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模糊边界下的景观设计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模糊边界下的景观设计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模糊边界下的景观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大幅提升,绿地率不断下降,加剧了景观绿地与建筑用地比重的不平衡。在此背景下,景观设计师应当以新的理念和视角进行设计,不断寻求设计方法的变革。以“模糊边界”作为景观设计的新视角,阐释“边界模糊”的定义,并研究设计中模糊边界的表现形式与功用效能,重点关注模糊边界景观要素与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城市景观的现实意义,以期不断充实景观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景观;模糊边界;生态文明

1景观模糊边界理论概述

1.1景观边界

景观边界是区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既包括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又包括建筑内部与景观的边界。

1.2边界模糊化

边界模糊化是空间边界呈现出的模糊性的趋向[1]。在景观设计模式中可以解释为景观和建筑的空间边界出现了使用范围和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景观和建筑的边界模糊化,一方面是指它们二者之间的使用功能的界定不明确,范围和空间的划分存在交集;另一方面是指景观和建筑的空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景观与建筑并不是一分为二、相互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的“共生”存在关系。建筑是景观存在的基础,景观又反作用于建筑,赋予建筑新的含义。模糊的边界可以形成一种“灰空间”,即过渡空间,让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划分不会过于突然和生硬,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突显空间的序列感,使空间更加丰富灵活,以便于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2国内外案例研究

2.1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把景观和建筑的表皮边界模糊的设计手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兴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这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解其王妃安美依迪丝的思乡之苦而建造的[2]。这座花园采用立体造园的手法,花园建于四层平台之上,平台由25m高的柱子支撑,并且设有灌溉系统。为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经柏油浸透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上两层砖,再浇筑一层铅,最后铺上土壤,种植了许多来自异乡的奇花异草,从远处眺望,就像是悬浮于地面的空中花园[3]。

2.2纽约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建于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化加速,随着城市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迅猛,大量侵占了城市景观绿地,景观与建筑用地的比例严重失衡,对整个城市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改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环境,挽救城市生态系统,政府决定建立中央公园,并保留相应的视线廊道,将景观绿地延伸到城市建筑群及城市道路中,打破了景观与建筑的分界线,成为一个城市公共开放区域,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社交空间。此外,大面积的城市绿地起到了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为市民营造了舒适宜居的环境。同时,中央公园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2.3纽约高线公园高线公园的建成,为设计师们改造城市中的工业遗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高线公园建在一条废弃的运输铁路上,高于地面9m左右,像丝带一样,围绕在城市各个建筑群体中,模糊了街区与街区间的边界,把每个独立个体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景观与建筑之间的生动结合。人们游走于高线公园的各个节点处,可以领略到城市不同视角的风景,不同节点营造的情感氛围也大有不同,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为人们多样化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每个人都会在这条带状景观公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4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也是模糊景观与建筑表皮的一种设计手段。早在1926年,勒•柯布西耶就把屋顶花园同底层架空、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当作新建筑的5要素提出[4],柯布西耶提倡依托于排水及灌溉技术的发展,把坡屋顶改造为平屋顶,并在屋顶上种植植物。他认识到屋顶的采光充足、视野开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且覆土种植可以缩小建筑钢筋混凝土的温差,对建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屋顶花园”理念的提出是对建筑物大量侵占自然景观用地的一种特殊的补偿手段。屋顶花园对于提升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屋顶的绿植可以为单调的天际线增加一丝色彩[5]。

2.5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存在模糊边界的设计手法。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就提到“围墙隐约于萝间”。由此可以看出,藤蔓类植物是早期模糊景观与建筑立面边界的植物造景基本配置。在曹雪芹编写的小说《红楼梦》中描写到大观园里蘅芜苑的景观“垂檐绕柱,萦砌盘阶”,采用的是立体绿化手法,垂直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们将会在密集的有钢筋混凝土的冰冷建筑群中找到与生态绿色景观之间的平衡点。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其设计营建通常把建筑和山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究山水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建筑与园林相互渗透、互为图底,很难找到明确的界线。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景观的营造通常渗透着文人和书画家的心境和审美志趣。把园林空间视为一幅“长卷”,把山水画中的“三点法”引用到景观设计中来[6],整个设计动线层次分明,通过迂回的交通设计,把建筑连贯成一个整体,游走于其中,如诗如画的山水建筑景象可以直接抒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营造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园林的界限主要分为园林内部、园林边界和园外区域。园林多采用矮墙设计,园内的植物的生长高度超过墙体,可以在视觉上削弱围墙的边界感。此外,围墙上多开漏窗,虚实结合,使景观边界更加模糊。总之,景观与建筑的边界模糊化设计方法,对当代城市开放空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单调乏味的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边界的模糊使得建筑与景观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不间断的连续的整体,构建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空间。

