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音乐道路理论及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音乐道路理论及景观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音乐道路理论及景观设计

摘要:音乐道路是一种基于凹凸结构有规律设置的路面工程设施。其通过汽车行驶在设计的结构上,从而振动发出的优美音乐。这种特殊的道路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道路景观,增加人们的驾驶体验感,同时借助音乐道路发出的音乐旋律与车辆振动,对驾驶人员起到警醒作用。通过研究音乐道路的基本概念,辨析与公路安全设施道路隆声带的异同,分析现有的实例建设,总结音乐道路的景观设计手法。

关键词:音乐道路;道路景观;景观设计

1概念界定

1.1道路隆声带

路侧振动带为安装于行车道路肩(边缘)上的一种纵向构造物,呈锯齿状,主要通过汽车行驶于其表面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来警醒处于疏忽或疲劳驾驶状态的驾驶员,达到降低路侧事故的目的[1]。

1.2音乐道路

音乐道路目前并无明确的学术定义,陈葱琳等将音乐道路理解为是将一系列间隔不等的凹槽刻在路面上,一种综合乐理、车辆行驶物理力学和公路工程建设等知识,利用悦耳声音来警示司乘人员主动限速,达到行车安全的一种公路形式[2]。结合国内外专利研究,将音乐道路归纳为在机动车道的道路接触面层上设计一段由多个不同间隔的凹型或凸型结构单元进行组合,当机动车以固定的设计时速行驶过每个单元时,机动车轮胎接触路面结构产生特定的振动与音频,将多个单元产生的多个特定音频组合成音乐的道路形式。此道路可以是连接城市的公路,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道路。但考虑声污染原因,都应该根据实际的道路周边情况远离人群密集的活动、居住区域。音乐增加了道路的审美与景观价值,同时车辆适当的振动也具有提醒减速等道路警示作用。

1.3概念辨析

道路隆声带是在道路路肩上纵向铺设的条状物,由连续的凹型或凸型组成。其目的是通过振动方式和轰隆声警告司机,提醒司机偏离了正常行驶的轨迹。在部分的高速公路上,也可以在中间分割线和车道外路肩上使用[3]。其与音乐道路原理及运用具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大区别。

1.3.1相同之处。①警示作用:道路隆声带布置于道路边缘处,对于驾驶员偏离行驶轨迹具有警示作用,而音乐道路可以布置于路口处、弯道处、隧道入口以及长直线处,结合乐曲可以实现警示驾驶员的作用。②原理类似:两者都是通过设置凹型或凸型的路面结构实现车辆的振动,发出声音频率。

1.3.2不同之处。①平面布置方式不同:音乐道路布置在道路的正常行驶路面上,平面布置形式可以多组不同音乐进行组合,形式多变。而道路隆声带布置于道路路肩或道路两侧边缘地带,平面布置始终是一条垂直于道路行进方向的隆声带。②运用目的不同:音乐道路是不同音频进行组合,形成乐曲节奏与韵律,是以聆听乐曲的美学意义为主,振动与提示的警示作用为辅。而道路隆声带发出的始终是一种固定音频,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发出固定轰隆声和引起车辆强烈振动的道路警示设施,不具有美学意义。③景观要求不同:对于布置音乐道路的区域路段,道路自身景观、周边自然景观和沿途人文景观应该具有其中一项或多项。同时经过后期的景观设计,要使其具有聆听音乐的景观氛围。对于道路隆声带布置区域,根据道路安全需求进行合理布置,对于景观不做过多的强调。

2国内外研究概况

最早关于音乐道路路面技术的研究是由发明人VostrezVictor在美国于1937年3月提出申请,1939年12月正式获得批准的专利——Safetystrip。而这也就是音乐道路发展的前身。但是由于音乐道路一直未受到重视,并未得到长足发展。直到2004年11月,篠田兴业公司才在日本北海道标津町道川北北7线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道路,并实现通车。其全长500m,以“知床旅情”作为演奏曲。在日本国内道路景观与声景观发展的背景下,音乐道路开启了蓬勃的发展之路[4-5]。国内对于音乐道路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是陈葱琳等[2]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音乐公路进行模拟试验,对音乐道路的技术原理进行研究。通过自主研发的模拟音乐公路的试验装置系统,及运用噪声处理等知识,得出了凹槽间距与振动音频的经验公式,并以实例音乐对结果进行演示。

