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赛促学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简要分析“以赛促学”内涵及其重要作用,重点探讨“以赛促学”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实践应用情况,根据实际反馈,对“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旨在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以赛促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计算机专业自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开展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习成果,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中,强调“以赛促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强化其实践应用水平。根据实践情况,总结“以赛促学”的实际应用。
一、“以赛促学”内涵
“以赛促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营造高度仿真的竞赛环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多种技能,强化其专业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赛,演练多种考核,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此同时,“以赛促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及沟通交流水平,展现团队协作所产生的效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模式作用分析
1、改正学生学习方法。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以赛促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法的单一性,从而促进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1]。同时,利用竞赛学习,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自我肯定中激发更多潜在特质,改正松散懒慢学风。2、改变教师能力结构。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开展“以赛促学”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转变的有益帮助。这是由于“以赛促学”模式需要将过去理论知识、一般素质教学、技术讲解等统统摒弃,从而实现具体操作、实作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学模式深入改革。3、改革教学组织管理。对于学校而言,“以赛促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因为计算机竞赛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教学改革逐渐标准化、社会化。同时,开展“以赛促学”活动,要求学校大力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密切配合。
1、制定竞赛计划。对教学及主要课程进行了解,制定详细竞赛计划,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保证方案和计划合理科学。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举办一次竞赛即可,竞赛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将竞赛结果计入到学生的学分中[2]。例如,某学校计算机专业制定竞赛内容时,将教学计划充分融入其中。网页设计、编程软件设计等知识竞赛,不仅突出活动目的,同时也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确立竞赛项目。计算机教师应结合竞赛目的及主要内容,尽早确立竞赛项目及方案,确定每个环节的指导教师,明确相关机能培训方案。结合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竞赛项目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及操作知识充分应用在竞赛中,从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定网页制作课题,小组间开展竞赛,要求每个小组独立完成竞赛项目,实现工学结合。3、竞赛项目检验。通过不同小组或不同班级之间的技能竞争,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可在相近专业中开展素质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参与到学术讲座中,通过友谊赛形式,保证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对竞赛项目的检验,可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突出学习成果,也可对学生实践操作及知识运用情况加以了解,借此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使其参与到更高级别的竞赛中。4、建立考评系统。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新型课程考评系统,突出对“以赛促学”成果的重视,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3]。例如,对每个竞赛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考核组内成员的学习成果。通常,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水平等方面入手,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判定。
四、注意事项
①新入学学生不适宜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在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后实施效果更佳;②开展竞赛活动时,教师做好引导,避免出现“小团队”现象;③合理调整原来课程,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和沟通,避免授课内容出现较大偏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以赛促学”模式中应用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竞赛项目所涵盖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定向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同时,“以赛促学”也能对计算机教学改革成效加以判断,及时发现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强化教学质量。实践证实,“以赛促学”将教学改革与人才竞赛充分结合,可有效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宗安,项莉萍,李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1-3.
[2]殷晨,刘美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培训,2015(08):189.
[3]陈英杰,刘健,唐新军,崔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3):246-248.
作者:谭阳 单位: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