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安置小区互动性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安置小区互动性景观设计优化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安置小区互动性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现如今社区设计千篇一律,住户与社区景观之间除了观赏一种交流外,缺乏互动性及设计特点,不能使住户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互动性景观设计增加住户交流渴望,增加社区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对安置小区互动景观设计相关概述进行研究,对阳春安置小区住户交流环境设计出发对互动性景观改造提出意见,以便营造良好居住环境。

【关键词】安置小区;景观;空间互动;邯郸市

1引言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国内一部分发达地区安置小区景观设计已经接近健全状态,独具地方特色。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移民安置小区还处于一种不健全的状态,小区样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小区配套景观和相对应服务设施不足,植物品种单一,景观设计不够人性化,地面铺装和照明设计存在缺陷。因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安置小区新环境产生陌生感,加上缺乏各种基础设施,使住户对安置小区得不到认同。煤矿开采后遗留下塌陷区,当地住户需搬离塌陷区居住环境,阳春小区是为塌陷区住户建设。

2互动性景观概述

2.1互动性景观空间的基本概念

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将街道到住宅的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四种方式,可以视为居住区内空间的最基本空间范围[1]。“互动”一词译为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是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的一种交流产生。互动景观便是人身处在景观设计环境中就会产生共鸣,人观赏植物景观这是人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人与景观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动作例如:看、嗅、触摸等动作。当人与人与物在这景观环境之中交流这也属于互动景观一部分。互动景观设计是为住户服务,使住户心情舒畅,“互动”的意义在于人与景在互动中产生积极地作用。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普通人不能达到神仙的境界,但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景观与人相互衬托的作用,景观离不开人给他带来的生命活力[2]。

2.2景观空间中互动性

2.2.1人与人的互动人在这世界上需要不停的与他人交流,只要有人的存在就肯定有交流存在,哪怕不认识的两个人对视一眼也属于互动,每个人渴望在交流的过程是得到一些信息,传达不同的信息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城市小区住宅中邻里之间的关系逐渐变的淡漠,一家一户的居住方式,导致居住在同一单元的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这个例子在现代住户环境中早已屡见不鲜。景观设计时,应本着不改变原有建筑样貌前提下进行,对住户区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以达到增强邻里之间的互动性。功能完善、合理舒适的互动性景观设计可以很直观的对“人与人良好互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2.2人与景观的互动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3]。古人陶醉于自然山水,借助自然山水或人工叠山引水,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都是追求理想生活真实写照。古人有“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无不可”,人类从古至今都希望同大自然和谐共生,景观便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改造以达到建造舒适生活环境的产物。人对景观的追求并不只是仅限于追求观赏价值,还要同时具有休憩、交流、游玩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空间的审美,还必须将互动性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以增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换。普遍安置小区不能提供住户良好互动沟通环境,降低了住户的居住体验。所以应该在设计之初,就将景观互动性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提高安置住户的满足感与自然互动需求。

3社区互动景观设计的原则及重要性

3.1社区互动景观设计原则

对居住区互动性景观设计中,除常规的绿化形式以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小区性质进行不同的设计。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要考虑到安全问题,选择种植植物上要排除飞絮易燃、果实有毒、带刺等对住户造成危险的品种,基础设施上夜晚光照需充足。最后要以人性化设计贯穿始终,植物要考虑四季颜色变化,植物花期果期时间尽量加长,在观赏的同时增加互动性。景观小品符合小区特色,需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社区互动景观设计必须实地考察和分析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充分掌握他们对于景观空间的各项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切实符合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的作品,完成园林服务于人的基本功能[4]。

3.2社区互动景观设计重要性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新的要求,目光不只停留在室内装修上,社区整体环境已经成为对社区整体水平重要考量方向。社区互动景观设计可以提升社区竞争力,使住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感全部参与到整个景观设计当中。提升社区住户愉悦感,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人与景观和谐共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和人群特有的生活方式设计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理想景观场所,提升住户满意度。

4阳春小区互动性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4.1阳春小区概述

采煤炼钢带动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采煤破坏当地地表形态形成塌陷区,周边住户需要搬离。阳春小区位于邯郸市复兴区走廊南路以南,邯郸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是国家为解决重点煤矿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的一项惠民政策,通过走访了解住户老年人偏多,因住户原单位同属于“冀中能源”,大部分住户是从单位退休后搬迁到阳春小区,邻里之间关系密切。

