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金融学论文范文

金融学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金融学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金融学论文

民办高校金融学论文

【摘要】本文站在民办高校的角度,结合金融创新现状,就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革新,培养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金融创新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2013年以来,互联金融产品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受到追捧;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型分析处理方法也被金融业广泛引入使用。随着整治和各方面制度的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走向了规范化的路径,不再像初生时期暴露出的非法集资等法律风险,未来的发展形势向好,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民办高校金融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脱轨,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的现状,很多课程在内容上,跟不上现实金融的发展。同时也因为教学过程轻实践,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或认为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用人企业和进入金融行业的往届毕业生反映,现有的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已经在市场上流行的知识需要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再次培训,而部分所学课程内容与应用实践没有直接联系[1]。

点击查看全文

行为金融学市场经济论文

1绪论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放大镜,市场与社会的各种微观的被动都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连锁反应与放大效应。纵观世界证券股市的跌宕起伏与中国股市近年来走过的不凡历程,我们就能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西方社会频发的经济危机到我国股市发展初期的异常高涨,再到本世纪处的一蹶不振与近来的时高时低,其中处处能够看出证券市场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与非理性行为的影子。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证券市场起码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讲,其非理性的成分是客观存在的,影响是较大的。但是,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顾及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们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完全理性行为”这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假设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个体能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进行正确的投资,由此获得合理的回报。正是因为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使得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的一些金融异常现象进行关注与深思,发现了其背后的心理因素的极大影响,于是行为金融学在西方国家应运诞生。现代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与行为的研究,逐步发现:人的性格、心理因素以及暂时性的情绪等,以及外界因素对于心理的干扰等主观的因素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投资者主观非理性因素对于投资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于一些金融投资知识不足的人员,其心理因素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甚至占绝对优势,这导致很多投资者的行为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盲目。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培养,产生了一些专业的证券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也逐步出现了一些证券研究的学者与专家型人才。但是当前的金融证券投资者的素质普遍不够,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理性成分较少,国家对于证券调控与管理的法制法规都够健全,管理的水平存在问题,这种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国外的一些成熟的证券投资及投机资金会逐步进入中国金融证券市场,这对于我国当前脆弱的金融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尽早地提高国家金融管理的水平,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理性素质,对于提高我国金融的安全度、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我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金融投资队伍继续进行客观分析与指导,对其投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把握,开展行为金融学的实践研究工作,提高指导的力度与科学性,用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手段,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让金融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1.2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2.1研究的基本目的

本研究发掘金融市场中的心理影响因素,立足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金融证券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简单概述与分析,为研究我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对行为金融理论的运用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立足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要求,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心理因素问题,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这种心理因素进行深度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与看法。

1.2.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采取的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研究

一、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思路

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要体现与一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作为一般柜员的基本能力,更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金融机构的长远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体现农林院校学生的专业人才优势

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紧密联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1.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不仅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国家很重视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些农村金融组织不像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对新进人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人才需求具有本土化和适用性特征。需要既了解农村,有服务农村的热心,又具有金融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2.加强培养农业保险人才。农业保险是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稀缺,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保险教育,一些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一些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二)培养面向“三个部门”的“三种岗位”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优化探究

摘要: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南大学优化了其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将学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识型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时利用所在学院经济管理结合的优势,开设大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并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设置特色化专业课程。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毕业学生升学与就业呈现均衡态势、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对产业与公司运营的深度理解,在实践活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结果表明,该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其对“产业+金融”的认识,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金融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均开设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向。而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大学,往往承载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优化培养方案,将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将产业与技术认知延伸到商业思维与资本运作,为推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培养专业型金融人才,引导金融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实现金融业的“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国内外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根据宋晓平和梅红对国外大学教育的研究,国外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1]。人文教育[2]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人文、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为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在美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3],普遍重视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课程,学分占比达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术变化缓慢的社会家庭收入增长,但是重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体,其均衡增长速度将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经济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欧洲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上要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美国。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过对18个国家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技术的迅速变化,专业教育给青年就业带来的好处会被适应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识性教育带来的普适性学习能力更能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显然,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门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关于学生成长与社会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也需要有关于专业适应性和跨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设计;当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改革进行推动。潘金林和龚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学,把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其本科教育过程,会有效挖掘高素质学生的研究兴趣,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刘宁,漆腊应和索凯峰[7]也强调,在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大学,拥有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深厚的研究积淀,应更多地将研究方法教育应用于教学模式中,并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金融机构运作等实践知识蕴含在理论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基于通识型教育的中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

设计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985和“双一流A类”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医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冶金、选矿、材料、交通、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其金融学专业遵循《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借鉴北京、上海等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本校产业技术研究优势,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为特色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1.1以价值塑造为纲的人文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培养方案将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必修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思政课程学习;注重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各环节中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科特色,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学习生活方式。当然,身体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学教育的关键,在大学1-5学期开设体育测试必修课,督促大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该模块共20学分,占比为10.37%。

点击查看全文

思政元素货币金融学教学探索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货币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肩负着价值观“启蒙”的重任。本文围绕“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评价课程思政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协同育人

一、“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助力国家一流课程建设

湖北经济学院“货币金融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高阶性、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性。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视角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根据纲要的要求,课程思政将成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也将成为衡量教师综合素质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货币金融学”课程思政鞭策教师形象自塑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品德、胸怀、学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不仅要厚德,而且要博学。厚德,要求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博学,则是治学既要有宽度,又要有高度。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家国情怀,教师的拼搏精神和责任担当,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儒雅风范,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渊博学识,是学生的一面面镜子。“货币金融学”讨论最多的就是“钱”,教师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领效应。教师需要淡泊名利,守住寂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已主义。教师需要潜心学习,不仅研究经济金融的现实问题,还需要探寻中国灿烂的金融文化,在浩瀚的学海中汲取营养。教师站在讲台上,干练庄重的仪表、得体优雅的举止就是思政最好的第一课。思路清晰的授课,画面清新的课件,抽丝剥茧的讲解,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学生自觉探索金融的奥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