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闽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闽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闽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浅析

摘要: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开始注重对本土文化特色的发掘与传承,传承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逐渐成为一种设计趋势。厦门地处闽南地区,深受本土闽南文化熏陶,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位于厦门沿海,是展示闽南本土文化特色与人文风情的适宜场所,以厦门市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二期景观工程(同安段)——节庆广场项目的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在此次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闽南本土文化元素的意义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本土文化;闽南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本土文化的特色正在不断消失。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精神面貌,将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与在地项目有机的进行结合、打造具有新闽南风格的景观,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厦门市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二期景观工程(同安段)——节庆广场项目地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周边现存华藏庵、十八王公庙及浦头村古厝建筑群等极具本地闽南地区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节庆广场的景观设计在功能上应满足举办民俗活动的预留场地、激活场地人气、烘托节庆氛围等空间需求,在风格上应与周边建筑群相协调。为了能较好地达成上述两点要求,将本土文化作为设计要素融入此次设计中,打造具有对本土闽南文化具有传承创新意识的园林景观成为此次设计的指导方向。

2闽南文化

本土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是经过重新阐释的文化,本土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之一,深受闽南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厦门的本土文化即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中原汉民入闽,带动了最早的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到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上贸易的日趋繁盛,阿拉伯人与波斯人至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丰富。至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的到来又带来了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丰富多样。闽南文化主要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闽南传统建筑让人印象深刻的如:红色的建筑基调、起翘夸张的燕尾脊、出砖入石的建筑墙面及色彩艳丽的彩绘装饰等,都是闽南传统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形制的鲜明独特之处。

3闽南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项目背景

厦门市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就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建造的滨海沿线高级别马拉松专用赛道,通过串联滨海旅游资源,形成一条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环湾“珍珠链”。其中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二期景观工程起于官浔溪,终于火炬大桥南桥头,全长约17.4km,目标是打造自然亲水岸线。在同安段7.6km长的线性景观设计中串以紫荆夜跑园、丙洲水岸、浦头节庆广场、中洲榕林苑和石浔怡仁园五处节点。

3.2场地理解

节庆广场项目地位于滨海西大道与环湾西路交汇处北侧腹地,与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隔海相对,彩虹跑道贯穿场地,场地周边保留有闽南传统建筑如华藏庵、十八王公庙及浦头村古厝建筑群等。节庆广场设计面积约为30800m2,规划设计要求场地设计应根据周边建设地块属性进行设计,同时应满足在地居民举办的特色民俗活动如送王船、拍胸舞、闽台民俗交流、民俗艺术文化节等使用空间的需求。根据现场勘察实测,场地整体地势平坦,马拉松赛道的设计标高与场地周边市政道路标高之间的高差较小。

3.3设计策略

节庆广场项目在设计理念上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场地现状优势,深入挖掘场地的潜在竞争力——地势平坦的原始地形地貌有利于打造适宜举办民俗活动的预留场地空间,项目周边现存的闽南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群赋予了场地独特的精神内涵。整体场地设计采用开阔宽敞的空间布局,以园路搭配疏林草地的形式最大程度上预留出举办民俗活动所需的场地空间,局部设置造型花池及特色红砖景墙则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在与周边建筑的风格传承上,采用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的红砖、红瓦、白石、石雕等构造元素进行建设。结合厦门作为临海城市的特点,提取海洋文化要素作为本次设计的平面基本构成要素,模拟海洋气泡的形状以及洋流流动的形状,采用大小不等且形状各异的圆圈形花池对空间进行划分,使其疏密有致,趣味盎然。

