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现状调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现状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省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示范、智慧农机、畜牧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新技术新模式已经初现成效,为我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主要论述我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下一步我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农业物联网;智慧农机;电子商务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正在与传统农业和乡村发展治理加快融合,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业农村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和关键发展期,抢抓机遇,占领高地,有所作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对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我省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意义重大。本文仅列举我省在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着重从六个方面描述河南省在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做法及突出成效,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

1农业物联网建设方面

河南在发展农业物联网方面积极探索,先后建成了全省小麦苗情远程监测系统、大田智能物联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并在农业大田生产、设施农业经营、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建立了30多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启动了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在河南省济源市、新野县、永城市、浚县、泌阳县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发挥了很好的节本增效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支撑和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

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实现动力转换、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强力推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打造“双创”新引擎、培育经济新动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依托益农信息社线下渠道和线上服务平台,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实施特色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把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服务下乡和农产品电商出村的“交通枢纽”。全省共建成40285个益农信息社,占全省行政村的85.8%,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益农信息社在线上线下开展政策推送、政务办理、12316专家咨询等公益服务1066.2万次;开展便民服务136.7万次,代缴电话、水电、燃气等费用5842.5万元;益农信息社平台在线交易的农产品、生活百货和农资等产品达到16590种,线上线下总交易额突破38.86亿元;以县(区)和乡镇为单位组织1700余场业务培训,培训信息员12万人次以上;平台和手机APP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25.5万个,每天活跃用户量2.4万人次。全省有3万多个益农信息社叠加普惠金融服务,办理建设银行“益农宝”服务卡30余万张,服务200余万农户;1000多个益农信息社叠加农服驿站功能,完成小麦统防统治作业面积400余万亩,入驻植保无人机6000余架,托管土地面积20余万亩,实现经济效益约1亿元。二是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全省已有国家级示范县34个、省级示范县42个,合计76个示范县,其中贫困县45个,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85%。财政支持61个示范县资金7.13亿元。全省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5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0138个,新增网店5.3万多个,人员培训40多万人次,电商交易额2029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033亿元,带动就业20多万人。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13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农质发〔2016〕8号)要求,围绕“四优四化”,建成1个省级追溯平台,可直接覆盖18个市级158个县级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031个乡(镇)区域站和乡镇监管站,加快速测仪、摄像头等必要装备的配置速度,把规模化生产经营单位列为追溯点,优先把“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资经营店等纳入追溯范围,逐步做到农产品和农资的可管、可控,建立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截至目前,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经过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框架搭建、核心系统软件开发、手机APP应用开发和系统测试,并在对各模块内容进行了2次评审论证和多次迭代技术优化完善后,于2018年10月16日上线试运行,首批210个追溯示范点也于6月15日前完成全部安装工作。此外,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及早完成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对接工作,在保留省级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农事操作信息”等个性化板块的基础上,将其他公共追溯信息有序链接到国家平台,及时优化和完善省平台自身功能,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管理效能最优化,逐步实现数据自由流动,信息互联互通。

4数字农业数据采集体系建设方面

为响应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建设,省发改委批复成立了省级农业大数据研发机构——河南省农业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已经建成自主可控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天(卫星)空(通用航空)地(地面采集)一体化的遥感和高通量农业数据采集体系,持续收集获取农业相关的土壤、农作长势、环境、气候、农资、农事、销售、加工、消费等方面数据,建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研究院与郑州市农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在建设基于区块链的菜篮子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2018年已经完成官渡蔬菜和中牟大蒜种植分布服务平台,使菜篮子工程管理规范、产销衔接、农产品和农投品全程追溯、生产安全高效可持续,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与省烟草局合作,开展基于高精度遥感的全省烟草种植面积监测,监测范围接近河南四分之一,涉及300多个乡镇,初步成果已经用于烟叶行政监管,对烟草种植模式精细分类,准确掌握监测区域烟草套种面积及分布;在国家粮食科学院支持下,推进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河南的落地与运营,建设粮食全程追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支撑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质量检验体系的高效运营,实现粮食高效生产、优质优价;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开展互联网+农业保险,合作开发保险APP,农民使用手机就可以投保,采用大数据和遥感技术核保,提高保险工作效率,共有150万左右农民通过APP进行投保,投保金额4500万元左右,主要是对小麦和重要农产品进行投保。2019年已经实现河南大部分县市小麦和重要农产品的种类识别,预计2020年底覆盖全省。将全省的小麦按照品种进行分类统计和产地区域进行标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支撑。

5智慧农机、精准农机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机生产和使用大省。到2018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6%,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2%、86.7%;水稻机收率达到91%;花生机收率达到65%;机械耕整地做到了应耕尽耕。每年参与三夏、三秋生产的农业机械达到400万台以上,机收率保持在99%以上。高峰期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4.5万台,日收获小麦1048万亩。2018年,省农机局建设了“河南省智慧农机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了手机终端APP,对安装终端的收割机等农机具,实现了远程监控、调度、轨迹查询、面积产量计算等。大力开展土地深耕深松信息化监测建设,目前全省1300万亩土地深松监测任务,全部安装使用信息监测平台和监测终端,实现100%信息监测。许昌、南阳等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6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按照2018年河南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和有关要求,以及“上一个网、办所有事”的总体思路,省畜牧局涉及的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申报材料及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等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在河南省政务服务平台上办理。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饲料、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管理,并启动兽药经营环节、监管环节加入追溯系统,全省665家饲料生产企业应用二维码追溯系统,232家兽药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国家兽药产品追溯系统。大台农、亿万中元、普爱等饲料企业,加标批次都在3万批以上。2018年向农业部追溯系统申请追溯码1.76亿个,上传入库信息8091万条,出库信息3681万条,兽药经营企业上传入库信息8158条,出库信息6680条。全省监管单位在国家兽药产品追溯系统注册账户184个,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全覆盖。积极探索建设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累计投资2500万元,先后建成了一、二、三期工程并投入运行,在部分省辖市试点建设了四期工程,正在不断完善并向全省推广,初步实现了省、市、县和乳企“三级四层”实时联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无缝监管,做到了过程可监管,质量可追溯。实现了网络化畜牧业执法监管,截至2019年8月,全省出证量达到3716.1万份,检疫各类动物101.41亿只,检疫各类动物产品2422.39万吨。“互联网+动物检疫”极大的方便了养殖场报检,信息共享,做到了动物及其产品来源的可追溯。

参考文献

[1]余露.农业部3.23亿元投资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J].种业导刊,2018(5):37.

[2]佚名.河南数字乡村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19(27):11.

[3]刘博文.河南省数字农业应用研究概况与发展策略[J].河南农业科学,2011(3):95.

作者:王志远 单位:河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