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视角下的景观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视角下的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视角下的景观设计论文

1影响景观设计实践的文化因素

1.1景观设计师的不同文化背景

1.1.1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他们设计观念和思想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作品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作品风格的不同[9]。俞孔坚倡导生态人文理念的田园风格在景观界引起了系列轰动,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享受自然。他今天的设计思路和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到了童年记忆的深刻影响[10]。

1.1.2不同的种族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设计思维。任何国家的人都遵循他们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理解场地,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改造它[11]。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大家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崇尚修割后整洁的图案景观;日本推崇清幽素雅的禅宗思想;中国追求怀古情深、写景入画的山水景观。这些不同为本土设计师在景观构建中塑造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以及工作方法。

1.2景观感知者的不同社会背景

景观构建必须充分考虑满足景观感知者的景观偏好,而感知者对景观的偏好源于对景观美学质量的衡量,衡量的结果又取决于人类对景观的感知和认知。感知是对景观的直接理解,认知是组织、存储和回忆信息的方式,而感知和认知都深受文化的影响。Kaplan夫妇的信息处理模式理论、Appleton的瞭望与庇护理论以及Baker的生态心理学等研究综合表明:人类对景观对象的感知受到景观本身特征(包括形状、色彩、体量等视觉元素)与感知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原风景、文化民俗等)的共同影响[12]。王之倩[13]等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显著影响了人们对景观的感知、态度以及行为,多数被调查者都偏爱类似自己原风景的景观。同时,文化民俗会直接影响人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景观类型,并引导人们创造出适应当地民俗与环境的地域景观,因为人们习惯在当地传统习俗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管理景观。例如苏式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与其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环境、审美情趣等综合因素有关。因此不同个体的景观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事景观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不同;小孩与成人不同;居住于不同地方的人也不同。

1.3场地的多元文化

城市景观是对社会文化有形的公开描述,景观的外观形式传达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景观的构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比如说,满足社会财富价值的城市景观要抵抗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制;满足生态价值的景观要考虑社会的安全价值。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路线等文化因素共同决定了其景观构建的形式。

1.3.1环境、生态与资源层面构建景观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环境,为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生态绿化是现代环境意识运动发展过程中注入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从人类的生理感知要求出发,利用动物、植物、阳光、气候、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环境[14]。景观的构建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因素的限制,例如环县恶劣的地理环境、短缺的水资源等决定了风情线景观的构建方向。因此,带状绿地景观设计首先要对场地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规划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寻找满足生态功能的景观实践策略。

1.3.2人类行为及其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人类行为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主要包括设计场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城市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差异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逐步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承载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城市个性化的形成。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传达文化,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城市大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因此在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绿地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合,从人类的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构造文化与功能统一的绿地景观。

1.3.3城市经济文化层面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选择主题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建设问题,更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景观类型。例如工业化城市在绿地景观构建过程中将重心置于生态修复,建立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手段的城市则更加注重地域景观的构建,结合城市的自然资源,挖掘地域文化,通过绿地景观展现城市文化特色。西安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周文秦武,汉风唐韵,是人们梦魂萦绕的历史河流。随着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后,西安的旅游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接待型发展成为西安市真正的经济支柱和先导产业。这座城市开始逐渐深思它封尘的历史积淀,将景观的构建依附于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古城[15]。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雁塔北广场、雁塔西苑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依附隋唐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巧妙结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再现了中国的大唐风韵,令人恍如梦回盛世。这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错的景观形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价值,满足“发展旅游业,增长经济收入”的经济价值,更是响应了游客寻求特色景观的心理需求。

2基于文化视角的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实践创新

景观生态学中研究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构筑景观,而景观传达文化[8]。文化与景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景观是文化对有形物质空间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是人类感知和认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意识形态的文化习俗具体化,具象地传达给人类[16]。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形式是无意义可言的。近年来,中国景观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如苏州历史博物馆、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苏州环古城西段风貌等,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在于深刻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精髓,将理念与形式巧妙结合,观念新颖。因此,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是突破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传统实践、实现创新的关键。

2.1优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实现景观生态功能

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场所,因首先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针对评价结果建立崇尚自然环保、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小气候的生态体系,保障带状绿地景观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2.2尊重大众行为心理,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实践

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不仅要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与环境生态绿化,最重要的是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口增长、社会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其要求从景观感知者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依据感知者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精神生活的规律,通过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思绪万千、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的实践。

2.3加强带状绿地整体性结构,提升场所文化的外在表征

整合场所文化,保留对景观设计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在充分理解场所文化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对带状绿地空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构重组,合理的构架绿地景观结构,将各种文化融于绿地空间结构中,形成场所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

2.4将文化分解组合到设计中

文化因过分抽象笼统而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对其分解,并对其中的要素(如历史、经济、民俗等)进行具体分析,提炼出具体的物化形态,转化为景观的外在表象形式,在绿地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序列,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

3实例分析———以环县环江旅游风情线为例

3.1环县的文化背景分析

3.1.1自然资源文化环县地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北部与毛乌素沙漠衔接,境内梁岭交错,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年降水量350~500mm,并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全县有沙漠化土地5400km2,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严重退化。

