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张小慧 单位:河南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还是单纯的存在于书本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专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课在上,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中专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了改善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解决对策
1教师增加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计算机的缺乏加上自觉性较差,所以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比较差的不良现象。为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平均安排,每周不得少于两节计算机实际操作课,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各种专业软件的训练,在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
2改变教学对象
在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要改变教学对象,由原来的单纯“教”向“学”发展改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在传统的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一直掌握着主导权,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现在教师要做学生的辅助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把学生真正培养为学习的“自强标兵”。
摘要: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卓越全科小学教师,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保障。目前,河南省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混乱、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通识基础课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对卓越全科教师培养内涵的认识不足、“双专业教育”的困扰有关。应采用明确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规范专业课程设置、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卓越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卓越教师培养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界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把卓越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同时要求小学教师应具备胜任多科教学和全科教学的素质。为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的全科小学教师。卓越全科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依靠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自2014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课程数量与质量不一致、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探讨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深化对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认识,还可以从实践上为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提供依据和借鉴。
二、卓越全科教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5年河南省开始设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试点,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试行)》,并要求各院校以此为依据,结合各地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培养方案。为了解河南省卓越全科教师培养中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在河南省实施全科培养的院校中,对五所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河南省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将五所学校名称编号依次设为1~5,河南省制定的培养方案编号设为6)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混乱
一、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蔡元培、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蔡元培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台阶,并在继续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于是学者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研究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此类研究也愈加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个性化教育的启示;二是“手脑并用”的启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四是开放性办学的启示;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六是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的启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等等。相关期刊论文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借鉴作用及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启示》等。以刘云《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为例,该文具体通过分析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最后得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并概括为三点内容:职业教育造就的不是“改良的艺徒”,而是“良善的公民”;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此外,相关的硕士论文有《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等。以华东师范大学许瑞泉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例,该文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两大层面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从思想精髓的当代实践、“大职业教育主义”、“农村改进理论”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价值探讨方面,许瑞泉认为,应借鉴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并且认为职业教育应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平民思想,要覆盖广大民众,要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求,解决他们的事业和生计问题;此外,还有职业教育应贯穿职业生涯、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重点突破,首先应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办学应遵循实践原则。这些都为该硕士论文总结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应用。
作者:沈进
摘要: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是教师提升学生内在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后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看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旨在提高受教育学者诸方面素质为出发点。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之教师授课方式不得当,一说起语文往往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还未走进课堂学生就打起了退堂鼓,早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欲望。针对这样的情况,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利用好现有教材,就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一条出路。通过课上的学习促进课下学生的健康向上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拾信心,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利用好现有教材,联系实际,重点培养人文精神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有着丰富人文精神的材料走进语文教材,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暗含其中。例如,《离骚》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如此多的文章,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着学生。为此,我们应该将语文教材看作是随身“锦囊”而不再是一本单纯写满知识点的书本。通过分析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将生涩难懂的课文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认真品读,体验蕴含在课本中的人文情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品读是发掘作者所要表达情怀的不二方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重点段落,更要细细品、慢慢读,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更要读出感情。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讲解《陈情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品读以及对作者的内心感受,由人到己,让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感染。2.出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文学作品必定包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的泛读是至关重要的,感情不到位,对每个字的拿捏若有偏差可能导致感情体会上的差异,比如在《短歌行》的教学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表明自己决心像周公那样招贤纳士的心理,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如果能声情并茂,那必然也就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用心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要想在语文中培养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丰收,就需要带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去感知、去发现,令学生陶醉其中。首先,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阅读乐趣。比如,讲解《再别康桥》一文时,用一段影像材料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其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等材料来细致分析作者创作时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的人文情感。
摘要针对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冲击问题,提出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把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针对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提出了分层教学与管理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计算思维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知识入门教育课程,对后续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
2目前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能熟练操作电脑,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计算机应用教育。这就存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和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复学习现象。如何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周以真教授在ACM杂志上首先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的概念。2010年,九校联盟(C9)召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重点强调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1]。自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围绕“计算思维”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国内高校展开。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直都存在。根据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约75%的学生能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汉字录入较熟的学生达43%,基本没用过电脑的学生为2%,88%的学生能简单使用Word,熟练掌握的学生仅为5%[2]。传统的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不能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同学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根据不同基础层次的同学实行分层教学和管理。
3教学内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