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节奏愈发加快,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体验,想寻找一个能放松身心、聆听内心深处的地方。漓江是广西桂林市旅游产业的核心,可在桂林市区内让游客观赏漓江的好去处寥寥无几。以桂林市叠彩区伏龙洲为例,通过前期调研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包括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既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观景的湿地公园,丰富漓江的游览模式,也能在湿地景观设计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山水城市;漓江;观景平台;生态湿地

水对任何人都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给人一种生机和活力,对它既依恋又向往。漓江孕育着桂林文明,滋养桂林人数千年。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漓江水受人们的干扰逐步加强,导致漓江水质污染、景观破碎等等,失去了它原本的颜色。在漓江中游有一个绿洲,四周漓江水环绕,它以北是滨临漓江的叠彩山,以南是孤峰耸立的伏坡山。以伏龙洲为研究对象,旨在营造一个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息地,创造一个供游人观赏、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景观节点,能使游客与湿地景观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并能改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湿地的生态性与稳定性,为城市保留一点绿色。

1规划区前期调研与分析

1.1规划区前期调研

规划区位于广西桂林市叠彩区的西南方向,南侧毗邻伏坡山,北面毗邻叠彩山,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约1.5km,交通便利。规划区是一个碧水环绕的洲岛,景色宜人。总面积为95630m2,地势起伏小,北高南低,为南北走向。一条8m多宽的河道将洲岛分隔成一大一小的2个洲岛,2个洲岛高差为2m。内部茂林修竹,林地和芦苇荡占总面积的70%,还有少许樟树、榕树、臭椿、银杏、枫树等乔木,有构树、羊蹄甲、木芙蓉等灌木。大洲岛以竹子为主,小洲岛一片的芦苇,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规划区的入口是一条长约45m、宽约1.2m的木吊桥,内部道路为1.5m宽的水泥路。内部建筑稀少,大多为三四层的砖混结构的单体建筑,风格不统一,作为农家餐馆而存在。居民的生活用水严重污染漓江水域,水体主要是漓江支流构成,从北往南流注入斗鸡山,规划区东面河道是桂林市区龙船坪至木龙洞的游航路线。规划区河段最低水位高程为140m,最高水位高程为148m,平均水位高程为144m,洪水水位高程为153m。因规划区地势低,10年可遇1次洪水,即可将整个洲岛淹没。

1.2市场分析

1.2.1服务人群分析。规划区所要服务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3种:游客、本地居民、学生。①游客:主要是以跟团旅行和自驾游的形式。根据调查数据表明,桂林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在20~39岁,而来桂林旅游的外省游客,主要是广州、北京和上海的游客,生活节奏繁忙的 都市人群渴望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②本地居民:规划区临近市中心,在枯燥的生活方式中给本地居民提供一个自然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本地居民沉浸在山水之间,亲近大自然,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③学生:规划区周边学校较多,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会带来一些疲惫和压力,可以在课余时间选择周边的景点游玩,在玩中放松心情和提高教育意识,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劳逸结合。

1.2.2周边景观资源分析。桂林每年接待的游客有上千万之多,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游客数量增长18.5%。而漓江是桂林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占桂林市总客流量的45%。规划区坐落在漓江的中游,四周绿水环绕,南北两端分别是伏波山和叠彩山,周边景观资源丰富,距离规划区1km以内,有伏坡山、叠彩山、木龙湖和靖江王府等旅游景区。在1km以外较近的还有著名的象鼻山、七星公园、訾洲公园和虞山公园等旅游景区。规划区具有充足的潜在客户群和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1.3规划区优势与劣势

1.3.1优势。①地理优势:规划区位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处于漓江中段游,毗邻叠彩山和伏坡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②自然优势:规划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四周漓江水萦绕,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内部竹林茂密,空气清新,适合休闲娱乐,是避暑的好去处。③交通优势:规划区紧邻市中心,外处与城市主干道(中山中路),而漓江中段游是游客在市区选择游船游览漓江的观景路线,水陆交通便利。④旅游优势:规划区周边观景资源丰富,具有充足的潜在客户群。

