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性景观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概念,地域性景观设计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这两个重要因素是影响景观设计的最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将成为景观设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对近些年中国关于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作出简单的分析和综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对影响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生态要素与人文要素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前景。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设计;文化;生态
1“地域性”的概念界定
地域性,顾名思义,因所处地域或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不同[1]。体现在景观设计方面,主要是基于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加工。人文景观的设计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强,不同的地势、地形等自然风貌对形成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影响不同。我国许多学者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卓有成效,其中,既有对地域文化本身的研究与阐释,也有对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联结进行的研究。对于地域文化的界定与阐释,张晶晶在其著作《杭州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中曾进行过较为系统地论述,她指出,地域文化不是固化的事物或者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在自然地理演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变化发展着的文化,具有动态性。由此观之,她重在强调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性、前进性[2]。笔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动态性既体现在自然地理的演变中,也体现在区域文化的发展中,两者相辅相成,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历史文化的演变,历史文化的演变推动人们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体现在景观设计领域,建筑设计领域相对于地域性领域的研究更为系统,理论更为深化,但是不同领域的理论与研究可以互相渗透,互为参照。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的理论便是典型例证。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一一迈向建筑现象》中也提到了场所效应,即人们的生活场所会因生活方式的变更而进行变化发展[3]。诚然,实践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地理环境,纵然是人类活动罕见的地理区域,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在随着宇宙演变、自然更迭而产生着变化,我们所熟知的雅丹地貌便是在宇宙的演进与时间的推移中慢慢演变而来的,不难想象,许多年前,那里曾存在过一个繁华的古城,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渐渐退出,遗留下的地理面貌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着变化。在一定的场域中,人们会因长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而对其产生熟悉感与安全感。我国人民安土重迁的意识也因此而来,同时,中国文化讲究落叶归根,思乡情结便是这种文化意识的深刻体现,在一定的地理、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中存在一定时间,便会有对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异乡相见的两个人,彼此对“同乡”的认同,正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生态的孕育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精神上的依赖感与归属感,因此,场所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上述几种研究与理论,都可以为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照。景观设计的专业要求研究人员需要对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以及地域特征进行具体地研究挖掘,从而为全球趋同化、一体化的城市面貌表格提供方案与依据,让城市建设能够充分体现本土特色。
2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内涵
地域性景观设计,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据地域特征而进行的景观设计,唯物论要求我们要在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自然。因此,无论何种景观设计,都要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地域改变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因此会要求进行地域景观的重新设计,而地域景观设计也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利于人们生活多样性的增强,同时还利于全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历史文化的延续。郑少丹提出了综合性环境设计的观点,适应了人类的适居性,其中体现的地域自然特征与文化内涵,都是景观设计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与人文特征的结果。它贯彻了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旨在打造一个人文环境充分适应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4]。
3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人文要素
作为景观产生的基础,景观文脉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宋佳慧在其论文中强调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是景观文脉的两种重要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包括景观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潜力,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是重要影响因素[5]。“苏州园林”是家喻户晓的一种建筑文化,而其景观文脉既包括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现代精英,也包括苏州的自然地理特色,苏州园林作为一个文化名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地理特色。其也受到苏州城文脉的影响,“吴侬软语”、昆曲、“吴门画派”等皆是苏州文脉的显性形态。无独有偶,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安徽的黄山等皆是文脉的显性体现。同样,各个地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都在逐渐发展变化着,这是其文脉的隐性体现。文脉是景观独特性产生的基础。丁毅在文脉的设计中指出景观设计要以景观所处的地域特征与基础,设计风格要与地域文化相协调,且设计目标要体现当地的文化历史、生态文明与风物民情。“文脉—场所”结构分析理论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1)指出脱离地域实际情况而创造出的文化如同无根之草,无源之水,这是对“美导致善”的传统观念的质疑。