持续学习,才能找到出路;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1.2严以用权,一视同仁
严以用权就是要按规则、制度行使权力,公平、公正待人处事。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大事小事,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不管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只要学生需要,都应不辞辛苦、想方设法地提供帮助,即使是有困难不能办到的,也应向学生解释清楚,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和信任。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相貌体型、学习成绩等因素,有差别地将其分为三六九等,给予不同待遇。对待顺眼的学生不好也是好,对待看不惯的学生好也是不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给人直接贴了标签。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也不利于优秀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育管理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做到严以用权、一视同仁,必将大大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1.3严以律己,率先垂范
严以律己就是要慎独慎微、率先垂范。“以其昏昏”必然不能“使人昭昭”。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典范。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折射在学生身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我们要时刻牢记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违反的,我们先不做,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令则不行”。在日常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中,要言行谨慎,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谈举止,以积极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实在服务学生
2.1谋事要实,“等待花开”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教育管理学生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转变和成长有其周期性特点,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几次的谈话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反复教育,持续关注和引导才能收到效果。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关心,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促使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进步。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取得成绩时要积极鼓励,遇到挫折时及时帮助。要允许学生犯错,不要漠视他们的点滴进步,积极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通过持续地关注,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身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变。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当具备“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精神,以屡败屡战的信念,通过不断地反复教育和引导,通过实实在在、长期反复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教育学生,实现转变,促使其进步。只有屡败而不改初心,长期持续地教育和引导,才能看到“花朵的盛开”。
2.2创业要实,情感育人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心桥”战术,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群体及个体情感世界的变化,因势利导,以情感交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不失为一种实用手段和较佳方式。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将真情实感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正所谓“三分管理七分情”,在教育管理中,通过以诚相待、平易近人的情感育人方式,方能使学生产生信任、钦佩和崇敬的心理,有助于优化教育行为。人的发展需要一种由内而外的激发力量,情感教育会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热情,使其健康、全面发展。情感交流应体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持续获得温暖,受到感化和激励,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亲其师则信其道”,情感育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通过“人情味”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能有效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会实现教学相长,让教师和学生成为终身的良师益友。
2.3做人要实,不做“老好人”
做人要实就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公道正派,胸怀坦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对工作、对学生老实、认真、不敷衍,这其中要特别预防产生“老好人”行为。“老好人”是指那些遇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唯求和气的人。这些人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实事求是,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他们对待工作敷衍,对待学生工作得过且过,“多栽花,少种刺”,对每位学生都是“你好,他好,大家好”,谁也不得罪。其行为处事的结果就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是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我们遇到某些学生的行为不符合学生规范的时候,是听之任之,还是及时纠正;是承担责任,还是逃避现状,体现出了我们的做人态度和工作作风。如果我们一味抱着“老好人”的心态,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实际是害了学生。当然,批评不是目的,但却是一种手段,奖励是方法,惩罚也是育人手段,奖罚分明才能扬清弃浊,整歪风才能树正气,做人不实,在学生面前做不辨是非的“老好人”,到头来吃亏的是学生,危害的是社会,当学生终有一日成长感悟,“老好人”必将被鄙夷和唾弃。
作者:袁惠莉 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激励理论分析
摘要:激励理论是一种源起于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领域,激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此,笔者提出将激励理论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并从教师和学生管理两个维度就如何应用激励理论进行详实分析,借以丰富激励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内涵,进而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驱动。其英文“Motivation”,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对于什么是激励,国内外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见解。如《辞海》中对激励的解释是“激动鼓励使振作”。美国著名学者罗宾斯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即人的行为均由动机引起,动机是对人的行为起着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管理学中的激励一般是指为了使组织成员顺利实现组织目标,而创设各种满足其需要的条件来激发组织成员动机的特定行为过程,简言之,激励就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过程。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界定“激励”,尽管有关激励的解释存在一定差异,但笔者认为,激励的内涵主要归结为四点:一是激励的对象是人,即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二是激励的出发点是需要,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三是激励的动机有强弱,即人的积极性有高低;四是激励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外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实践,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根据其研究重点不同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需要的内容、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主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动机产生的认知过程及行为结果的反馈,即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倾向于行为本身,重视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行为的定向塑造和控制,充分揭示了个体行为的结果对其行为动机的激励作用,主要包括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以海德和韦纳为代表的归因理论。
(二)国内主要激励理论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西方激励理论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提出的同步激励理论;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提出的C型激励理论;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提出的全面激励理论。其中,同步激励理论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同等重要;C型激励理论强调基本需要与最高层次需要的有机结合是职工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较佳模型;全面激励理论则侧重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激励研究,提出了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模式。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激励理论的综述,一方面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激励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高职高专师生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三、激励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1.从教师管理层面看。第一,关注教师多层次需要。需求是激励的基础或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为了更快地发展,而过多关注规模与效益,缺忽视了教师素质提升和管理手段改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问题,基于教师的多层次需求而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只有关注教师的多元需求、多层次需求,正确区分需要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长期性与短期性、可行性与必要性等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关注教师主导需要。一般来说,一个人同一时期,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即主导需要,对这种主导需求的追求是人的行为当前驱动力量。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通过观察、定期调查或访谈和统计等方式把握教师的主导需求和非主导需要。笔者通过访谈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在工作中有较为突出的精神需求,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物质需求尚仍然是他们的主导需要,值得管理者密切关注和把握。