1.3.2劣势。①规划区地势低平,夏季汛期容易形成雨涝,淹没低洼地区;而冬季盛行东北风,冷风扑面而来加剧整个洲岛的寒冷程度。②规划区只有一个木吊桥作为出入口,内部道路狭窄又杂乱,行人通行不畅。③规划区建筑风格杂乱无章,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破坏了整个洲岛的环境。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容易污染漓江的水质。

2伏龙洲的设计定位及目标、原则

2.1设计定位

综合上述分析,以漓江自然景观资源为核心,以维护原有生态为基础,突出桂林乡土气息,运用当地的地域特色,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为游客打造一个在桂林市区内游览漓江的最佳景观节点,能亲近大自然、休闲放松的生态湿地公园。

2.2设计目标

本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改善漓江生态系统,而且使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让人与自然、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丰富的漓江游览方式,使人们可以纵情于山水之间,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地回归大自然。

2.3设计原则

2.3.1因地制宜原则。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结合场地自然地形和水系状况,尊重适当保留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原生态。

2.3.2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保护自然环境,维持基址生态平衡;设计应适应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3.3整体性原则。建筑及景观设计服从于整个规划大局,建筑的形式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成景,使其和谐统一。

3伏龙洲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通过对规划区前期调研和分析总结,对方案的草图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不断优化。在公园的空间布局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游人在游赏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加趣味性。空间中把握看与被看,先藏后露,引人入胜,形成丰富的空间关系,带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本案总面积为95630m2,建筑总面积为1241m2,建筑占地面积为842m2,占总面积的0.9%。园路及铺装面积为9860m2,占总面积的1%,水体面积为35991m2,占总面积的38%,总体绿化面积为84928m2,绿化率为90%。

3.1功能分区

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各个要素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对空间的组织创造出丰富空间环境的综合体。本案的功能分区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的需求主要分为6大功能区。

3.1.1景观过渡带。该区域是城市陆地空间的“动”与自然水域空间的“静”的一个过渡区域,保留了原有的入口,方便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和娱乐,并在北侧叠彩山方向设置了一个新的出入口,让规划区与叠彩山、伏坡山周边多个景观节点相互贯穿,丰富游客的游览路线,增加不同的体验。沿岸种植柳树起到一个遮挡和隔离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和灌木,以睡莲、菖蒲为主,加以点缀乔木丰富沿岸的景观效果。

3.1.2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区,位于公园十字交叉轴线的交汇处。其功能是管理公园的日常,同时接待和引导前往公园游客的服务中心与管理商业街,支撑各区域的交通组织的综合管理区。并设置了其他如设施小卖部、厕所之类满足游客的需求。主要以林荫式为主,主要植物有樟树、羊蹄甲、桂花树,背景植物利用绿篱和中乔形成屏障。

3.1.3游览观光区。该区域是公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运用高低错落在空间不断变化,由暗转到明,顿时豁然开朗。设置了观景平台、码头、船坊和水上长廊等等,给游客提供最佳的观景视角和舒适的游憩平台,山水风光一览眼底,回归大自然。有一种你在船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你的意境。不仅保留原有的木芙蓉、构树,增添了一片银杏林,而唯一的枫树独立成景。

3.1.4生态保育区。该区域位于公园的南部,以维护自然资源为原则,以恢复原有湿地植作为景观特色,主要以芦苇、香蒲为主,做到生态修复和景观效应相兼顾,建立高低不同的防腐木栈道,让游客穿梭在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中,给人一种随性和自由之意境。

