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景观设计中的互动装置艺术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景观设计中的互动装置艺术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景观设计中的互动装置艺术应用

摘要:互动装置艺术的诞生是人类文明走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特有的艺术形式。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与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都为互动装置艺术在多学科领域的介入提供了条件。而风景园林作为人类文明载体之一,也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原理和方法完善自身体系。通过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互动装置艺术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综合新媒体艺术、景观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互动装置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原则与策略,并着重探讨互动装置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传统装置艺术;新媒体;景观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美学越来越尊重大众的审美,将大众的审美趋向作为大部分艺术作品的主导方向。人们也逐渐不满足于从电视、收音机等设备得到单方向的活动成像信息,不满足于只是从一个欣赏者或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艺术,更多的是渴望参与其中。随着新媒体概念的提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互动装置艺术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产生使得人们在装置作品中近距离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趣味性,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死板的单方向成像,也使得人们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国内外已有较多的作品与实践表明,大众对于在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十分欢迎,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这类作品的出现使得艺术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满足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这种高度的认可不断地激励着艺术家和设计师探索景观设计与互动装置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1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进程

1.1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

对于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起源说法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起源于媒介艺术,西方艺术家们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和崭新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发现并创造了“媒介艺术”。这其中以立体主义对媒介艺术的影响较为深远,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一书中对立体艺术下了定义,并赞扬了立体主义赋予物体整体感知,从而使参观者身临其境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作品信息的二维和三维的表达方式完整展示了媒介传达信息的理念。随后,激浪派艺术家迪克•黑根斯(DickHiggins)提出了跨媒介和“互动媒介”(Intermedi-a)的概念,此后由这一概念而引发了以媒介为主体,多学科领域的借鉴、融合和创新。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产生来源于“波普艺术”“观念派艺术”和“极少主义艺术”。概念艺术家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创作实践中把创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与实践行为结果一并展示给参观者。在随后的几十年的发展中,许多画家、艺术家、雕塑家都开始尝试运用这种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家”由此诞生,并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动成为了一种“时髦的艺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誉为“视频艺术之父”的白南准,作为现代艺术大师和激浪派大师,白南准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电视装置艺术,如《电子大提琴》(如图1)、《电子超级高速路》等,尽管这些只是简单的静态模式作品,但却为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新媒体艺术样式和途径。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地与大众见面并被更多人所接受[1]。在国内,互动装置艺术的起步时间相较于国外而言稍晚一些,但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国内与国际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受到国外艺术形式和艺术潮流的影响,1998年张培力创作出了视频录像装置《30x30》(如图2),这件作品被视为中国影像作品的开山之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艺术家和创作者将装置艺术和装置作品不断地发扬与发展,并被国际所认同。从此以后,中国的装置艺术蓬勃发展,为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互动装置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国际地位[11]。

1.2互动装置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互动”意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装置”指的是以计算机设备为媒介或平台而建立的人与人或人与机之间的互动艺术形式;装置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环境内,将材料进行艺术性的加工而形成的有深刻精神内涵作品的艺术形式[2]。综上所述,互动装置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使用不同的材料及设计手法,从而实现人机交流互动的一个新兴艺术门类。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使得参观者不再被动地欣赏或接受作品,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其中,融入作品中,成为作品组成的一部分[3]。可以说,如果一件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没能让参观者很好地融入其中,那么这件艺术品是没有完成的。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是新媒体技术是互动装置艺术的核心,没有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互动装置艺术便是无稽之谈,这也是互动装置艺术与传统装置艺术最大的区别[4]。传统装置艺术注重表达的是艺术家或设计师自我的想法与情感,参观者被动接受;而互动装置艺术将设计重心转移到了参观者的想法与情感上,更加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和情感,力求营造出一种让参观者更好融入作品中的环境氛围,以此来让参观者体会到艺术家或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情感或理念。

1.3互动装置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互动装置艺术对于世界艺术的影响是基于传统装置艺术之上的。传统装置艺术作品可以说是把艺术很好地融入到了生活中,参观者可以通过相关的展品与装置了解到不同的艺术类型及艺术家或设计师的情感想法。但由于这种类型的装置没办法“主动”与参观者互动,为了达到参与和交流的目的,激发参观者的兴趣,装置作品的表现形式会变得夸张,这使得有些好的作品只能以“临时展出”的形式短暂地展示出来[5-7]。而互动装置艺术沿承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同时加入了新媒体科技手段,简化了装置作品的表现形式,一盏灯、一面墙、一汪水都可能是互动装置艺术的载体,用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可以让参与者“主动”参与到装置作品中来,达到参与者与设计者的情感与思想交流的目的。互动装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突破了传统装置艺术的束缚,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并带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艺术的服务对象不再拘泥于小部分人或小部分群体,它让更丰富、更优秀、更有趣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了解与欣赏。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渴望沟通的心理需求愈来愈大,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类需求。进一步来讲,互动装置艺术作为新兴艺术形式,它创造了许多其他的附加价值。装置作品在吸引大量人参观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引导人流进入某一区域或将人流聚集起来,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活动氛围和生活气息。

2互动装置艺术与景观设计

2.1互动装置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性分析

2.1.1艺术性。互动装置艺术与景观最明显的共性在于二者都富有艺术性。巴西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景观设计与绘画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工具的不同。景观设计与互动装置艺术创作都时刻考验着设计者与参与者的艺术审美能力,新颖的互动装置艺术与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相互结合必然会在艺术方面相互提升[11]。例如在蒙特利尔城市生命科学博物馆中展示的互动装置展品《LightSowers》(如图3),艺术家Maotik和EtiennePaquette在室外景观中放置了约2500个充满水的标准灯泡模拟夏夜萤火虫风景,每个灯泡内装有感应装置,并在主要展示区域使用了特殊的反射灯泡。参与者可以挥动双手与感应灯泡互动,仿佛“萤火虫”在与人互动,呈现出互动装置与景观的巧妙融合。