3国内音乐道路的发展

国内音乐道路实例发展十分迅速,自从2013年,北京路新大成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日本篠田兴业公司公司专利授权及技术帮助下,于河南省长葛市建成国内首条音乐道路[6]。并相继在2015于山东省烟台市、2016年于北京市千灵山景区建设了全国第二条与第三条音乐道路。除此之外,2019年,枣庄市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岩马湖景区建设了与全国第三条音乐道路相同的音乐曲目———《歌唱祖国》,这是全国第四条音乐公路。同年北京路新大成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马圈湾风景区建成曲目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全国第五条音乐公路[7]。这5处音乐道路在设计时,考虑的只是单一的音乐道路,在国内能够得以持续建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道路的新奇。通过建设音乐道路这种新奇的道路形式及利用游人的猎奇心理,在许多风景较好的已有道路路段进行后期建设。但是这样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仅仅以一个音乐道路这样的景观节点,难以为整个路段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4音乐道路的景观设计

4.1结合色彩冷暖进行景观氛围设计

由于人们会对自然现象得到的印象而产生联想,使人从色彩中感受到温度感。红彤彤的太阳、昏黄的旭日给人温暖感,淡蓝色的海洋、河流给人寒冷感。通常以蓝绿色和红橙色作为冷暖色的极端,带有红、橙、黄的色调具有暖感;带有蓝、青色调的具有冷感,带有绿色和紫色调的则是不暖不冷的中性色[8]。而在道路景观中,植物色彩与季相能够较好地结合这点。通过对音乐曲目的情绪、情感的分析,结合植物色彩表达相应情绪,塑造整体的景观氛围。将景观氛围分为:激烈的、高兴的、励志的等,此类音乐节奏较快、情感激动,运用红枫、银杏、金桂等具有红、橙、黄等暖色色调的绿化材料;愉悦的、欢快的、轻松的,此类音乐节奏中等、情感欢快,运用香樟、栾树等具有嫩绿色彩的绿化材料;安静的、空灵的、寂寞的等,此类音乐节奏较慢、情感安静,运用柏树等深绿的绿化材料结合蓝天等营造安静氛围。

4.2结合植物、山形等景物进行韵律设计

韵律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的基础事物,不同的线形景物、景物布置韵律都能够为人们的情绪奠定基调。因此在充分结合韵律所产生的感觉下,进行景物的布置与造型[9]。

4.3运用正-负-零的声景观设计手法

音乐道路设计应该采用正-负-零的声景观设计手法。正即在原有的声音景观中设计添加新的声音要素,例如采取栽植部分结果树木来吸引鸟类,增加鸟鸣的背景音,从而更加烘托音乐的景观氛围;负即对声音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希望被听到的声音的噪声要素去除,例如施工噪音、游人喧闹声等,采取栽植树木隔音带等方式合理去除;零则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例如潺潺流水声、瀑布声、钟声等,对该声音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的手法[10],同时结合音乐节奏进行综合设计。

5音乐道路的发展展望

在当前旅游业旺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道路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旅游公路、绿道、遗产廊道等特色风景道的兴起[11],道路景观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而在道路上通过凹槽等工程结构实现音乐的发出,同时结合周边景观,整体打造音乐道路景观节点,为原本主要聚焦于道路视域范围内景观打造的风景道路建设提供新思路,从单一的路侧视觉景观转变为道路与路侧景观一体的立体化景观建设,极大地丰富人们道路景观体验。同时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保护场地历史文化、独特的声景观运用形式等特性,音乐道路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音乐道路结合周边景观大力打造,必将成为道路景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2]陈葱琳,付豪,尹豪.音乐公路模拟试验与计算机仿真[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06):23-26+39.

[3]胡永彪,孟五洲,马鹏宇,等.路面隆声带铣刨技术与设备的发展[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8(05):75-77.

[5]篠田興業.世界唯一メロディーロードの特許技術説明[EB/OL].2016-06-13[2019-08-09].

[6]赵文红.首条音乐公路在河南长葛建成[N].科技日报,2013-02-23(3).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建成首条音乐公路[EB/OL].2018-08-23[2019-08-30].

[8]张阳编著.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

[9]胡长龙主编;王至诚,马锦义,马军山,李静副主编.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07.

[10]余青,胡晓冉,刘志敏,等.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0):61-66.

[11]余青,吴必虎,刘志敏,等.风景道研究与规划实践综述[J].地理研究,2007(06):1274-1284.

作者:冯星 李胜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