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两汉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两汉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两汉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笔者通过对徐州两汉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分析了两汉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并结合作者主持设计江苏建院校园公寓文化区景观和射艺场景观设计过程,对两汉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校园其他景观小品的设计方法与方向。

关键词:两汉文化;高校景观;景观设计

1徐州的两汉文化

徐州历史上是华夏九州之一,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帝王之乡”,是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徐州是两汉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南北方文化交融之地,因其有大量的文化历史古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两汉文化作为徐州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中与周边环境融合并打上了该地域的烙印,独具特色。徐州的两汉文化主要有:建筑文化有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拔剑泉、戏马台、汉代采石场遗址等等各具有代表性,其次还有“龙凤文化”、“汉画像石刻文化”、“汉兵马陶俑”、“玉器文化”、“漆器文化”、“青铜文化”、“汉服文化”等等,其中“汉墓”、“汉俑”、“汉画像石”被称之为汉代三绝;表达了徐州地域的文化和特色,为地域文化特色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两汉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高校校园景观作为高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因此,运用地域文化(两汉文化)艺术的要素来研究高校景观的营造策略,两汉文化在校园景观中呈现,又起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提取两汉文化相关元素,使校园景观设计蕴涵艺术、孕育文化、人文意境,富有地域文化特征、充满生机的校园能够使师生感到舒适与愉悦,塑造具有两汉文化内涵高校校园的景观,能够隐喻校园景观特色,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在大学城校园景观中的展现与传播。

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3.1学校简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校始建于1979年1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是全日制普通专科学校。属于国家示范性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999年更名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月,更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秉承“厚生尚能”校训,弘扬“求实创新”校风,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发展潜力大。学校北有双山和清园水库,南有大牛山,西有国家5A级泉山森林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学校西高东低,视线开阔。

3.2基地现状

校园地形是西高东低,东边是老校区,西边是新校区,学校整体上规划按照山体地形,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道路、建筑等,保留了山体的原始松树林,植物配置造景层次丰富,校园整体层次感强;比较有特点的是校园多处建筑采用院落空间的结合形式。利用名人、雕塑、景观石等塑造文化氛围;校园局部地方如校园宿舍区建设有射艺场、公寓文化景观区彰显汉文化景观。不足之处:建筑外立面、地面铺装、地面绿化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指示系统很少使用地域文化元素;东校区长形绿篱过多,具有西方景观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

3.3景观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是以徐州汉文化为设计蓝本,结合学校建筑文化,教育背景、专业特色、办学理念等,提取汉代建筑、汉画像石图形、斗拱、舞俑、雕刻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形成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在不同元素碰撞中寻找灵感,赋予中心绿地景观全新意义,让景观建筑、生态广场、游园树木花草以及小品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轻松的人性化空间。运用地域文化艺术元素来营造高校景观,丰富校园场地的地域文化内涵,促进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3.4江苏建院公寓文化区景观案例分析

3.4.1项目背景

公寓文化区景观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西校区交汇处,占地面积5400多平方米,北边南边为宿舍,东边是食堂,西边是体育馆,整体地形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公寓文化区东边是柏树林,西边是栾树林,地形较复杂。

3.4.2总体布局

整体环境规划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指导,采用中轴线的景观规划手法,进行空间的分隔及创造。在方案设计中,保留了原先大部分柏树、栾树,根据基地所位置和学生活动规律特点,考虑绿地空间的布局与分隔,采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道路分割法,隐喻工科与文科的两种文化的融合,即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的一面,也传达了儒家文化的含蓄的思想,特别是曲线的运用,把中国园林艺术设计手法得到了体现。绿地空间功能主要以观赏、休憩、游乐为主,主要有:景观廊架、坐凳、景观灯柱、宣传栏、红飘带、鲁班锁雕塑等,为师生提供了休息观赏的休闲活动空间。