2.从学生管理层面看。第一,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80后”“90后”相继成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主体,他们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着自身的思想特点,如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动手能力强等,这些变化使得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个体需要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合理需要得到最大程度满足,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启发他们为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为追求自己理想的实现更加努力学习。第二,促进学生学习生涯设计。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根据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来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生涯规划,正确引导并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合理需要,为他们定制成长阶梯,让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达到激励的最终目的。
(二)公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早由美国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侧重于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理论认为,工作动机不仅受回报绝对值的影响,也受相对值的影响。即当个体获得回报时,他们不仅关心所得回报的绝对量,而且还会将自己所得的回报与之前所付出的努力之比值与其他人相比来断定其所获得回报是否公平或公正。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无论是教师管理还是学生管理都需要借鉴公平理论,以确保最大化的公平公正。
1.从教师管理层面看。根据公平理论可以看出,影响教师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为此,作为管理者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关注引起教师不公平感的因素。引起教师不公平感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来讲,表现为社会性分配不公和学校内部分配不公。社会性分配不公表现教师与公务员待遇的差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教师待遇的差异等。校内分配不公体现在职称与待遇差异,年龄与待遇的,职位与待遇的差异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第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与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实行按劳、按绩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体现相对公平。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合理的“不公平”,适当拉开待遇档次,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在激励过程中注意对教师公平心理进行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2.学生管理层面。要求教育管理者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性格特点,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做到评价过程、程序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对那些因各种原因产生不公平感的学生,及时给予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激励手段发挥最大作用。
(三)全面激励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激励理论长处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的激励理论即全面激励理论。他认为,激励作为一个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即激励的主客体;二是时间,即激励过程与环境;三是激励的方式与内容。如何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发挥它们在激励中的作用,就是全面激励问题。该理论由于研究背景是以高校为主,所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从教师管理层面看。一是从激励的过程角度,管理者应建立持续激励机制。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的时效性决定了教师激励必须坚持短、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螺旋上升式的激励周期。这样,让教师既有短期激励带来的紧迫感,又有长期激励带来的持续性。二是从激励的主客体角度,管理者要实施全员激励,将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运用,取代上“励”下“受”局面。从激励的方式与手段来看,管理者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合理的激励手段来鼓舞教师,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以达到持续激励的目的。
2.从学生管理层面看。一是从激励主客体来看,要求管理者意识到学生不仅是激励的客体,同时也是激励的主体即自励,他励和互励则是外在激励,都必须通过自励(内在激励)才发挥作用。二是从激励的过程来看,要求管理者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优势需要,合理控制学生的心理周期,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优势需要有机结合,注重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使学生的每一阶段都得到有效地激励。三是从激励的方式看,要求管理者合理利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传统激励手段之外的新激励手段。
四、结语
将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也必将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以及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美]w•波特,A•比各利,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M].陈学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陆国寨.人事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章凯.激励理论新解[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4]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陈恒英 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管理法治化发展实践策略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程度关系到依法治校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教育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益,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引导为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困难,据此提出了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的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依法治校、依法育人融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法治化管理。
1、高职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困境
(1)传统的管理模式较难改变。从心理学分析,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形成后,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效率比较高,可以实现快速的管理目的。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权威,对被管理者进行管制教育,被管理者也比较服从这种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会用到这种管理模式。
(2)管理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生应无条件服从管理,不得有异议和反抗,一切以学校为中心,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有的管理理念,同时大多数教育管理人员均持有这种观点,这样就给教育管理的法治化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大多数高校都具备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监督,实现理论教育管理的有章可循。高职院校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这些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有些制度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具体情况,导致了依法治校进程的难度加大。
(4)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学生而言,自从接受教育以来就被灌输一切服从命令的教育观念,如果不服从学校安排,就会受到惩罚,或者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即使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敢反抗,自己承受一切后果。这样就会使得教育管理人员坚定传统的管教模式,对学生强制管理。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了法治化教育的开展。
2、高职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实现方略
(1)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高职院校实施法治化管理的基础条件是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就目前我国教育的法治化建设分析,仍需加大立法力度,关于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得学校队学生的管理出现不当的情况发生。国家应根据学校中出现的各种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制度合理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已经出台的法律而言,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于实际工作中,应做到与时俱进,另外,有些法律法规的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国家针对这些法律条文要做到及时更新,并增强法律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对于学校而言,应逐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国家规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细化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少用一些命令禁止性的制度,努力实现规章制度的可操化及人性化。
