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景观设计课程中教学创新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景观设计课程中教学创新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景观设计课程中教学创新探讨

【内容摘要】在当今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已经是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文章主要论述教师将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直接连接到设计课程中的尝试,课程的创新是将“乡愁”作为课程重点,希望将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融入时代大潮中,以培养出具有满足当下时代需求的设计师。

【关键词】乡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创新

一、“乡愁”概念解读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愁”的内涵

“到不了的叫远方,回不去的叫家乡。”乡愁是什么?不仅仅是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家乡特定的风物、鲜活的家乡生活、古朴的家乡景观、生态的家乡环境。在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今天,乡村的人民富裕起来,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让乡愁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乡愁是人们富裕起来之后对往昔传统家乡生活、景物、面貌的美好追忆。

(二)中国乡村景观建设中“乡愁”远离的原因

经过4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的面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明显改变,现代化的建筑、生活设施、景观风貌等遍及乡村。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乡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乡村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造成规划赶不上建设,同时由于现代城市生活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在很多乡村,现代化的砖瓦、混凝土建筑坐落在不相协调的景观环境中;或者将原有的特色原乡环境替换成城市景观元素,导致中国广大乡村在景观面貌方面虽然具有现代性,但是千村一面、万乡同貌。同时,由于乡村景观建设需求量大,而且要求快速,很多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忽视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简单移植他乡景观,造成传统家乡面貌不复存在的局面。

二、将“乡愁”带入高校设计课堂的意义

经过5年多建设实践,可以确定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没有情感的设计和建造,其不仅仅解决乡村的诸多现实问题,也不仅仅恢复乡村的生态面貌,贴切的设计需求是将乡愁带回到乡村,让乡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此背景下,高校景观设计的课堂,需要关注现实中的需求,更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所以,此次课程教学创新探索的缘起在于将现实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在这样的教学中将未来的设计师培养成乡愁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一)符合景观设计教学规律

景观环境设计是以人为尺度的设计,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及人生活的环境。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是针对景观环境的专业设计课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要立足于当代新的环境、新的需求。所以,在新的乡村建设的需求中,将“美丽乡村”建设中恢复乡愁的设计意图融入到高校景观设计课程中,是顺应时代、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创新。

(二)顺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学生脑海中还存有童年家乡记忆,而他们的成长也正是中国乡村剥离乡愁的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有意识地将恢复本土自然环境、重建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等顺应时代的设计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即把乡愁带入课堂。一方面,将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手法运用于课堂,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课程需要去收集、研究乡村的文化、地域的特色。这便是在青年学生中恢复乡愁的记忆,将传统文化传承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未来设计师的脑海中。

三、教学创新过程

(一)真实的项目来源

课程项目地位于黄冈市浠水县夏铺村,来源为真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设计项目,由校企合作的景观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项目资料。真实项目的优势在于,从真实的乡村建设需求出发,考察真实的乡村环境、调查真实的村民需求,将课程从纸上的景观设计落实到真实的乡村建设中去,让真实存在的美丽农村恢复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乡愁。

(二)授课过程

整个课程的教学课时为正规课程教学时数72课时。教学的创新点在于,将重点放在前期分析,不是由教师将乡愁的命题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真实乡村景观设计中,逐渐由自己的调查、学习感受到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第一步,完成前期调查。课时安排为16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乡村的情况调查,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地真实的乡村建设需求,目的是脱离纸面漂亮的形式感设计,从乡村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宗旨——乡愁。第二步,在前期分析充分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设计构思。此阶段课时安排为16课时。在构思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历史原因。问学生,如果自己是当地村民,在充分满足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是否想恢复乡愁。将重建乡愁理念教授给学生。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乡愁已经带入课堂,学生能水到渠成地分析当地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为乡村找到适应本土的景观设计方式和表现手法,即找到乡愁的视觉载体。此阶段课时安排为8课时。第四步,学生分组完成设计任务。此阶段课时安排为24至32课时,视实际情况而定。此时,乡愁观念已经深入学生脑海。学生设计小组将恢复、重建美丽乡村的乡愁情境运用于整个项目设计中去,制作成为项目汇报PPT。最后一步,此课时安排为4至8课时。面对当地村民进行项目汇报,将设计成果展示给项目地村民代表,检验设计中的乡愁是否回归,能否引起村民的共鸣。

(三)教学成果展示——项目设计成果展现

课程结束,学生小组完成设计,学生在前期分析之中找到黄冈市浠水县夏铺村的各类资料,找寻到夏铺村的历史资料,更可贵的是认真在村庄中进行实地调查。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当地乡村、村民的具体需求:完善公共设施、恢复乡村社交空间、加固装饰民居建筑、梳理交通流线、规划水净化系统等。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设计组挖掘夏铺村的乡村特色和乡村记忆,为乡村的景观设计找到了适合当地的景观风格——带有荆楚特色的乡村风格。一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乡村景观区域,为美丽乡村找到合理的景观表现区域;梳理乡村交通流线,扩建道路及延伸乡村支路;了解当地公共设施的薄弱环节,满足乡村基本公共设施需求,满足乡村基本现代化生活需求。二是恢复乡愁生态环境。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配置当地乡土特色植物,恢复乡村原生生态。例如黄冈地区的特色植物水杉、乌桕、重阳木、棣棠等,这种生态便是带有乡愁记忆的自然生态。夏铺村村内有天然水塘,改造之前为硬质铺装护岸,设计组采用具有地域性的亲水性植物——芦苇、荷花、菱角、东方香蒲等,修复水岸生态,恢复村民乡愁记忆中的水岸。三是建筑外立面改造,以荆楚派建筑风格改造建筑外立面。引导学生进行黄冈地区乡村文化调查,学生设计组对当地地域文化进行调查、内容收集、视觉提炼,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将鄂东地区荆楚派建筑风格运用在当地乡村民居外立面改造中,在保证当地民居建筑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恢复建筑外立面的乡愁特征。四是重建乡村街道空间。在前期调查中,学生设计组了解到,过去的乡村空间中,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村民交流的公共空间,或是大树下、或是凉亭边。所以夏铺村乡村景观设计中,设计组提出恢复乡间街道空间,恢复村民日常交流及活动空间。运用乡村记忆标志——戏台、凉亭、乡村古树等为村民设计建造活动场地。五是重构节点,给予乡村印记。黄冈市浠水县夏铺村的乡村支柱产业是火龙果种植,所以为了顺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现状优势,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为该村庄设计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节点景观。学生设计组结合火龙果的造型和九头鸟的形态,经过抽象变形和组合,为夏铺村入口设计了景观雕塑。整体色调为荆楚传统的红色,弧线的造型既是九头鸟动感的展现,也是高度抽象化的火龙果的形态。火龙果作为夏铺村独特的视觉符号,为该村建立起了地域性的特质和内涵,也为村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乡愁承载方式。

结语

2018年4月23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本文的研究来源是真实的设计、教学经验的积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设计师的努力恢复乡愁、重建乡愁,更长远的做法是,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在案例教学、实施、实践的过程中理解乡村需求、学习乡村地域文化,让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理解、接受乡愁,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留住乡愁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学军,刘菊芳,徐思源.打造美丽乡村寻回乡愁记忆——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综述[J].环境保护,2017(20).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师,2006(5).

[3]姚立娟,张春宝.基于市场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浅析[J].艺术教育,2015(6).

[4]盛丽.“乡土景观”概念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2016(8).

[5]王菲.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园艺,2015(19).

作者:彭玮 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