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共生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共生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共生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乡村生境衰退、生物异质性降低及传统文化割裂加剧,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景观破碎化日益严重。文章分析乡村目前现状与问题,结合“共生理论”探讨乡村景观设计途径,分析乡村同质化与破碎化的现象和成因,探究共生景观的形成与特性,以景观要素为媒介建构“共生景观”框架层级,拟借事物自身“自组织”模式来解决乡村景观融合问题,探索适应当下时代背景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景观;景观设计策略;共生层级

引言

凯文•林奇[1]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乡村意象是在人们脑海中所留下来的“共同心理图像”。王云才[2]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一定田园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复合体,其自然属性较强,在景观中占主体[3]。换言之,乡村景观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总体景象,是各事物间关系的综合表征。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冲击下,乡村面临人口结构失衡、产业模式危机,原本相互作用的乡村环境整体机能被消解,各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变得孱弱,乡村景观破碎化现象日益凸显。事实上,乡村景观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双重制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碎片化映射出乡村组织结构的混乱现象。一方面,景观破碎化过程包含有形地理形态与无形文化空间形态的斑块平均面积减少、数量增加的景观变化过程[4];另一方面,空心化导致村民间相互交流减少,传统习俗庆典传承艰难等。在修复和弥合乡村景观片段缝隙过程中,乡村局部性发展策略以及商业化模式使乡村的发展方向与乡村本身特征相冲突,一些并不适用于乡村建设的城市模型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同质化现象。乡村是一个自然、人文、社会三要素相互交织并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区域,是所有生物和谐共存的空间表现。其和谐性体现在景观连续性、空间完整性以及乡土文化延续性的综合表达方面。乡村作为自然系统子系统之一,共生现象无处不在;乡村各事物独立又协同的发挥自身作用,如其中部分环节被打破,会影响整个机制运行,进而导致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几率降低,致使双方难以利用对方发展自身而达到合作共赢状态。虽然乡村拥有自我治愈和调节能力,然而一旦超过自我修复极限,就难以回到原先状态或是随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从而向着消极方向发展。共生同样也没有固化的终极形式,它是事物间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模式状态,也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因此,基于共生理论对乡村景观设计的指导,探讨乡村景观如何整体性协同发展以及事物间位置权重的重新分配,再次建立竞争-制约平衡机制,重构乡村整体感、归属感。

1乡村共生景观形成与特性

1.1乡村共生景观的形成

乡村共生景观即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乡村各景观通过元素间的交互以及事物间的自组织特性构建出融合共生的乡村环境。共生的概念由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ery)[5]提出,即在特定区域内不同种属生物和谐生存,是生物体一定程度上永久性物质交流与联系。生物学家范名特(Faminstsim)和保罗•布克纳(Prototaxis)等[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该理论,认为共生是不同种属间依据某种规则而形成生存、进化以及抑制的关系。此外,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马古利斯(LynnMargulis)①等提出:生命具有自组织和能动性,能够主动形成和改造自身所处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生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展开广泛研究。袁纯清[7]在《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一书中建立共生度、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分析方法,三者共同构成共生理论分析方法;随之,风景园林学科对景观与生态、文化、建筑等共生的研究逐步展开,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8]对阿德里安•高伊策(AdriaanGeuze)的设计项目进行解析,认为其作品是人类和自然共生的舞台。在共生理论中,共生体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单元是基本元素;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是能否产生新事物的关键;所有共生关系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共生环境中进行。变化是不同事物间融合的有利因素,共生环境具有动态性,事物双方在变化中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对方。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合作进化过程不仅可能形成新的单元形态,而且可能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9],这是事物对动态共生环境适应性与协同性的共同表征。事物共生作用过程与景观设计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景观设计即用景观的方式促使景观元素间相互作用、共生发展,其过程人为干预性较强,因而作用结果具有可控性,但难以随环境共生变化;共生过程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但缺乏人为设计的美感与控制力。因此,将两者相互结合指导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即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景观作为一个架构,不同类型事物间相互交流碰撞,经过自组织产生新的事物类型,使事物在限定空间中具有非限定性的发展方向,以此形成乡村共生景观。乡村共生关系处理最难之处在于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事物相互作用的中间区域以及如何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乡村共生景观的特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2乡村共生景观特性

景观是具有一定审美特征和时间属性的动态系统。乡村共生景观主要研究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共生,具有以下特性:景-景延展性: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10]。景观利用基本元素间的相互修饰和补充模糊景与景边界过渡区域,从而整合场所中零碎物体,使构成的乡村景观间具有互为延展性。位于山东日照凤凰措的村落入口处,由两片当地石材砌筑的雕塑体构成,采用山的意向,使形体与周围山峰相呼应,如图1所示。景-时空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景与景之间为适应环境的时空变化而不断发展自我的特性。不同类型事物的连接物必须具备非线性的动态特征,随时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植物季相变化、山形地貌的变更等,作为连接物的景观在迎合变化中不断更新、改变或是利用这种变化。纽约清泉公园原是纽约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Corner)②运用“生命景观”理念,引入特定植物改善场地生态,利用场所自我修复能力整治环境,经一段时间后逐渐将场所中其他设施引入其中,最终达到的景观如图2所示。景-物兼容性:多功能景观基础设施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基本方式,利用景观元素融合基础设施多样性功能以达到各功能间相互转换、承接的流畅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利用景观元素柔性特征促进不同类型事物融合,如植物对边界的柔化作用。此外,景观元素可依据场所氛围或形式凭借外力及时间改变自身形态以适应或加强乡村景观空间特性(图3),将乡村单一功能的场地建设为多功能融合性空间是乡村景观设计的目标追求。