3.4施工措施

3.4.1材料选用。传统的闽南红砖为优质黏土烧制而成,不仅烧制过程耗时耗力,同时还对耕地资源存在严重侵占的现象。为节约能源资源,有效保护耕地和环境,此次设计中的红砖选用的均是在观感上与传统红砖接近的红色陶土砖(以下代称红砖)。石材部分选用的是同安白花岗岩,该种类的石材整体颜色为浅灰,深色麻点分布均匀,火烧加工后的石材表面麻点不明显,能较好地实现设计效果。本次设计中无论是红砖还是花岗岩的铺设形式均设计有留缝的细节。若按照常规做法,采用普通的水泥砂浆作为黏结剂容易在施工完成后出现铺装表面泛碱的现象。为预防该现象,此次设计中选用益胶泥作为黏结层及砖缝的勾缝剂。益胶泥不仅黏结力强,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砖缝“吐碱”。经现场观察,益胶泥形成的白色勾缝效果均匀细腻,能较好地呈现铺设效果。3.4.2地面铺装。整体地面以白色基调为主、局部采用红砖做变化,立面花池均以红砖砌筑。此次设计的地面铺装形式模拟波浪水纹的涟漪,沿着圆弧造型的花池形状进行外扩。为达到较好的铺设效果及控缝均匀的要求,选用10cm×10cm×10cm的火烧面同安白花岗岩小料石根据设计弧线进行径向环铺铺设,同时为了使花池和硬地之间——立面与平面交接——红砖与白色花岗岩的交接不显得生硬与突兀,在花池接地部分的地面铺装上又延续了0.8m宽左右的红砖收边作为过渡。3.4.3红砖景墙。根据空间功能规划使用要求,此次项目中的构筑物在数量和形式上都尽可能做到精简,均基于场地功能需要而设置——例如位于主广场面向路口绿地内的特色红砖景墙。由于节庆广场主要活动区域位置正对滨海西大道与环湾西路形成的路口,景墙的设置能有效地隔离路口车流交汇对场地带来的影响,保证场地空间上的独立完整。红砖景墙的边框采用白色花岗岩板进行装饰,中间大面积的红砖通过虚实变化的形式来展现海浪的韵律波动。该景墙长约20m、高约3.10m,属于较大型构筑物,经结构复核,构造柱需按柱中距2.5m进行布置。为保证景墙立面整体红砖饰面的连续与流畅,除两侧边柱以外的构造柱均布置于红砖饰面后侧,顶部结构梁局部出挑便于固定贯穿红砖拉结的钢筋。由于红砖饰面整体延展较长(约19.20m)、高度较高(约2.70m),且红砖饰面的搭接设计为虚实结合(下部透空上部渐变密实)的形式——光靠红砖与红砖之间的部分粘接无法形成有效的受力结构,同时对墙体砌筑的工艺要求也非常高。如何能在不影响外饰面效果的前提下保证红砖整体的结构稳定、同时降低施工难度成为此次景墙设计的难点。通过借鉴江阴市临港新城规划展览馆建筑外墙的成功经验——即在饰面的红砖之间竖向上采用通长钢筋贯穿、横向上采用通长的镀锌扁钢分段加固的形式——既保证了红砖饰面的干净简洁,同时也增强了红砖饰面墙的结构稳定性。首先对红砖进行特殊定制——红砖预制尺寸为长20cm×宽10cm×高6cm,沿红砖中线在距左右短边3cm处各预留φ2cm的孔洞便于后期穿入钢筋。经结构专业验算复核后,竖向上选用直径14的三级螺纹钢筋上下贯穿红砖预留的孔洞、并植入顶部及底部的结构梁内;横向上选用9cm宽×0.5cm厚的镀锌钢板进行加固,每4皮砖设置一道,镀锌钢板与左右两侧边柱及背侧构造柱预埋的角铁进行满焊固定。钢板预留孔洞便于钢筋穿入。整体结构隐藏于红砖饰面内,既实现了整体饰面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又保证了外饰面的完整性。3.4.4绿化种植。本次设计中的绿化种植设计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兼顾开阔空间的规划要求,大面积采用疏林草地的形式,局部点缀组团式种植。乔木方面主要选用凤凰木、小叶榕、小叶榄仁、木棉等搭配大面积的草地进行大空间的塑造,局部组团式种植选用红花紫荆、鸡蛋花等小乔木搭配五彩狼尾草、矮紫穗狼尾、红车、软枝黄蝉、紫蝉等地被。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展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回归本土、挖掘在地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独有特色。文化依存于有形的物质(如场地)而存在,场地因文化内核而具有独特性。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核心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形成构成景观的元素和特色。结合项目实地,将场地设计与本土文化有机地进行结合,打造能充分展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场所。希望通过塑造具有闽南本土文化特色的场地景观,使闽南本土文化在经历过岁月的涤荡之后依然能够焕发新的活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领略与感受闽南本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荣朝晖,顾爱天.图纸之外——临港新城规划展览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4(4):54~55.

作者:刘颖 单位: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