2.1.2参与性。参与性的强弱,通常情况下是评价装置艺术作品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换个角度来说,装置艺术作品和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参与度,鼓励人们与之互动,强调交流与互动带给人的感官体验。景观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单向的参与性,植物、水体、灯具、墙面等较少情况下可以与人有自主的交流,需要人们触发某一点来实现所谓的“互动性”。互动装置艺术如果能够融入景观设计中,它将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可以通过捕捉声音、温度、动作的电子装置,让互动装置艺术“主动”与人交流,引导人们参与到整体环境中去,形成双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互动装置艺术可以提升夜间人们在景观空间环境的参与性。互动装置艺术对于灯光、声音、材料的运用是十分多样的,色彩丰富且富有趣味性的灯光会显著影响到参观者的决策、情绪和情感,配合声音和不同材质的变化,可以提高一个地区的人流量,聚集某一区域的人气,同时提升夜间娱乐参观的安全性,提高人们在夜间的活动性。

2.1.3社会性。互动装置艺术融合于景观设计中对于社会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参与一些需要双人或多人来触发的装置作品互动时,人与人之间就需要进行交流、沟通、协作。在朋友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友情,提升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在恋人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对方更加依赖彼此,增进恋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在陌生人之间可以起到扩展朋友圈、减弱孤独感的消除负面情绪的作用。从社会性角度出发的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到景观设计中,人们可以主动地从室内走到室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得更加亲近,起到了提升交流的积极作用,也是顺应当下人们渴望从电子设备交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意愿。互动装置意识的社会性不仅仅表现在同一地点的人群之间,也可以连结不同地点的人与人。互动装置艺术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与参观者进行跨时空的密切交流,对于互动装置艺术的作者而言,一些前卫的设计理念与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融入于作品本身中,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参观者,这种跨越空间的交流,可以让大众更容易也更快速地理解或接纳新的艺术。互动装置艺术所呈现的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等多种社会属性正是景观设计中较为薄弱的一方面,两者之间的融合起到了相互弥补的正向积极作用。

2.1.4生态性。生态是近几年来热议的话题,也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包括了海洋生态保护、湿地景观修复、野生动植物救助等多方面的讨论,全球都在对这些问题的缓解与改善作出不懈的努力,唤起大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意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问题不容小觑,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之一。互动装置艺术家们同样也在关注生态问题,应运而生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也比比皆是,在让参观者沉浸于奇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也让参观者从中感悟到某一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如此一来,参观者不再是单纯地享受作品带来的快乐,而是对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以CT.LAB(张培定、何伟明、邓晓峰)&温绮雯创作的《夜潜系列ⅡTheseriesofFloatⅡ》(如图4)为例,这件互动纸艺装置作品的主题为水母群,随着参观者的移动和行走,纸质水母们上下升降并变幻色彩,仿佛在迎接参观者的到来,同时也传达了创作者们希望通过水母来唤起人们对于海洋生态问题的关注。2.2互动装置艺术在景观中的呈现方式2.2.1以感官为主的环境呈现方式。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说到,“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就各媒体而言,它们分别又是不同人体器官的延伸”。互动装置艺术作为现代化的一类媒介,也承担着为人类感官提供感知环境的责任。多种感官在协同感知并反馈外界讯息时,人与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关系就此形成,这对于新媒体技术而言易如反掌,但人在其他环境中很难形成这种调动多感知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相比其他感官,人在接收和反映媒介信号时,视觉更具有冲击力。许多互动装置艺术也都抓住这一特点,在视觉感官上予以重点的体现。但单纯的视觉感官冲击也会使人感到乏味,失去了互动装置艺术的趣味性,人们需要从周边环境中接收性质各异的媒介信号,从而实现“不同人体器官的延伸”,也就说两个或多个感官的协调配合感知媒介信息对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2.2.2以互动为主的环境呈现方式。与传统装置有所不同,互动装置艺术中有一些特定的互动方式需要人触摸才可以触发,这种触摸有别于“开关”,更像是皮肤感官的装置化,弥补了在触觉感官的缺失,使得“五感”体验在互动装置作品中得到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多媒体设计工作室ENESS设计的《SonicLightBubble》为例,《SonicLightBubble》是一个可以快速组装和拆卸的巨型透明半球互动装置,半球直径长6m,上面点缀着多个LED灯组。当参观者靠近或触摸LED灯组时,装置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亮和声音。由于装置是半球形,因此参观者可以360°与其互动。《SonicLightBubble》一经展示,立刻激发了大量游客的好奇心,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愿意参与其中,人们不断地与LED灯组互动来感受触摸、灯光和声音带的多感官体验。

3总结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到高密度的信息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多个领域中并结出累累硕果,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艺术的形式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生着变化。各种新媒介开始参与并融入到传统的设计之中,互动装置艺术与景观的融合使得参观者可以体验到与虚拟现实进行互动,尽管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有限,但互动装置艺术的加入,为景观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煜珑.浅谈互动装置艺术[J].艺术与设计,2010.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张乐.互动装置艺术的现代应用[J].艺术与设计,2010.

[4]孟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王虎.数字媒体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刘丽.“生正逢时”的新媒体艺术———浅谈互动装置艺术[J],当代艺术,2011.

[7]邓博.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8]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8.

[9]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0]翟天然.环境行为学视阈下的互动景观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1]杜成巍,周阿成.互动装置艺术在城市商业空间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04.(1)

作者:杨子叶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