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更新设计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弹性景观设计可以提高景观对多种复杂环境的适应力,微更新可以渐进性地提高景观的适应性,是生物演进思路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文章首先总结了弹性设计和微更新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以及运用的典型案例。然后对南京理工大学和平园现有景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低适应性进行分析,找到改进的方向。最后运用弹性设计和微更新设计的理念改进南京理工大学和平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一个高适应性的方案。
关键词:微更新;弹性景观;校园景观;和平园
社会环境是动态的和随机的,景观设计品生存在这个环境之中,这要求景观设计适应环境的现实是必须的,弹性景观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结果。人类对环境的理解是多层次的:哲学层次、物理层次、化学层次、生物层次、人类社会层次,生物层次的适应要求生物演进性的适应环境,景观设计应该移植这一理念。因此景观设计不能指望一次性的自己的适应性问题,渐进性适应环境符合生物学原理,这就是微更新。结合弹性设计与微更新设计的景观能够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是当代设计学的主流思路之一。文章将这个思路运用到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以期为学校的景观设计适应学校氛围提供现实的新思路。
一、弹性景观设计和微更新设计的研究和运用现状
(一)弹性景观设计理论。景观的弹性表现在景观与动态环境的互动中,有三个阶段[1]:一是承受。环境出现某些变化时,弹性景观本身已留有余地,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设计系统不需做出调整;二是自我调整。外部变化加大,但弹性景观能进行一定自组织,适应某种程度的环境变化;三是微更新。在变化更大的时候,弹性景观经过外部微调形成新的组织系统,适应极大变化的环境。
(二)微更新设计理论。微更新设计是在环境变化较大时,单靠弹性景观自己的组织无法在持续的满足环境要求条件下进行的更新设计。国外学者强调弹性景观和微更新设计需同“城市针灸”理论相结合,寻找微更新点,即针灸点。针对关键性的“敏感景观因素”给予精准而细致的局部调整,以带来关联景观要素的连锁反应,最终促进新的景观组合和功能的出现。景观微更新设计的特征为:(1)小尺度渐进式的设计。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微更新尺度相对较小,且微更新形式相对较为温和,是针对局部景观进行的小规模更新。由于无法一次解决景观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因此采用多次渐进的方式,更新模式较为弹性[2]。(2)局部景观功能重构。微更新可以从小尺度的调整区域功能入手,在保留原有景观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点式更新对局部景观功能进行重新建构,变更局部功能,注入全新用地功能的同时完善用地功能排列布局[3]。(3)全景观功能协同。选择改变的景观子模块局部功能很关键,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现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功能良性互动,共同塑造出整个景观在环境中的新场所精神。要注意的是景观模块的环境结构独立性与功能协同性并不矛盾。(4)人本生态可持续。全景观功能协同的最高目标的是人本生态可持续发展,无论任何景观局部微更新的设计功能目标为何,都要与这个最高目标相协调,通过微更新的项目设计体现这一要求。
(三)典型样例。海绵城市是通过微更新实现城市环境弹性设计和微更新设计的解决方案之一,其目标是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手段是利用植草浅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来实现城市“海绵体”。万科雨水街坊是实现海绵城市成功案例之一,场地中设计的复合雨水花园内蕴三重动力水系统,分别是自然条件下的可视化雨水路径、补水模拟展示雨径和趣味循环水景,同时还采用多级台地过滤雨水径流;场地中的洽谈花园有可以蓄排功能的下沉场地,也有架空的格栅平台。北京林业大学树洞花园场地是校园微更新设计的典型样例[4]。原场地是学生宿舍楼北侧的破旧自行车停车棚,后被停用,地处偏低、高树稀疏。设计者将场地定位为一个安静的休息和私语的空间,并通过空间的组织来实现“相望”主题。场地首先被划分成南北两个部分,通过抬高南侧绿地并种植耐阴性强的花灌木阻挡场地与宿舍间的视线。在抬高绿地之间,设计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广场。在主广场的树丛间放置三个“树洞转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树洞转亭转到任意方向。
二、和平园景观的环境适应性现状分析
