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的应用

摘要:海绵城市是发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干预功能的重点环节,其有效应用可实现自然积存,控制城市内的雨水径流,在当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能改善城市人居质量,防止出现内涝,基于此,探讨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策略

海绵城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当前我国常用的城市雨洪管理机制,其不仅能有效防范各类灾害的发生,还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因此要加强实际应用。海绵城市能根据地区情况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以此为基本框架,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通过吸收降雨达到补充地下水的目的,有效保障城市景观设计的美感,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绿色生活环境。

1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关系

1.1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主要包含植被设计、水域周边设计等,要求把建筑、环境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展现生态美。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因此,可有效应用城市海绵理论,合理规划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情况与周围环境,使其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以水域凸显城市和文化,为群众提供广阔的水域视野,发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作用。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为周边植物补充水分和营养,使植物健康生长,为市民提供充满“水”和“绿”等自然要素的平台[1]。

1.2促进城市生态发展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较高的设计基础和专业能力,且需要结合海绵城市理论进行改善和调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会受到气候环境、地质情况及水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人员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保证周边水域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2]。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道路、绿化、水面等环境因素要形成各种空间序列,有机组合多种活动空间,使其相互汇合、渗透、转换,创造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围绕水域、道路、植物等进行创新,科学搭配植物的形态、大小及数量,发挥设计的最大效果和作用,通过海绵城市理论优化和提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2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有效性,需要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规范各类景观设计行为。

2.1系统性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周期较长、建设内容较多,在实际建设中要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注重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降低工程难度。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要从全局出发,在整体上把控城市滨水景观各个功能分区的相关要求,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优化滨水景观设计方式。同时,需要在建设中结合各个区域景观设计要求,有计划地控制植物景观设计的力度,在城市滨水景观应用环节做好创新,从而满足城市发展需求[3]。

2.2协调性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需遵循协调性原则,兼顾城市功能与水域生态的要求,以滨水景观作为媒介,保证城市建设优化的整体效果。海绵城市理论是现阶段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处理好防洪问题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城市与水域,提高城市整体建设的规划性,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达到和谐、平衡的城市生态发展,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提高滨水景观设计的完整度。

2.3生态性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性原则为导向,在生态性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形成生态良好的城市滨水景观。同时,在海绵城市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融合过程中,确保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分配,以水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保持滨水景观开放性与实用性,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3.1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当前城市的交通、建筑、工业、日常生活等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城市在人群高密度集中下,如缺少良好的水域条件会加大热能挥发难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4]。同时,城市道路铺设大量沥青、砖石,此类材料会大量吸收热能,且可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也会导致城市温度升高,出现热岛效应。因此,应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相融合,如在水域周边道路两侧搭配使用草坪与花卉,每100m2草坪搭配30m2花卉,使城市道路底部可储存降雨,随后通过植物反射、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当前城市的环境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2提高空气质量

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与各类颗粒烟尘,可通过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海绵城市理论的降水吸收可以作为城市的“空气净化器”,不仅能凸显城市水域及水域周边的绿化效果,还可有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如在水域周边设计地被类植物,使地被类植物通过光合蒸腾作用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稀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化城市空气。此外,地被植物的应用布局也十分重要,如某市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共种植了2000m2的地被植物,并且在地被植物中搭配种植了大叶女贞、银杏、朴树等,明显提升了滨水景观周边的空气质量。

3.3改善生态环境

有效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调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结构,提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如某市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融合了周边建筑,烘托水域周边的美感,使整体规划更符合实际需求,同时,该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共种植各类树木2250株,通过植物的生长在不同季节创造不同立面景观,使水域周边绿化建设具有动态美。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商务元素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元素设计是重要的环节,不同地区周边水域景观元素设计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周边水域景观元素设计需要满足城市实际需求,如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两侧设计绿化带和人行道,合理利用滞留雨水养护植物,使植物健康生长,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净化大地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有效管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融合自然景观和商务设施,为商务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协调滨水景观与商务活动,避免矛盾的发生[5]。

4.2植物元素设计

植物元素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结合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植物元素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周边水域景观种植面积、观赏类型及非观赏类的植物需求。因此,要结合海绵城市理论设计植物、优化花卉,某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结合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布局设置,提高滨水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其次,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选择五针松,该植物能提升视觉感受,还可以丰富道路周边景观,使车辆驾驶人员在道路行驶时可以放松身心。

4.3排水管道设计

在实际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时,可详细分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如景观的空间利用、道路周边形态的创新等。在空间设计上不能进行理想化设计,设计要落实在实际要求中,如光照强度、方向及植物的生长习性等都要考虑到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同时,凸显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特点,发挥道路周边景观的实际作用。

4.4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设计以雨水排蓄作为基础,对城市区域内常涝区域的雨水管道及泵站进行扩容处理,提升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城市广场建设环节应建设生态型停车场,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构建完善的水体循环机制,径流通过生态草沟被收集并输送,增加雨水下渗量、净化水质,为滞留池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生态草沟和生态滞留池散置卵石,去除较大颗粒污染物,兼顾景观效果,可采用下穿形式通过设置格栅以防溢流口堵塞,建设后要定期修剪植物、清除杂草、清理杂物和枯死植物,检查溢流口是否堵塞。

5结语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分析城市海绵理论,重视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使城市道路景观可在控制降雨径流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结构,充分利用水资源,完善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为我国城市现代化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辜进海.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如意湖及周边水系景观工程为例[J].四川建材,2018,44(6):52-53.

[2]南海风,田川.海绵城市理论导向的滨水景观优化技术措施探究———以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为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45(3):62-64.

[3]刘丹枫,董宁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豹子溪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4):246-247.

[4]孔铎.海绵城市理论在滨河绿道景观工程中的应用———以宁波生态廊道为例[J].天津建设科技,2019,29(5):61-64.

[5]曹洪侠,毛景冬.基于海绵城市视域下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4):44-48.

作者:王嘉麟 蔡宇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