1.3乡村共生景观构成层级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将乡村共生景观构成层级分为共生景观元素、共生景观结构、共生景观组团以及共生景观环境,其概念与特性如表1所示。共生景观元素在共生景观环境中通过共生景观结构构成共生景观组团。其中,共生景观结构在美学指导下,随共生景观环境做出相应变化,使构成的共生景观组团具有动态性。自组织即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系统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不断地提高自身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11]。共生景观元素之间融合的本质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共生景观元素通过共生景观结构的连接而建立融合-对抗的平衡机制,并通过自组织与能动性形成共生景观组团[12]。合作共生过程中事物双方相互磨合,此过程具有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又有共生过程的独特个性。高伊策(AdriaanGeuze)③在荷兰东斯海尔德河景观设计中,利用与道路相适应的线性结构实现景观基础设施的融合(图4),并借用周边废弃贝壳吸引白色和黑色的海鸟来此觅食,营造出和谐的景观。

2乡村共生景观设计策略

2.1柔性mapping策略——“整体性”共生

Mapping主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表达和传递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空间信息,包括阐释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现实与历史等与地理空间环境有关系的数据信息[13]。风景园林学科将mapping作为诠释与构建景观模型的工具[14],随后从传统程式化的工具转变为富有创造性的认知媒介和设计思维方式。在现实操作中,mapping具有导向和铺垫作用,为跨时间性融合做好相应准备[15]。乡村景观设计中,柔性mapping策略在事物间自组织融合过程中具有非定向性,注重细节处自我发展的非干预性,并促使设计师对场地从横向与纵向上整体把握。柔性mapping策略强调对场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并构建共生景观框架。(1)探究共生景观环境。对场地深入研究并归纳场地现存的主要问题,从中提取并逐步形成设计构思。(2)明确共生景观结构。基于共生景观环境构建场所发展框架,发展框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预判性,要与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相结合。(3)对场地进一步深化,强调空间丰富性、基础设施的趣味性以及文化渗透性等。如荷兰NITA团队对杭州云栖小镇(CloudTown)的规划,从其自然肌理、文化传承和产业结构中获得灵感,以“山水C环+活力T轴+5片特色产业云”为空间形态构成,抽象成“C”与“T”的mapping叠加,如图5所示。

2.2参与交互策略——“人本性”共

共生需要解决事物间相互不兼容和割裂的状态,促进各要素间的相互交流、碰撞。

2.2.1人与物的参与性参与性景观主要研究景观基础设施与人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作用可能会引发另一方及其周边环境的相应变化。乡村中人、动物、植物等要素作为共生景观基本元素,相互间通过共生景观结构构成不同共生景观组团,使基础设施与人之间以行为、功能、事件等进行服务与需求的互补。设计师依据场所环境构建共生景观组团,使其在形式和功能上灵活多变,以此引导人们进行自发性活动。

2.2.2跨时间的融合性景观设计中解决融合矛盾的策略有交叉融合策略和手稿策略。交叉融合策略:该策略使事物在特定框架下不定向融合,不同事物在潜移默化中相互渗透,赋予事物自由发展的空间。手稿策略:由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引入设计领域,这里景观指被打上以往使用“烙印”的分层的、可阅读的场所[16],即对场地历史痕迹的保留。乡村特色景观是当地村民的共同记忆并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景观意向,利用其策略将乡村景观不同时间段的场所特征进行分层并在叠加后进行取舍。

2.3生态循环策略——“自然性”共生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规划某一场地时应考虑各事物功能,并与其他物体相联系。设计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场地并能巧妙利用场所中各事物的功能,“巧于因借”地使其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以达到生态、经济的结果;具有间接关系的事物通过寻找媒介获得关联,以建立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使各事物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安徽宏村规划设计中,水系依据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经“牛胃”月沼过滤后流向村中;最终,流经村落的水汇聚到称作“牛肚”的南湖中,再次过滤后流入河床。水在整个过程中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兼具联系作用,对水系的规划充分体现生态性(图6)。结语乡村共生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促进各事物间相互作用的外在推动力,营造适宜的外在环境,最终通过事物本身自组织属性达到共生状态。以共生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过程可总结为:外部干预-策略引导-内在融合-自然做功,整体过程中人为干预逐渐减少。乡村各景观要素通过自发性联系建立可持续性共生景观。共生景观利用事物间的关联性缝合日渐破碎的乡村肌理,借景观元素促进或引导事物间的融合共生,建立要素间的联系以及空间上的交流。共生景观构建二维空间联系、进行三维空间缝合,并在四维跨时间维度上使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和发展。乡村景观是各复杂类型景观的集合。景观作为促成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引导人们去感受乡村景观、感知自然魅力以及发现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重拾乡村记忆。文章针对乡村景观的破碎化问题,整合共生理论,提出乡村共生景观及其设计策略,以期为乡村的景观环境建设提供更多指导,为建设面向未来的整体性、融合性、可持续的乡村共生景观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作者:王慧 孙磊磊 单位: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