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论文

1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探析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先明确2组关系,即:“素质与行为”、“行为与场所”。首先,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素)质,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因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行为的引导作为切入点,通过积极的行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和形成良好的素质。其次,对于行为与场所的关系,英国理论家D•凯特(DavidCanter)认为,“场所”是由“活动”、“物质属性”和“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出场所的概念模型。他认为,成功的场所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物质空间、感觉经验和活动。在凯特的研究基础上J•彭特(JohnPunter)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场所的构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析。从D•凯特和J•彭特分别构建的场所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活动都是形成场所的3要素之一,而形成场所的另外2个要素———实体环境(形式)和意义,却都是属于场所景观环境设计内涵的范畴,这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推导出:场所的营造=场所的行为活动安排+场所的景观设计。通过对上述2组关系的分析和推导不难发现,通过“行为(活动)”这一要素,使儿童素质培养与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形成了直接而紧密的联动关系(图4)。因此,本研究作出这样的推理: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环境系统不仅存在于课堂(户内空间),也应该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广阔户外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建立起一系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有目的地促发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行为活动在场所中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在一种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的状态下,构建起一套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户外场所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目的。

2户外活动场所儿童行为活动探析

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场所中儿童的行为活动已然成为儿童素质培养和场所景观设计之间的唯一联动节点。因此,如果想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分析在该场所中的儿童行为活动入手。本文从道德行为、智力表现、身体体质表现、心理反应及社会适应性5大方面,对儿童行为现象及原因体系展开分析,并形成了“儿童素质行为现象—原因”体系。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活动现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更与场所的设计和营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场所中的各种儿童行为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儿童相应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尝试着构建起一套儿童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3.1儿童户外场所行为活动的景观设计机制的提出

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表现的社会及场所设计原因的基础上,对儿童户外现场及儿童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研究,针对儿童道德、智力、心理等5大方面的素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相应的设计途径和措施,同时,在相应设计措施类型下分别对具体的景观空间及场所行为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机制。可以发现,尽管本文针对每一大类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但繁多的设计措施如何在一个场所设计中同时展开又成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各类设计措施在同一个场所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又不至于互相冲突和消耗,必须在各个景观设计措施之间构建起一套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设计措施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每一设计措施效益发挥最大化,进而达到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效果最大化乃至儿童素质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3.2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构建

为了构建场所景观设计的联动机制,首先应该对城市户外活动场所空间按照场所的空间环境特点进行分类,把纷繁复杂的城市户外空间归结为商业型、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及专类型5大类。同时,针对每一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的环境特点,的各类型景观设计类型措施进行针对性、互促性、强化性地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该类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特点且有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机制,即:“商业型、生活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专类区”5类环境下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素质培养的景观设计联动机制。并提出了符合该类型空间环境特点的设计目标、原则、措施等。

4海口白沙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

在比照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以海口白沙门城市户外空间为例展开基于素质培养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探析。研究地点区位示意图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白沙门区块,该区块在功能上集居住、教育、旅游度假、商业经营、厂区生产、城市交通于一体,属海口市人口最密集区块之一,其空间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在这一区块中,选取“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白沙门商业街、碧海浴场、污水厂厂前广场”4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4.2景观设计探析

为便于表述的统一性,分别从“现状、属性、优势、存在问题及景观设计应对措施”5个方面分别对这4处研究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探析。

4.2.1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表5中居住和交通氛围2类)

1)现状:位于白沙门村居住区出入口及人民大道旁,面积约2500m2。

2)属性:属于居住氛围型和交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便利性、可达性强,方便居民使用,处于城市快慢行系统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植物景观优美。

4)存在问题:景观空间安全性不够,功能设施不完备,缺乏有效的儿童活动场所。

5)景观改造措施:

①以疏林草地、铺装场地、沙坑等设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儿童活动场所,解决活动场所有无的问题;

②在现有植物配置基础上,从场地空间形态、铺装形式、儿童活动内容、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空间场所的丰富度、艺术性,解决儿童有效活动场所缺乏问题;

③由于紧靠居住区,强调儿童活动场所设计的包容性,可以吸引家庭其它成年人参与到场所中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

④由于临近城市干道,场所的设计应尽量利用地形和植物配置来降低城市交通对场所带来的干扰,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影响

4.2.2白沙门商业街

1)现状:介于公园和大型居住区之间的一条以商业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街,长约300m。

2)属性:属于商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紧邻公园和居住区,日常人口多,由于商业运作因素,各种商业性儿童活动场地多,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培养。

4)存在问题:

①活动特色单一,过多地强调探险精神(如海盗船等),

②对于商业运作以外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影响儿童参与性;

③各场所在创意性、景观性方面吸引力不够,地方文化特色较弱,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在保证商业运作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强和改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的场地和设施;

②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除探险性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诸如集体协作性、科学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的活动场所,强调儿童活动场所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利于儿童多元素质的培养;

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儿童活动场所平时闲置节假日挤破头的不平衡使用情况,提高场所的使用率。

4.2.3滨海浴场

1)现状:位于白沙门公园北端包括滨海泳区、沙滩及带状滨海绿地3部分。

2)属性:属于休闲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场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景观艺术审美性(如壮阔的天景、海景)和生态环保性(无污染的水质沙滩);

②解放军登陆海南纪念广场、开阔的沙滩海面为儿童开展各项沙滩水上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

4)存在问题:

①场所活动安全保障性弱,浴场沙滩日常维护管理缺位,使儿童难于参与其中;

②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停留在看海的状态之中,难于实现儿童素质的培养。

5)景观改造措施:

①规范滨海浴场的安全及日常维护管理,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参与场所内各项活动;

②加强海面、沙滩运动型、游戏性、环保型等儿童活动项目的策划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活动参加,避免单纯地停留在看海的低层次。

4.2.4污水厂厂前广场

1)现状:位于污水处理厂前,原先并非儿童活动场地,但由于良好的可达性、临水性及低干扰性,目前该场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童航模基地和轮滑场地。

2)属性:属于专项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良好的可达性;

②受外界干扰小,安全性强;

③毗邻公园景观环境佳。

4)存在问题:

①由于属于厂前空间,场所中的轮滑、航模活动并非设计安排,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暂时性,不利于儿童素质培养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②缺乏必要的场地管理,无法规范场地内的各种儿童活动。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规范管理,形成航模轮滑主题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场所并稳定下来;

②在解决好污水厂厂前景观效果和停车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厂前交通的情况下,完善与航模轮滑场所配套的其它景观场所,解决家长陪同、参与及路人观赏航模轮滑活动的需要。使得该场所成为培养儿童智力素质(航模制作)、身体素质(轮滑)和社会适应性素质(航模精准协同操作)的户外活动场所。

5小结

通过有目的性地对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能够极大地触发和提高积极的儿童活动行为的发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其后天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单靠景观设计一个行业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行业都参与进来,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形成一种社会合力。

作者:曲宸优 林世平 单位:新疆巴州建筑勘察规划设计院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