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意境在景观设计中发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意境在景观设计中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意境在景观设计中发展浅析

【摘要】景观是城市意境呈现的重要载体,在城市与自然统一和谐、城市生态美学、城市人文关怀等方面上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孙筱祥先生提出了关于城市设计著名的“三境论”——“生境”“画境”和“意境”。“三境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的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在现代城市中,我们不应受到遍地钢筋混凝土的影响而舍弃了人类生存应有的城市意境。本文将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不同时期城市意境在景观设计中呈现,并基于此对城市意境在景观中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意境;呈现;未来景观

1城市意境与景观设计的概述

1.1城市意境的概述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互相渗透,情景交融。针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与感知,孙筱祥先生对古代的城市意境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生境”“画境”和“意境”。在古代社会,人们出于对美的需求,选取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存的地点并将其景观化,如背山面水,是为“生境”;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描绘景色,是为“画境”;借此抒发内心情感,寄情于山水,是为“意境”。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在充满钢筋混凝土气息的发展建设中,城市意境依旧以新的形式存在,为创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打下基础。

1.2景观设计的概述

景观设计,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是将土地及景观视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以从事规划与设计的艺术性学科,该学科意图在人与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与福利上的精神要求。在景观设计中,可通过建筑物风格的展现、小品艺术的表现和植物配置的运用等呈现城市意境。

2城市意境在古今景观设计中的呈现

2.1城市意境在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

2.1.1城市意境在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方式。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城市意境多体现在园林上。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以优雅的情趣、超凡脱俗的美感,用无数个风华雪月的时光,建造起一座座承载着他们思绪的园林,每个人都认为这里是人间天堂,而这也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一座座园林,一个个巧妙的建筑物,一种种构园手法成就了城市意境。文人们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意”)与景观(“境”)联系起来,赋予了景观非凡的意义,且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现在看来,是真正的可持续之道。2.1.2城市意境在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实例。苏州古典园林坐落于闹市之中,又被称为“城市山林”。苏州城中最古老的沧浪亭的水既是园内屏障外界环境的媒介,又可以利用倒影丰富外界的城市意境;这样的间接借景巧妙满足功能的同时又与自然紧密结合。复廊中无一重复的漏窗,代表了琴棋书画四种状态。让景色若隐若现的竹林,曲折蜿蜒的小路,绿水深潭中偶有跳跃的红色的锦鲤。这些景观设计都尽数体现了幽静之美,苏州独特的含蓄美的城市意境被完美地诠释展现。狮子林所展现的景观设计更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叠石为山是模仿自然的最主要的手法之一,在狮子园中,大量的形状各异的太湖石遍布其中,因此又被称为“假山王国”。亭子的高低错落也犹如湖中的岛屿,形成一幅自然的山水画,使景观设计达到了意境的效果。园林内的亭子、石舫等不仅有使用功能,可供遮风避雨,饮茶会友;还体现了造景的用途,一座座联系起来,赋予了绘画意趣的形象,构成城市独特的景观。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手法的集大成者。对景的运用使南湖岛与十七孔桥和万寿山形成对景,增强了轴线关系,也为皇家威严的气势中增加了一抹情调。借用门洞、漏窗等形成的框景实现了景观的渗透,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颐和园为在有限的园内面积中到达无限的效果,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扩大了景观视野。景观中的植物配植也增添了意境的体现,当站在昆明湖南岸望向万寿山时,丝丝倒挂的垂柳也让万寿山更加生动。在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是主景,被两岸的山丘和林带所夹,夹景让周边的景物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诸多的构景手法体现在了景观设计中,而这些景观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城市意境,社会、经济、文化情况。

