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景观设计项目制实践工作坊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该文探讨近年来国家对本科、职业院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学生应具备的实践创造精神,旨在实现培养出与社会岗位无缝对接的人才的目标。该文作者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院校实行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发现单一的项目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发生与教学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该文作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项目制结合工作坊,即“项目制+工作坊”的改革模式,分别阐述两种模式的内涵、外延、优点及其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区别,探索这一模式如何在教学中推广、实施等问题。
一、研究背景与目前环境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制是西方应用型职业教育中较早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了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系统地学习。项目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局面,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参与、互相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与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是一种以头脑风暴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首次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都市设计[1],使其成为不同立场和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交流的一种方式。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19年,包豪斯学院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近几年,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教学中也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当下,高校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导向的高校,将工作坊引入教学,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展示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2]。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重视和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条件都不断完善。其中,在教学改革环节,部分高校在一些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领域实行了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随着这种模式大范围的应用,单纯的企业项目制难以很好地解决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的教育问题,个别高校完全照搬企业社会项目,虽然从表面上看具备了所谓的真实性、实战性,但高校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单位,与企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两者在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上存在差异。如果高校单纯地照搬项目,会面临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而这种不协调最终会给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既保证应有的职业、艺术、创新思维素养和艺术设计前瞻性的同时,又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与社会职业无缝对接的专业能力,成为景观设计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江苏省及华东其他地区一些在此方面具有成功案例的高校,并对比近几年个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如果借助高校成立的教师设计工作坊科学合理地筛选、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制中的项目,并由工作坊负责教学、指导、实施,即实行“项目制+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与高校、课堂与实训、理论与实践、职业与创新、教学与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可以成为其他高校解决相关实训问题的有效参考。其以高校教师工作坊为中心,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企业项目,在遵循高校的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开展一个包含完整项目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为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培养出专业应用型艺术人才提供了载体和途径。
二、“项目制+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校先以项目制模式从企业引入项目,再通过教师工作坊平台从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年级进度、学生学习深度、不同班级小组等角度筛选、甄别、优化项目,保证项目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既具有实战性又具有创意挑战性属性的同时,将符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深度的项目导入教学,随后继续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控制整个过程的教学质量,以此保证实现项目制教学的最终落地效果[3],进而确保让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能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项目进入学生的课题。这一形式也营造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设计专业教学的思想碰撞,同时兼顾教学的完整性和设计创新思维的前瞻性。这一形式能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成为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项目制+工作坊”教学内核的界定与项目来源
1.项目界定高校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公司运作模式开展教学。所谓实际项目,既可以是从企业公司直接引入的实际项目,又可以是在具备实际场地条件,满足实际设计限定要求、实际工程技术条件下,符合行业规律的以满足甲方等人或团体的实际需求为目的的设计方案、文本、施工图纸等。在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院、设计单位、公司、工作室、委托人等不涉及法律责任的招投标项目或任课教师本人承接的委托项目等都可以作为“项目制+工作坊”教学模式的项目为教学课题服务,经过高校设计工作坊的认可,并制订严谨、细密的教学方案后方可进入课堂。项目的内容要能覆盖学院的教学大纲,项目的完成周期也要与教学周期一致。2.项目来源项目制教学得以正常地开展,必须有充足的项目储备。因此,在经过高校教师工作坊筛选并经过至少一轮学生课题检验后且反响优秀的项目,可由高校教研室统一收集、纳入高校专门建立的实践教学项目储备库(该库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建设并统一管理)。具体来源可分为:第一,前文所讲的符合项目界定要求的项目;第二,可以是工作坊教师收集或本人、公司承接的项目;第三,学院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在已教和已做过的项目中筛选、优化、整理出具有典型性的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深度的典型代表性案例;第四,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项目。
四、“项目制+工作坊”教学模式实施与优势特点
1.课程大纲的模块化高校应以项目制为抓手,以工作坊为主体,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课程[4]。为了避免高校重复开课,针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教研室应事先设计好教学大纲。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务实性,而且能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与实践并轨。高校应重新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如,将景观类课程中的居住区空间类课程、城市市政广场类课程、材料构造预算类等课程组成课程单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2.实施过程与要求具体实施以工作坊围绕项目课堂教学,与课外现场教学互为辅助,工作坊教师负责讲解、布置、实施并全程跟踪辅导。教师应以实际操作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根据实践项目主题的大小,由学生自愿分组完成,但在原则上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小组不超过3人,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小组不超过5人(遇大型项目可适当放宽),且任课教师负责小组人员分工与人员成绩考核。课程结束由上级部门监督,工作坊教师负责组织,以举办课程作业展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实训作业并对其进行评价。上课期间如需外出调研、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学生应按教务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工作坊教师布置的实训项目由学生制作完成并最终获得商业利润的,可由项目负责教师视参与学生的贡献大小,按行业的通行标准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报酬。项目课题较大,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的,可由项目负责教师向上级部门做出书面或口头说明后,推迟学生提交作业与展览的时间,具体时间由负责教师掌握。3.师资配比与高校配合“项目制+工作坊”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5]。对于目前师资力量短缺、教师结构不够健全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聘请客座教师,定期来校授课,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第二,聘请企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到高校任教。第三,自主培养“双师型”人才。高校要转变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制度,既要培养出具备高理论水平、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又要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出合格的项目制教学导师[6]。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让学生达到岗位能力的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一种使命,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项目制+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根据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专业特点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为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和与社会接轨的平台,使教、学、研、产能相互融合。同时,这也是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马艳青,汪进芳.探析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J].艺术与科技,2016,27(3):20.
[2]史承勇,唐英.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108,110.
[3]杨亚坤.室内环境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J].设计艺术与理论,2017(12):47-48.
[4]刘乐,杨冰清,偶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2):100-104.
[5]赵斌.浅谈高职院校项目制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6(16):143.
[6]王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88-90.
作者:刘一凡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