(2)指出现代设计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3)指出现代设计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变化发展的。(4)以过去—现代—未来为基本框架,在整个时间连续系统中,文脉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以苏州的文脉为例,苏州园林之所以享誉全球,是因其建筑特色鲜明,风格多样,而其之所以建筑风格移步换景,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其地域实际情况密切相关,苏州处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山水风物怡人,因湖泊河流众多,因此可以建筑风格多样的园林。而其园林景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沿革,它也在逐渐丰富、发展着。在风景园林领域,王向荣与林箐在《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一文中重点阐述了场地特征与历史园林的关系,他们强调景观设计需基于地域实际情况。在《风景园林与文化》中指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定能认识、维护、顺应、延续地域景观的独特性,并推动其可持续性发展。”朱建宁教授在《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中强调,出色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明确地体现一个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特征。近年来硕士博士论文中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滕群的《基于地域性文化的行政中心景观设计研究》中有关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阐述系统而详细。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着苏州园林的设计,而苏州园林的设计风格又充分体现了当地的自然地貌,其移步换景、俯仰生姿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苏州人悠闲自适、意趣盎然的精神面貌,是当地人精神与意识的映照。在建筑学领域,吴良镛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地域主义相关理论的。赵汝芝在《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中提到,科技的进步与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人们对传统地域空间的依赖降低,他提出“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并表明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需体现文脉的演进规律,建筑学是一科地域性极强的学科,它必须植根于本国、本区域,充分体现本土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独特。北方建筑大部分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屋,而南方建筑则是依山傍水,东北建筑大多为敞亮而保暖的房屋,西北建筑朝向避开西北方,内蒙古又以独特的蒙古包著称,西南边的傣族又多竹楼,这都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全球化必须立足于本土化,立足于本土特征形成的建筑风格,才能更好地吸纳、整合、包容其他区域的文化风格与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吴良镛在1998年“当代乡土建筑”的国际会议上率先倡导传统与革新的问题,他指出基于传统理念进行的建筑设计,需与时俱进,在形式与内容上结合时代特征而进行改变,但仍需以地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为依据。而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借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灵感而进行的景观设计将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标识,我国世博会建筑就是以中国传统器皿鼎为原型建造的,其不仅是我国独特文化的显示,更是我国源远流长历史的注脚。
4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
生态设计,指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生态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对当前世界上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阐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观念,他强调人类的认识与观念需以自然规律的演进为基础。麦克哈格的生态理念与设计方案为地域性景观设计提供了可操作较强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指出“场所—历史”文脉需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其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中提出的“场所结构”“场所精神”等概念指出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的影响体现在对人生活情境、生活状态、生活观念的影响,而人对环境的反作用体现为人对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一改我国古建筑注重以中轴线为对称线形成的对称建筑的传统,而形成了移步换景的风格,其体现的正是尊重自然,以自然为依归的理念,因为其地水资源丰富,在依山傍水的客观环境下,人们便发挥场所精神,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风格。而苏州园林的环境建筑风格也对人的生活状态与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其自然风光怡人,物产丰盈,园林建筑适宜人居,因此,当地的人们也悠闲自适,体现出一种区别于高楼大厦中居住的人们的慢节奏的生活情态。景观都市主义,即城市发展中景观的设计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在设计时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引下,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更完美地呈现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对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着力营造一些绿意葱茏的生态林木,城市绿化建设就体现了景观都市主义。近几年,“森林乡村”建设的大力开展也受到都市景观主义的影响,因为都市发展过快,引起人们对森林等绿化植物的关注,从而掀起了森林乡村、森林公园的建筑热潮。
5结语
在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性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景观趋同的现象也促进许多景观设计师重新进行思考与规划,基于地域化而开展的景观设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景观设计不能脱离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基于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的景观设计,能够深刻体现地域性文化特色,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景观设计新的活力的迸发。
参考文献
[1]徐蕾.海南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3.
[2]张晶晶.杭州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3]刘文欣.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表现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郑少丹.基于地域性的道教文化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宋佳慧.地域性景观视角下的街旁绿地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作者:康颖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