2.2城市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

2.2.1城市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进入新常态,针对对既有建筑设施采用存量更新的方式,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重点。解决前期城市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进行生态“修复”与“修补”;并取代生态斑块进行生态基质的建设。因此呈现的方式多为生态示范城的建设与棕地修复。2.2.2城市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实例。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滨海新区,由于之前较强的人为干预,环境受到破坏,建设目标旨在修复其生态功能,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宏观来看,滨海岸线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更应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结合岸线构建慢行系统,赋予其交通、景观、特色展示等不同功能。将慢行步道与周边轨道站点、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相连接,延伸开放空间;实现以慢行步道为骨架的景观结构,形成渗透于城市的岸线慢行系统。微观来看,以依水和墅居住区为例,小区内的慢行系统为Y字形,不同于以往笔直的道路带给人们的无趣,采用“小曲大直”充满人性化的步道设计方式,达到了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减缓人们在较长的线性空间中感受到的压抑乏味感。设计注重硬质铺装与软质铺装的结合以及色彩的点缀。留出4m的满足消防需求的道路外,两侧的步道增加软质铺装的使用,与汀步结合,配合曲线的使用。路面的色彩及材质也随之丰富起来,更具有生态的韵味;路旁景观小品的设计采用英式景观等,与建筑风格统一。植物的景观设计还应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基地的盐碱失衡情况使植物的种植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生态城选择植物的关键是有耐盐碱的特性,同时注意季相变化、场所不同要形成不同的韵味。在广场绿地中,可应用草本花卉形成草坪,强调景观设计中的规则与秩序美;在滨水绿地中,浮水植物种植在较为静止的水面中,动感的水面选择挺水植物,使整个水域的植物与水形成一体,富有变化,强调景观的活泼美;湿地绿化中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的要素之一,可以通过芦苇等营造自然、野趣的乡土生活气氛。滨海新区海岸带由于前些年的高强度开发,生态结构与环境受到破坏,景观结构单一,生物种类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海岸带的景观设计重点在于构建湿地景观,优化鸟类栖息环境,应用竖向设计。通过营造自然的地形,高处缓坡处种树、低处浅池处种草,来恢复湿地,形成不同湿地景观。该区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一个好的景观空间不应仅仅是人工化的设施,更应有天然的生物所带来的活力,因此通过研究鸟类的行为,打造自然的活力岸线,将活动区、缓和区、保护区高低错落的布置;为鸟类提供优良栖息环境的同时,使景观的轮廓线不再扁平化,形成高低起伏的轮廓。景观设计竖向化,打造起伏状态不一的景观岸线形式,同时结合地形设置雨水花园、下沉绿地,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使景观设计的内容不仅满足观赏需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要求。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带来了现在的大片棕地,因为有毒物质、污染物等使开发建设变得困难。基于开发建设、拓展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土地使用兼容性的视角,将棕地改造成富有生产力的景观,其本质上是一项环境健康事业。景观丰富的表现形式联系了破碎、零散的废弃地构筑空间。该矿坑公园之前是一个采石场,拥有四个宕口,且相对独立。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四个宕口本身隐蔽程度的不同,设计成主要的四个主题部分。最东侧的入口最为隐蔽,设计成室外桃源一般的温泉体验区,打造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最西侧的最为开敞,设计成乐园区。此外还有阡陌花涧、矿野拾趣与三叠湖等景观。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成为汤山矿山公园最大的亮点。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资源,提炼采石场原有的石头作为新建建筑物、构造物的材料,大到入口立面、游客中心、亲水平台,小到石凳、照明材料。都体现着设计与自然融合,与历史融合,使景观识别性很强。从三叠湖沿坡道到达核心景观处,此处的地势变化比较大,种植的大片粉黛卵子草也顺势而下,形成“花海”的自然景观,雨水也顺坡而下,生态与美学得到兼顾。粉色的花海与周边的工业锈迹形成颜色上鲜明的对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不刻意遮盖原有“伤疤”的景观设计带给人们思考,也为人类工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是寻常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景观的一种升华提炼。经过“时光隧道”、栈道等一系列探索,到达旷野拾趣乐园,提炼矿坑中原有的元素,设计成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游乐设施,例如“采矿盒子”、滑梯、蹦床等。人工化元素较多的景观设计中不失对历史地思考,以及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关怀。这部分的景观设计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方式,清除宕口易掉落的岩石后,环绕着山体设置了步廊,与山体形成对话,也可以让人们在更高的空间尺度上感受自然。构筑物的材料遵循自然,用做旧的锈钢板打造,不破坏场地原有景观的氛围。