3景观边界模糊化的表现特征

3.1景观与城市用地布局的边界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方式和占地面积比例是衡量一个城市布局合理性的关键因素。当下,景观和建筑的划分大多处于互相孤立、分割较为死板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割裂的状态对人们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必然产生十分消极的作用。

3.2景观与建筑界面的边界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中高楼林立,人口密集,土地的使用接近饱和状态,如何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中规划出更多的景观空间,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宜居环境,是人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中寻求无限的三维空间,因此,模糊景观与建筑表皮的边界关系,从平面向立体景观设计发展,充分利用建筑的立面和顶面等空间,模糊景观与建筑表皮的边界,把景观元素最大限度地融入建筑中,使得建筑的绿化覆盖率有大幅度提高,美化了生活环境,也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态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模糊景观与建筑表皮边界的设计手法,把有温度的植物与冰冷的建筑表皮相融合,不但可以对建筑自身起到保护和降温隔热作用,而且对于美化市政环境、净化空气也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可以丰富城市多视角的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失为解决城市空间绿化问题的设计手段。

4模糊边界的景观设计方法

4.1模糊边界景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

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恰当的景观规划设计,既可以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心理和生理体验。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和历史背景的体现,例如北京景观的设计,十分庄严、整齐,体现着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而在苏杭地区的景观设计,展现的是轻松、随意,动线灵活,体现了苏杭惬意、舒缓的生活特色和节奏。城市的规划和景观的设计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城市的规划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良好的景观设计又对城市的规划增添了色彩。城市规划和新城的建设中,要仔细斟酌景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4.2模糊边界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4.2.1净化空气把景观与建筑边界相融合,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面积。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使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其次,植物表面生长的绒毛和分泌的液体可以使植物表面保持潮湿,从而对空气中的粉尘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如草地除了可以吸附粉尘,还可以减少土地裸露面积,对地表的尘土也有一定的稳固作用;最后,植物可以挥发杀菌或抑菌物质,减少空气中细菌的传播,如松树和柏树表面分泌物的挥发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推广模糊景观与建筑边界的设计手法,可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4.2.2热岛效应植物自身对调节气温和调节空气湿度方面有重要作用。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光照下,会使自身体内的水分蒸发,这个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给城市降温。特别是当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城市中心区,使用植被进行立体绿化,既能降低建筑表面对日照辐射的吸收和建筑本身的热功释放,又能保证建筑外沿的美观。此外,植物中水的比热较大,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能够调节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域的温差,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4.2.3保护水资源增加城市中的模糊边界,能够有效减少并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度的硬化界面造成的渗水性差和城市地下水位过低的问题,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增强了城市对自然降水的调蓄能力。此外,大量的水生植物对城市中水资源能够起到保护和净化的作用,不但丰富了城市景观资源,更为市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4.2.4保护生物多样性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建设用地侵占了过多的耕地和林地。宏观上,城市建成区与自然区域边界模糊,微观上硬景与软景的边界模糊,都能够使自然生物有充足、连续、稳定的栖息地,能够起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可循环的生态系统的作用。加快对绿地、湿地和林地的补偿,对维持城市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景观与建筑的边界的模糊程度和城市生态的建设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也体现了景观与建筑之间的渗透性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程度。

4.3模糊边界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开放程度

景观与城市硬质边界生硬割裂的状态,会造成城市空间的封闭,在高大建筑群中,难以寻找可以供人们休憩和交往的场所;冰冷而密集的建筑,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压抑的感觉。但当景观植被出现于高楼之间、建筑表面,渗透于建筑内部,与建筑共生的时候,这些冰冷的建筑将被赋予柔和的视觉感受和充满生机的气息,人们生活于此,心情会更加舒畅且充满活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景观与建筑的边界的模糊,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包容、开放的形象,只有优先发展生态、保护绿植,才能更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价值,使城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今天,一个城市是否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能否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模糊景观和建筑的边界,构建“无边界”的开放型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总之,把景观和建筑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积极空间,是势在必行的任务,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现代化建设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模糊边界”视角下的景观设计方法,必将为今后城市的建设提供一种设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邓晨,吴黛舒.教师道德边界模糊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75-79.

[2]张雪娟.西安市立体绿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吴伟.庭院空间在高层办公建筑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谢青.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2):95-96.

[5]刘林钰.当代建筑立体绿化形态的模糊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6]赵贞.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8):141-142.

作者:张鑫 贾如 范潇潇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