3.1.5亲水体验区。该区域位于公园里小洲岛与大洲岛之间,为一片小浅滩,清澈见底,四周由木制栏杆围合亲水平台,可以使游人玩耍嬉戏,与水活动,观赏漓江风景,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为了制造阴凉的避暑空间以较大的常见本地乔木为主,如小叶榕、桂花树。而灌木则选择颜色鲜艳的菖蒲增加美感。3.1.6安静休闲区。该区域位于公园较为中心位置,将亲水体验区和安静休闲区在空间进行对比,在闹中取静,穿过小径是一片静逸苍翠的竹林,在一方静谧之地中又有一间茶室,茶室是规划区里体量较大的建筑,采用富有传统桂北特色的建筑风貌,衬托出桂林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并给人营造一种幽静的气氛,适合人们在此放松身心。

3.2交通组织分析

道路是贯穿整个景观的骨架,是联系各景区和景点的纽带。道路的引导,可以将整个景观的景色进行串联、展示,引导游览,使游人在最佳的位置观赏景点。本案中的景观道路以环形状道路为主,再由主道路向四周发散。道路分为4个级别。①一级园路:公园主要道路,宽度为3m,是环绕贯通全园的大环路,连接全园所有的主要景点。②二级园路:公园次要道路,主要为人行道路,宽度为1.5~2m,呈自然式分布,作为对一级园路的补充,连接公园各功能区及主要景点。③三级园路:公园次要游览步行道,宽度为0.8~1.5m,主要用以丰富各功能区及景观内部的交通。④四级园路:公园的步行木栈道,宽度为2.5m,木栈道穿梭在湿生植物之间,满足人与自然景观亲近的需求。

3.3硬地铺装设计

硬地铺装不仅可以分割空间,引导游人对各个景点进行正确的游览路线,又给公园营造一种舒适优美的地面景观,增加艺术效果,给游人一种审美体验。本案硬地铺装主要以混凝土、青石板、防腐木为主。主路采用混凝土,小径采用带有条痕的青石板,采用石砾收边,使游人感受一种古朴安静的气息,同时也有防滑的作用。抬高的观景栈道和观景平台采用防腐木,与大自然相融合,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大洲岛与小洲岛隔9~12m的河道,河岸采用传统园林石头交错的布置,可以丰富透视空间,另外有固堤作用。

3.4竖向设计

规划区地貌属漓江侧蚀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规划区的漓江中段水位高程在153~140m之间,河床主要由粉砂质粘土和砂卵层组成,地势低,起伏小,北高南低。在竖向设计中遵循原有地形为主,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将中间地势抬高,四周逐渐降低,建筑和植物跟随地形的改变而选择性地布置,形成有高有低、变化丰富的不同景观,给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的观景体验。

3.5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由于体积一般不大,功能较为简单,在景观里面起到点缀的作用。湿地公园的景观小品包括景墙、月亮门、水上木栈道、清雅亭。①景墙和月亮门在入口和休息地放置,是为了分割与联系公共空间,增加景观层次,可以起到一个障景和增加景深的作用,有一种通而不透、隔而不漏的意境,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水上栈道是采用防腐木板铺装,游人行走空间与地面和湿地边缘相分离,穿梭在一片片绿地里,欣赏自然风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正地回归大自然。③本案的主入口采用了牌坊的形式作为湿地公园大门的设计,在牌坊的设计上使用当地传统的桂北元素,简洁的造型突显出桂林的乡土气息。④清雅亭不仅是游人休息场所,还是游人观景的好地方,它可以将公园宽阔的景象聚焦成一个视点,从不同的视角吸收不同的景象,与周围景观构成一幅美好画面,别有一番滋味。

4结语

城市河流湿地景观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地带,河流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绿色廊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的湿地环境有所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满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使人不再被生硬的混凝土城市压抑,属于当地独有的湿地景观,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状况。

参考文献:

[1]徐峥.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张力丹,李瑞君.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理念———以微山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设计,2017(19):142-143.

[3]胡爱民.漓江游览改革的思路和创新[J].社会科学家,2017(02):97-100.

[4]陈颖.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及其生态旅游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5]冼宁,王洋,彭会会.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J].设计,2016(03):146-147.

[6]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姚琦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