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分析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数量在日益增多,问题也随之增多,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何芬林等2007)。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平均占到学生总数的25%~30%左右,在有些学校甚至达到50%(张丽等2014)。高校贫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成为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1、经济压力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也在加大,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各种培训报名费等成为高校学生的大笔支出。作为高校贫困生,多由社会、区域、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这些原因所导致的经济落后是长期存在、短期内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致使贫困生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在大学里都会承受着经济压力,有些贫困生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2、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不足,贫困生在中学期间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学习能力受到阻碍;贫困生跨进高校时承载着家庭的全部期望,目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况,这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他们除了与同学们在同一竞争环境外,还要面对生计问题,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忧虑的状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的一些差异性,有的贫困生缺少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3、就业压力据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莫飞平2007)。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在可依靠的“人脉”关系上处于劣势,多数是在外地城市单打独斗,因此,贫困生在就业中也是弱势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即使有完美的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没有启动资金也只能面临计划“流产”,更何况贫困生由于兼职占用时间过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能力欠缺,贫困生想通过创业来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同时,贫困生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就业过程中没有目标,盲目投递简历,辗转于各大招聘会,应聘成本较高;高昂的培训费用也使贫困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望而却步;贫困生“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资助体系存在不足为了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极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然而这个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高校助学贷款主要以生源地贷款为主,而有些地区没有生源地贷款或者贷款名额有限制,导致一些贫困生入学学费成问题;奖、助学金名额有限,覆盖面较窄;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认定缺乏有力依据;社会资助额度较少,资助形式单一;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2、对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近些年,高校贫困生增多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只定位于贫困生认定、奖助贷政策方面,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是将贫困生纳入所有学生中,没有给予贫困生群体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缺少对贫困生新生适应学习过程、就业择业等的长期跟踪引导,导致贫困生群体频频出现问题:陷入传销、网络贷款、诈骗等,贫困生遭遇经济上损失的同时,心理、精神上也遭受打击,甚至有些失去生命。3、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家庭、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导致他们各方面处于劣势,如知识储备、资源拓展、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目前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按照程序、经验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指导的,没有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致贫困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等方面出现缓慢适应(张红岩2012),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出现明显的滞后。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1、资助管理工作细化在执行“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尽量细化,降低资助体系的不足率。将助学贷款与生源地贷款相结合,没有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可以在入校后申请助学贷款,建立健全家、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定期更新信用档案;提高贫困生资助额度,适当增加奖、助学金名额,在评选的过程中做到向贫困生倾斜,拓宽奖、助学金覆盖面;积极联系社会爱心团队,以奖学金等形式为贫困生提供资助,使资助形式多样化,资助金额增多。将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做到更合理、更有效。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长期面对经济压力,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不正常的心理疾病,因此,对贫困生给予经济帮扶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帮扶,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对自身情况有正确的认知,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正视贫困,实事求是的确定短期、长期目标,并能够坚持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看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勇敢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2)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贫困生所处的成长环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倾诉的对象,抓住这个突破口,使其能够将心内的压抑释放出来,以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以网络媒介、手机短信、微信、邮箱等方式与贫困生保持联络,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里;充分利用校内的心理咨询室,问题较大的贫困生定期去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缓解压力,激发其自我解困意识,引导其塑造健康的心理。3、个性化引导多数贫困生存在知识储备薄弱、社交能力较差和就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以贫困生群体为主体进行个性化的引导。(1)“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为贫困生提供计算机、英语听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锻炼机会,为其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成立针对贫困生的能力培训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培训,并组织各类能力竞赛等,扩大参与面,使贫困生能够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学以致用,同时能达到树立贫困生自信心的作用。(2)引进社会资源并不仅仅是资助资金的引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为贫困生提供技术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生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等,而不是局限在小圈子;可以成立由贫困生群体组成的团体,通过成员的互助互利培养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在设计组织活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计划与贫困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针对性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活动中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岗位,培养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指导的工作中,要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引导,不能一刀切。对贫困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其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为其定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跟踪指导,及时变动适应就业方向;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理念,并在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指导,开展模拟招聘、面试等的专项训练,使贫困生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形势,同时将其就业中的不安、焦虑等情绪进行无形的化解。

结语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它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掌握贫困生的特性,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使贫困生在高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能够实现与其他学生的公平、公正竞争。在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张丽,蔡亚峰,朱永华.对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4,(33)

[3]莫飞平.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贫困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微[J].经济师,2007,(5).

[4]张红岩.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教育艺术,2012,(8).

作者:郝丽丽 温英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