首先,先厘清和平园景观的存在环境。和平园景观成形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大,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维护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另外,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与居民要求景观持续性观赏和愉悦的享受,与景观进行经常性的互动。从现在的弹性景观设计和微更新设计的理念看,和平园景观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有:(1)景观雨水管理效果差。由于学校地势较低且全城水利系统排水及时性差,校内的雨水排水通道友谊河在雨季秦淮河严重超警戒水位情况下经常水淹和平园景观,导致二月兰大面积被淹死。另外,和平园前期在二月兰附近挖的沟排水能力有限,也导致雨水排出不畅。(2)景观缺少竖向设计且游园路径规划不合理。和平园与海绵城市和雨水街坊这样的有坡度有低洼的景观相比,审美情趣低且雨水管理效果差。同时每年三月大量游客进入水杉林,游客多次踩踏造成水杉林场地土壤板实,导致第二年二月兰的生长不佳。(3)生物多样性低且功能分布不合理。和平园仅有水杉与二月兰组合景观,较为单调,导致只有二月兰开放时节学生和居民才进行大规模游览和主题活动,其他时间的主题游览项目几乎为零,景观缺乏与游客的持续互动的能力。
三、和平园景观的微更新设计
以弹性设计和微更新设计理论的为指引,从第二章分析的和平园景观与其存在环境的多个不适应情况出发,参考成功的微更新设计典范样例,本文对和平园微更新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进行有坡度地形改造,优化游园路径,改进休憩设施。大面积二月兰种植区设置微地形,可起到防止游人过分踩踏土地的作用。后期挖沟及建造雨水花园后多余的土可堆至设计的微地形处,进行内部土方平衡。园路设计和功能区结合,利用多种类型的园路将场地空间划分为:观赏打卡地、教育区、休憩区。材料方面可考虑运用废弃材料和新兴材料。中间园路和距离休憩区较近的园路可利用废旧橡胶轮胎生产再生胶,塑造出弹性斜坡,提升水杉林景观的情趣性,还可以防止过分踩踏土壤使之板实。再生胶暴露在阳光下易褪色,而水杉林场地内光照少,采用再生胶也可减少后续维护的费用。其余园路设置栈道,栈道可设置于场地内现有的沟渠上,既满足排水又方便游人拍照。和平园休憩点的休憩设施可设置为互动性、活动性更强的设施。
(二)建设小型雨水花园。本文设计的雨水花园主要目的为控制径流量,借助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水循环系统。水循环过程由设传院院办及艺文馆屋顶约4000㎡不透水面积汇集的雨水径流开始,随后通过一系列前期挖掘的沟渠和设置的管道转移到和平园内雨水花园中,使雨水从多个方向跌落到花园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设置除原有屋顶改为绿色屋顶外,周围建筑庭院可设置渗滤树池,水杉林边缘设置植被浅沟,林中设置雨水花园来辅助水循环过程。设计雨水花园时首先估算需设置的雨水花园面积约为50-100㎡,同时为控制径流量需测试土壤渗透性,经测试和平园场地内土壤无法达到要求,因此进行局部换土,按以下比例配置:50%-60%的砂土和碎石;20%-30%的腐殖土;20%-30%的表层土。其余部分设置的绿色基础设施注意事项如下:(1)设置渗滤树池于停车区附近。沟顶宽0.5-2m,深度0.05-0.40m,边坡(垂直:水平)1:3-1:4,纵向坡0.3%-5%。(2)设置多种形式的绿色屋顶,常用植被有佛甲草、景天类混种,或低维护的混合草坪。(3)设置蓄水模块于和平园道路沿线。配合防水布或者土工布完成蓄水,排放。(4)设置植被浅沟于和平园边缘,在和平园中的雨水花园前作为预防处理。
(三)运用宫胁法的思路,增加生物种类,建设微型城市森林。植物配置方面,文章根据雨水花园中植物的配植原则,同时结合南京地域植物和校园原场地存在植物进行植物配置。和平园处乔木除水杉外可选择落羽杉、火炬树、丝棉木;灌木除花叶青木可选择大叶黄杨、金边黄杨、小叶女贞、八角金盘等;地被花卉除二月兰外可选择粉黛乱子草、紫花地丁、委陵菜、马蔺、金鸡菊、花菱草、硫华菊等;水生植物选择菖蒲、灯芯草、睡莲和莎草等。动物群落方面,针对场地原有鸟类生境营造,同时将其他场地动物引入和平园。除场地原有鸟禽白鹭外可引入金丝鹭、夜鹭、苍鹭、野鸭、大雁、丹顶鹤、骨顶鸡、灰鹤、戴胜;鸭类可引入斑嘴鸭、红头潜鸭、翘鼻麻鸭、赤麻鸭等。
(四)丰富景观功能,实现人群与景观全年持续互动。深层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文化危机,面对生态问题,除了发展适宜技术,建立相应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建立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和平园设计需融入南京理工大学的一部分文化特色,借设计提升学生归属感并吸引游客。对林中文化景观、文化活动进行弹性设计,强调细节设计和文化再现。据调研水杉林每年三月会举办游客踏青、二月兰文化节、音乐节、制作二月兰蛋糕节等活动,可在和平园周边及内部设置户外装置,将部分活动由室内转移到室外。
参考文献:
[1]德索扎•凯文•C,弗兰纳利•特雷弗•H.设计、规划和管理弹性城市:概念框架[J].城市,35(2013):89-99.
[2]肖飞.旧城改造中的“城市针灸”[D].青岛理工大学,2016.[3]徐子珺.高校既有校园环境微更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胡楠,王宇泓,李雄.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03):25-31.
[5]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26(05):106-110+78.
作者:贡若玉 谢梦雯 金成龙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