3.1.2水文化环县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清水河4大水系,除蒲河为淡水外,其余为苦咸水。其中环江属于马莲河四川水系,其南北贯穿城市,构成环县城市生态轴线,形成城市内的绿色生态廊道,联系城北、城中、城南3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团,形成环县中心城区最鲜明的景观特质。

3.1.3经济文化环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首要地位,其主要收入源于草畜产业、农产品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围绕庆阳建设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分别开设了东老爷山、山城堡战役遗址、灵舞台公园、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等旅游景点,意图借旅游业发展经济。

3.1.4地域文化环县是成长于黄土地上的城市,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的汇聚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民诗歌、民间道情、民间艺术等极具农耕风貌的民俗文化传承于农民生活之中,风情独特,古朴而典雅。环县皮影历史悠久,于2002年6月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评为“皮影之乡”。环县皮影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它把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风采弘扬于给世界,堪称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

3.2基于环县社会多元文化的环江旅游风情线构建策略

3.2.1规划目标上融合环县社会多元文化,实现带状绿地景观功能基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构建必须尊重场地文化,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景观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所以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9]。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具短缺。据环县林业部门统计,环县荒漠化面积达5409.5km2,沙线由北向南平均每年推进0.54km,年均沙化面积扩大68.5km2。作为城市生态轴的环江,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江两岸风情线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环江的水资源,结合规范的植物配植,改善小气候,为环县人民提供一处山青水绿、具有良好自然风貌的城市公共空间。2)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再现地域文化,更能维护与延续场地的现有文化[7]。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县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弘扬环县地域文化,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急需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景色宜人的城市景观。环江两岸风情线的规划建设是实施“四大战略”(绿色农业稳县、现代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生态文明立县)的文化宣传阵地,是发展环县旅游产业,展示环县皮影文化和农耕文化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惠民工程。

3.2.2从环县社会文化中提炼城市特色,构筑绿地景观结构将文化根植于景观结构中,以“皮影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文化依据,以环江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景观节点,形成“一水两带八园十六景”的布局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风情线(图2~图4)。环江以东规划为皮影故里景观带,以皮影文化为背景,以皮影发展路程为主线,设计根园、脉园、情园、缘园,从皮影的历史渊源出发将皮影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传奇、演绎结合起来,弘扬并发展“环县皮影之乡”的皮影文化。环江以西规划为七彩环江景观带,通过红园、文园、绿园、黑园来展示环县浓厚的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体现环县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民俗文化。

3.2.3将环县社会文化分解,重新组合至绿地景观具体设计中在对八园十六景的详细设计过程中,注入雕塑、浮雕、景墙、景观建筑、铺砖、坐凳、园灯、标识等景观表现形式来传达环县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因素烙印在景观元素之中,讲述环县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奇,将意识态的文化具象的展示给人们。皮影历史的轨迹划过狭长的绿洲,轻轻描绘流畅的一笔,成为地块内深刻的纪念之路———皮影故里景观带。根园入口广场耸立着“开山鼻祖”解长春的雕塑,周边站立了无数造型简单的皮影石雕,皮影的历史便从这里打开。沿路的铺装倒映着皮影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根园、脉园、情园与缘园。设计师将皮影文化转变成一系列造园要素,以园林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亭台楼阁,雕栏玉柱,处处凝聚着皮影的点滴(图5)。从月牙纹、锯齿纹到现代图案,从花草虫鱼到飞禽走兽,随着景观路线的推移逐步进入皮影历史的高潮。另外更有浮雕墙、展览馆、表演馆向人们诉说皮影的传奇与未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皮影的渴望,破除未来陇东道情皮影戏被电影、电视所冲击的堪忧。文化塑造了景观的气韵,给空间以灵性,七彩环江景观带勾起人们无限的追思回忆:抗战年代的红军气魄、奋斗路上的革命英豪、五谷丰收的喜悦、经济蓬勃的朝气……红园中一颗颗矗立的火炬树,恍若千百面不倒的红旗,萦绕着红军二万里长征的革命精神。设计师从自然农田斑块中提炼出方格状的肌理,并运用这一肌理进行绿园的空间布置(图6)。在方格状的农田肌理中设计了农地、树阵、水池以及广场,分别象征了自然农田、果园、池塘和晒坝,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农田景观,向人们展现环县富庶的农耕文化。黑园是环县进入工业文明的象征,通过不锈钢及钢结构在园林小品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环县的“钢城新姿”,展示环县欣欣向荣、展翅腾飞的现代经济与文化。

4结论

景观设计是将文化从抽象转化为具象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设计师、感知者、场所本身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促使设计师对景观设计内容的选择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景观特征。在进行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实践过程中,对文化的提炼与运用是实现景观创新的关键。文化的提炼包括对自然资源文化、生态环境、景观感知者的心理精神需求、社会文化等多元信息的调查分析与整合。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融于景观结构与造园要素中,形成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绿地景观。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构建必须尊重场地文化,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通过自然元素与历史人文的融合,形成集园林生态、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线性景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展现城市人文特色。

作者:季晓莲 吉文丽 康晋 康永祥 张萌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