3对城市意境在未来景观设计中呈现的思考

3.1数字景观

3.1.1针对重建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传统历史景观已不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但面对其拥有的历史价值是否应该拆除也是一大难题。这些都推动着数字化的进行。数字景观即综合运用GIS、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科学地、定量地对景观信息进行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再现。例如,关于地安门的复建问题。地安门是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更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关键点。但地安门原址位置现在是重要的道路交叉口,若对其进行原址复建,势必会给交通、周边历史环境带来影响,经济方面也要对路口需要拆除的建筑进行补偿。但若采用AR、VR技术,进行原场景复原,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就可以体会到地安门的存在,体会到北京城气派宏伟的中轴线。这样,我们在必要时对历史景观采用虚拟的3D复原技术,既保留了历史记忆,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满足现代城市景观的审美需求。3.1.2针对新建问题。对于需要新开发的景观设计,定量化、科学化的前期分析使前期调研分析更加准确,设计师更高效地发现场地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设计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更加人性化。设计成果也可以及时纳入管理平台,后期查阅、修改更加方便快捷。例如,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域高程、坡度、风向等自然条件,地质景观POI点空间格局、全年游客密度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现状,并合理塑造新建的人工景观,作为地质景观间的联系;根据游客密度也可以较为合理地配置垃圾桶、座椅等小型景观设施。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重逢。”对于景观设计这样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学科,科学与艺术更应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方法,表现成果等紧跟数字化的发展。

3.2文化景观

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以及在未来对其的传承发展。我国晋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就体现了对景观的探索。其实,景观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是城市意境呈现的一个载体。3.2.1针对修缮问题。对于需要修缮的景观,要做“看不见的设计”,不破坏其原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设计不应被现代化的事物强制干预破坏。例如婺源虹关村留耕堂,是清末制墨大师詹成圭之孙詹国涵的宅第,有百年历史。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将其打造成徽州主题民宿。3.2.2针对新建问题。我们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意与地理地质条件、经济条件结合,更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历史人文情怀的因素,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要有地域性、可识别性。将有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涵,用新的方式体现出来,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文化精神[4]。例如宏村因整体布局似牛,又被称为“牛村”,这种结合身边事物设计景观布局的手法应在其地域周边新建景观设计中得以体现。

4小结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方向,从古至今都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境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外延,城市意境在景观中的呈现方式也从古代小范围集中式的园林发展为现在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中的景观建设,甚至是城市片区的生态城建设;同时,为遵循尊重自然的设计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地种植植物。对棕地进行修复,不刻意掩盖工业化“伤疤”;人为介入简单地覆盖上一层土壤,表面变绿是容易的,但却没有任何生态意义。让人们看到这些破坏,从而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环境教育。对于未来的景观设计,城市意境的体现不应减少。应更多地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考虑文化内涵。即使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充满着钢筋混凝土气息的大都市中,城市意境也应在景观设计中科学地体现。景观作为纽带使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也正是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我们要继承的古人的设计美学、践行的当代的生态智慧、借鉴的科学的数字技术、重视的艺术的审美情趣,将城市意境在景观设计中的呈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董瑜,李彦军.中新天津生态城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J].景观设计,2021,(1):7-9.

[2]戎雪,祝遵崚.基于生态修复的矿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汤山矿坑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20,(04):39-40.

[3]雷塘清.[EB/OL].百年徽州老宅的新生婺源虹关村留耕堂修复与改造,2020-02-23.

[4]黄琴,张芮,金石柱.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与保护[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21,43(04):90-97.

作者:范晓涵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