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国内风景园林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植物景观的设计规划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论述植物景观运用于风景园林的重要价值,其次论述了植物景观设计的自然性原则、基于美学的协调性原则与人文关怀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植物景观的规划调查工作,夯实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为优化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找到合理路径。另外,要强化植物景观的人文氛围、科学组合配置各类植物、因地制宜设计植物景观,以更美丽、更别致的植物景观,使风景园林呈现出独特而有内涵的美。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应用

风景园林建设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和搭配至关重要。数千年来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园林建设风格和植物设计理念,当前人们对城乡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建造和设计的关注度越发提升。为了增强风景园林的景观特色、视觉享受、植物搭配、生态环保等,有必要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建设的植物景观设计问题。

一、植物景观运用于风景园林的重要价值

(一)满足精神文化需要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人们在其中释放较大的工作压力、疲惫的心理感受和压抑的生理体验。因此,国内以健康生活、运动健身为主题的若干风景园林,通过对植物景观的有效搭配和科学设计,辅助人们缓解所面临的压力,促进他们自觉参与运动和锻炼。相关研究显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优选若干天然类、绿色类的各种建材,在试验验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景观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证实能够形成类型多样、造型独特的植物景观,塑造出特定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愉悦身心、强化自然气息。

(二)充分发挥园林功能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绿地植物进行合理搭配,能够凸显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促进温度、湿度、光线的调适,起到降低噪音、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效,充分响应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要求。风景园林建设通常非常关注植物选择的多样性,通过科学安排、合理分配生命周期、生态习性不同的植物,让风景园林在各个季节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为人们创设健康、舒适的工作氛围、生活场景、游憩环境。

(三)展现地域风貌特色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的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设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风景园林的功能发挥,并作用于受众的直观感受。因此,相关人员在设计植物景观时,要善于把握各种植物景观的具体特点,密切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可呈现出美感强、效果好、整体优的风景园林效果。以苏州风景园林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园林,以巧夺天工的植物景观设计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嵌入,充分展现了该地区的厚重文化底蕴。因此,设计师还要注意选择适应当地特有文化底蕴的植物类型,有意识地采用有针对性的绿色植物。

二、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具有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应该选择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各种植物种类,使它们相互搭配,进而起到涵养水土、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应该增强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自然特征,降低人为干预植物形态的程度,使人们在贴近这些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过程中放松紧张而疲惫的身心。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要规避工程设计对风景园林环境及其周遭环境的污染;在降低人工改造力度的同时凸显植物景观的生命力、实用性、自然性和美观性。

(二)基于美学的协调性原则风景园林建设要基于其观赏性的理念,对其风格特色、空间布置、植物搭配等进行调研,在做好科学搭配、有效协调的前提下,强化基于观赏性之上的园林生态个性与植物景观特色。应使其既能够长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要充分把握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美观程度和协调程度,使园林风格特征和周边环境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强化其观赏性。要结合当地民众的审美认知、生活习性和使用需求,设计出更协调、更和谐、更美观的植物搭配方案,建成当地民众所需要的风景园林和独特的城市园林风景线。

(三)人文关怀原则风景园林的建设旨在让人们享受优良的视觉体验和惬意的心灵享受,让生活、居住、游玩环境更舒适。因此,相关人员在设计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要素,借鉴国外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和模式,将本土植物、外来植物有机融合,强化风景园林和植物景观的休憩、观赏、游玩、教育、休闲、教育效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有效呈现,有利于契合人们多样化的审美理念,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保障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风景园林中优化植物景观设计的合理路径

(一)做好植物景观规划调查做好植物景观规划方面的前期调查,为后续的植物景观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环境考察与现场考察。以现场考察为例,到风景园林实地搜集必要的资料,从多个维度观察和记录当地现有植物的具体情况,通过考察现场地形,分析和把握植物种植的初步设计和规划。调查风景园林现场的土壤情况,譬如各种微量元素的具体含量,进而种植有针对性的植物。最后要调查现场水源情况,如水源的具体流向、位置和大小等多个问题。以周边环境考察为例,重点要把握该地区的主要绿化风格和大致状况,设计出与当地风景园林、周边环境相适应的植物景观。