4.2互动性绿色植物景观设计

塌陷区安置小区邻里空间植物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小区植物选择本土植物应占绝大部分,考虑到植物存活及植物养护花费问题。植物配置需考虑四季颜色搭配,植物花期交错开,提升整体小区活力。建议增加木槿、紫薇,延长及丰富七月、八月景观观赏,种植银薇、翠薇、赤薇等丰富花灌木品种增加景观色彩的丰富性等。将人与景观的互动性在安置小区中得以体现,引入乡土果树品种例如:山楂、石榴、葡萄等,果树造型优美还有观果期,增加小区植物多样性。在小区内设立“观赏果园”,在观赏过程中顺其自然的产生景观互动性。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社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注重植物选配的多样化,遵循经济条件原则下选材,在种植形式方面可由传统平面绿化适当转变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利用植物层次性、多样性搭配出不同属性的空间,例如: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例如在棚架表面搭配藤类植物等等,来达到增加绿化面积的目的,让住户生活更加舒适,同时提高绿化率。住户区互动性景观改造的目的就是满足城市安置住户区住户与城市住户区有相同水平的居住条件,在户外的游乐设施、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还有景观设施。孩子喜动,老人喜静,两个不通年龄段各自需要不同活动空间。考虑到儿童娱乐设施是儿童的一块专属地块,可借助植物的遮挡建造一块围合空间增加私密性,达到整个住户区在景观、建筑、人的和谐共存,提升阳春小区住户幸福感和归属感。

4.3互动性景观小品设计

小区老年住户经历过煤炭事业发展鼎盛时期,他们是经济发展推动者,老一辈退休者对煤炭事业奉献整个青春,他们对具有时代性工厂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区住户都是煤炭生产线上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煤炭文化在他们心中无比重要,小区景观设计应有煤炭文化的体现及融入,提升住户的归属感。例如增加煤炭工人生产线上工作浮雕景观小品或老工厂留下的大型器械零部件摆设放置小区,充当景观雕塑等,能够勾起退休住户对自己奉献事业的回忆,摆脱现如今小区千篇一律现状,提升区民区的整体生活水平。

4.4铺装和灯光互动性设计

地面铺装景观设计属于景观细节,景观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铺装设计要本着美观性、经济性的原则,主要交通流线保留沥青,在其他主要功能区域将自然元素与铺装结合起来,使用自然材质铺装材料拼装出图案,给住户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官,增加居住区的自然氛围。重要区域根据道路流线采用花岗岩、石板、卵石、砖等材料,铺设成花样纹饰,给住户以方向引导的同时增加住户区景观的美观性。地面铺装方面除了普遍运用鹅卵石和表面较为粗糙防滑的石材外,可融入煤炭文化一些雕刻,增加安置小区特有文化。通过考察发现,住户区内公共照明仅限于主要交通路线附近,楼宇之间公共照明设施亮度微弱,存在着不安全性。灯光设计首先从安全角度入手,在主要交通流线设立公共照明设施,保证住户区内夜晚照明需求。在满足照需求的同时,要考虑灯光设计景观效果,维护成本等问题。居住区内的灯光不宜过冷,要营造出温馨的视觉感受,所以采用暖黄色灯光,有效的增加住户区夜间活动。公共空间灯光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在面积较大的区域设置特色灯柱,选择具有活力灯光,激发住户交流欲望,使住户聚集在动感灯光下的小广场区域。绿化区的照明以突出植被及景观小品为原则,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在休息区域桌凳内部设置灯带,凸显设施轮廓,激发住户前往休憩交谈。照明柱采用太阳能节约型灯柱,节约小区电力消耗,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结语

总结出安置住户渴望改善的问题,重点在互动性植物景观、硬质铺装、景观小品、设计千篇一律方面问题。通过互动景观设计,人们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促进人与景观产生共鸣。安置小区互动景观设计要遵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既要在设计中增加创新点,增强社区特色体现,尽量做到独具一格。现如今我国安置小区景观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安置小区景观设计不只是建立在美观这一个范围内,要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不同需求,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翠萃.拆迁安置小区邻里景观空间的互动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贾嘉.景观与人的互动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计成(明)著;刘艳春编著.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2017.8)重印.

[4]林瑞.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互动性[J].中华文化论坛,2016(2):74-78.

作者:龙家汉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