(2)增强学校管理者及学生的法制意识。高职院校的管理涉及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进行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互相配合,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法治知识,逐渐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在处理学生事务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条文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处理,要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处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以服务学生为目的,逐渐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学校应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在课程中可以开设有关法律方面的基础课,或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法律知识的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活动,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与学生的法治化管理要求相符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础,为学生创造民主、法治的环境,尽量使用引导的管理方式,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住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养成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学生申诉机制,充分为学生考虑,如果学生对自己受到的处分感到不满,或者认为学校管理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向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学校应及时调查情况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综上所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引导为主,充分保障学生的个人权益不受侵犯,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及习惯。学会辩证地对待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法治公民。
【参考文献】
[1]郝占辉,贺宏斌,王文波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困境、原因及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5)
[2]储开峰.依法治校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5(10)
[3]朱权.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
作者:于楠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机制思考
摘要: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其生态环境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长效的改革机制。本文对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革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长效机制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事物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在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也问题也逐渐暴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改革机制,逐渐成为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改革机制的分析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教育生态环境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影响高中教育管理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同时由多个影响因素构成的管理生态系统,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运行等等。管理生态环境机制的不和谐和不完善,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后期成果,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如管理者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着教育管理的成效。高职教育管理的对象就是学生,教育改革要求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学生的发展和行为也会对教育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教育管理的制度、方式、运行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管理的效果,影响着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机制的建设。
2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现状
2.1管理理念滞后
从高职教育的管理者的层面上讲,教育管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是管理者片面求稳的管理理念。为了实现教育管理的发展目标,管理者必须具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开拓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但是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大多有着“安定”的思想,只求现状,不思进取,较为因循守旧和固态保守,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和封闭,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的竞争和发展。
2.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在管理效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在对教师的绩效管理方面往往也不完善,这就造成了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效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3重行政轻学术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行政权力扩大化的现象,影响着高职学校正常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学术配置方面,存在着较为弱化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是行政人员的身份,在学术上往往不够重视,在资源的配置方面也倾向于行政建设,在学术科研经费以及教学收入等方面也存在着过度的行政干预现象,对教师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3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改革机制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改革机制,以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引入竞争机制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在时代背景下获得长效的发展,就必须顺势而为,引入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观的长治久安。首先,要完善教师竞争机制,按照高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壮大教师管理队伍,为学校发展培养一批强大的教师资源。其次,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实行岗位异动、建立职称晋升制度、评先评优的方式,择优选拔现有教师,从而使教师都能够公平参与竞争,提升自身的实力。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达到潜能的有效发挥,为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3.2健全人才管理模式
针对现有的人才管理模式的弊端,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实现行政与学术权力对等。要对行政管理的职权进行细化,弱化,防止越权干预现象的发生。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创造生态管理环境。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奖励机制,将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等方面的业绩与薪酬联系起来,启发其工作积极性。另外,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态管理,尊重教师的管理意见,坚决抵制各种强权和独裁行为,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3完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作为高校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美育等引入校园文化,积极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活动中得以熏陶渐染,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管理生态环境。
3.4创新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的相关理念引入管理机制,改善当前的管理生态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对象居于重要的位置,避免出现强制性的管理。以往的高职教育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较为强制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柔性的管理模式,更注重管理者的人格魅力,通过平等的交流方式,给人以启迪,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职教育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管理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生态环境的长效改革机制,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生态系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柱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1,01:17-19.
[2]詹湘东.基于知识生态原理的高职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39-42.
作者:于楠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