(二)做好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时,要运用概念规划的策略,通过概念规划分析预建园林之处的现状,设定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目标,结合这些目标做好风景园林的多维度规划和设计,并据此设计风景园林的更多细节。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清楚规划、目标的要求和规定,并切实依据规划做好细节性、多维度的植物景观概念设计。整体来看,其涵盖了特色规划、时间规划和空间规划。首先,特色规划。在对植物景观进行概念规划的过程中,特色规划是一个关键内容。设计人员应该结合风景园林的总体规划进行特色景观的设计,从整体上凸显出各种植物景观和风景园林的整体特色,进而使其呈现出更理想的设计效果。其次,时间规划。优化时间规划,在设计植物景观时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各种植物在各个季节的具体状态和相应变化,设计出针对性的规划,能够适应不同季节、且均能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植物景观,进而促进植物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再次,空间规划。从空间规划来看,植物景观建设空间在风景园林中所占面积通常较大。因此,要合理规划植物景观的具体空间布局和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搭配,切实提升风景园林的设计质量。

四、风景园林中优化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植物景观的人文氛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日益显著,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们对各类风景园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植物景观设计师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植物特点,使植物景观的设计和风景园林达到统一、和谐的局面。譬如,学校中风景园林的建设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主题,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片区,暗含着学生们会像竹子那样节节升高、健康成长、正直端正。以桃李为主题的园林片区,应该在桃李园张贴高考、中考状元的相关资料和照片,强化教师的职责意识、自豪感和认同感。再如,商业区域中各类风景园林设计植物景观时,可以采取芍药、玫瑰、水仙、牡丹等多种花卉,或者采取丁香等各类小灌木,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科学组合配置各类植物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凸显出强烈的观赏性。所以,应该充分而巧妙搭配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植物,让风景园林的所有植物景观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首先,花草结合。鲜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彰显美丽和风骨,鲜花缤纷绚丽的色彩能够反衬出青青芳草的谦虚与静谧。所以,要巧妙而有创意地设计和优化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重点把握花草色彩之间的搭配,使风景园林形成更美丽、更协调的植物景观。其次,将灌木和乔木结合起来,也是植物景观设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譬如,伟岸高大的乔木和枝繁叶茂的灌木相互搭配,能够有效展现出树木之间的错落感和层次感。繁花尚未盛开之时,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调节风景园林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三)因地制宜设计植物景观植物的选择、设计应该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既有环境相适应,尽可能保障植物在风景园林内的协调性与和谐感。比如,平坡结合处应该铺种草坪,阳光铺洒下来时能够借助缓坡自然形成的地理条件,遮挡住部分阳光。如此一来,草坪上能够展现出深浅不同的一些色彩差异。尽管它属于绿色色系,但层次感也比较清晰,画面感非常强烈。可以将风景园林中的浅水设计成别致的小溪,溪边适当摆放一些鹅卵石及相应的造型,适量种植各种小花。如此一来,小石头、小花、小溪能够形成非常细腻的一道风景,给人们带来平实而朴素的美丽。

五、结语

良好的植物景观有利于美化风景园林的生态环境,展示园林风格,改善人居氛围,提供休闲娱乐。要坚持正确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优化设计策略,设计出与当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气候地质相适应的多样化植物景观,还要充分融入优秀的风景园林传统建设设计文化要素。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恰当搭配与合理选择,有效强化风景园林的文化品位、实用效果与美观程度。

参考文献:

[1]马树文.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现代园艺,2018(04).

[2]王瑜.研究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27).

[3]包志毅.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以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为例[J].风景园林,2020(05).

[4]潘剑彬,李树华.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J].中国园林,2019,29(04).

[5]侯静.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17(06).

[6]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04).

作者:郭珊珊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