3.4.3景观小品

①龙凤吉祥:在校园线性景观空间组织中,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结合的艺术构图,空间的骨架更加有景深感,空间组织设计也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理论。柏树林景观主要运用徐州汉文化中的“龙凤文化”,把徐州汉韵通过红色飘带坐凳以“S”曲线的形式穿插在有的直线道路之中,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感,道路的曲径通幽,起到了移步换景的作用,加之树林中装饰有汉代凤纹的灯柱,增加了观赏景观效果,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休憩空间。同时。②鲁班锁雕塑:鲁班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相传是有鲁班发明,广泛流传在民间。鲁班锁是有中国传统特色榫卯结构组成,也称八卦锁等。雕塑以中国鲁班锁为蓝本,体现中国建筑榫卯结构特征,雕塑立面勾以汉代卷草纹,侧面以印章的形式雕刻学校从军校—煤炭部—教育厅和五次更名的发展历程,既融入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元素,也彰显了建院人承继历史、凝心聚力携手新时代,团结奋斗再创新辉煌。③成功之门:中国木建筑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斗拱,它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从西周起,铜器拱令簋上就已经有斗拱的形状,至汉代开始在柱间使用斗拱,称为人字拱。设计元素来源于中国汉代建筑斗拱、汉字“閗”、窗格的造型,通过形意的结合方法,体现建筑学院的景观意匠,同时也隐喻教育功能,门型廊架的造型寓意建院学子“过五关斩六将”走向成功之路。④建苑之窗:在宣传栏设计中提取了汉文化的元素,运用了汉代建筑斗拱、汉服、汉画像石图形的窗格、几何形回纹造型作为装饰,运用灰色和红色进行搭配设计,更加突显宣传栏内容与主题,表达了徐州地域文化特色。

3.5大学生射艺场景观设计分析

3.5.1项目背景

射艺场景观位于江苏建院西校区宿舍楼西侧,大牛山山麓北侧,利亚楼南侧,是一座兼具景观与人文气息的射艺教学场地,占地面积5400多平方米,整体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的植物有红枫、银杏、圆柏、栾树等。

3.5.2射艺场场地的景观建筑设计

射艺场采用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整体布局气势恢宏,射艺场建筑融入了汉文化元素,多借鉴汉画像石纹饰风格,建筑色彩采用红色与白色相间处理手法;建筑屋顶借鉴汉代建筑屋顶样式,主体建筑布局形似“U”型,属于半围合建筑,通过体块穿插、嵌入等艺术手法处理,塑造了具有地汉文化特色的建筑屋顶轮廓线,形成具有整体感和雕塑感的建筑群体形态;建筑群高低错落有致,藏于山林,融入自然,是修身修德、陶冶心性之胜地。射艺场主要建筑有:礼射照壁、景观回廊、观德亭、立德亭、文化靶墙、演礼广场、射艺宣传栏等;礼射照壁的须弥座上、亭、廊的柱础上均雕刻有徐州独具特色的画像石几何形图案,采用的是二方连续回纹,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的带状纹样;门窗图形均借鉴画像石窗格图形———四方连续几何图形(菱形加圆形),显得简明有力、齐整端庄,两种图案组合丰富装饰效果,细腻含蓄、耐人寻味;在照壁正面雕刻有汉代射艺场景浮雕,背面用隶书雕刻射艺;在建筑白墙上绘画有射艺场景图,画面生动、形象。

3.6校园其他场地景观设计策略

在共享型实训基地“学生群雕”,可以身着汉服,采用传统与现代表达手法,再现师生日常现场学习测量、施工、安装等场景雕塑,使整个校园散发着特色文化学习的气息,唤起人们对汉文化的独特思考,成为传承汉文化的载体,又能反映学生的奋斗历程。除此之外借助景石以题刻或碑记的形式将校风校训字体采用汉代隶书形式、画像石图案符号、玉文化符号、汉代时期优美的诗词等文字篆刻在造型奇特景石之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价值、传递历史文化、弘扬学校精神,如“厚生尚能、笃行、而立、沁园等”;特别是西校区的裸露山体,雕刻一些反映汉画像石图形,在校园建筑外立面上镶嵌汉文化浮雕,将劣势变优势,形成特色的景观校园。校园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主要有:座椅、坐凳、垃圾箱、路灯、指示牌、地灯、水井盖、树池、地面铺装、花坛等服务设施。如目前校园的景观小品设计中,可以结合徐州两汉文化图形图案适当在节点的重要部进行装饰设计,垃圾箱外形利用竹签和隶书汉字为外观装饰、箱顶设计雕刻有汉代花卉纹。这些图形符号的运用更是体现出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精神。所以,对现有景观小品进行装饰关键在于形、意巧妙结合。“意”是其两汉文化的精神层面的表达,“形”是最为直观的感受它的文化特征,把这些符号进行简化,加以抽象提炼、消化吸收和发展这些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新设计的景观要素吻合大众对两汉文化特色的意象,与现代高校校园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以形达意,以意为先,意在笔先的目的。

4总结

本文在于对徐州两汉文化的挖掘与应用,搜集、归纳、总结出了两汉文化的主要特色,根据实际案例解释如何应用两汉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应用,把两汉文化艺术与高校校园景观相结合。既满足其功能性,又暗示了对当代人们思想的启发与对两汉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邢洪涛.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中运用研究[J].现代园艺,2017(22):80~81.

[2]邢洪涛.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8,2(2):23~27.

作者:邢洪涛 刘海波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