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反而被轻视,同时,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本文调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笔者亲身教学对比研究的方式,研究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教学模式,并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被再度扩大,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性,成为高职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笔者学校及周边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为:其一,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联网+”背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然以传统思维实施教学工作;其二,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对于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感到乏味,无法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随之降低。笔者在了解“互联网+”的背景之后,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建议,从连接线上的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到更新课程评价考核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对解决当前高职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更新教学内容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背景下很多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使用办公软件,扩展到了对计算机周边的各项基本应用,包括能够解决计算机硬件及周边设备(如打印机)的故障,对网络进行简单配置和处理的能力,局域网设置能力,甚至企业还要求员工必须了解一定的云计算、大数据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快速学习掌握企业所应用的专业系统等。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相关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首先,在理论内容中应增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符合社会背景的理论知识,实时传递给学生当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其次,在实践内容上加强计算机硬件及周边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教学。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复杂,工作中出现不确定问题的可能性较高,针对计算机使用中常出现的小问题,比如硬件连接、系统安装、共享打印机设置等,能够自己快速解决,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在工作中提高竞争力。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未来就业环境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以办公软件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新为计算机硬件维护、新技术理论、基础网络设置和办公软件应用四个方面,并以同等重视的态度对待各项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实施混合教学
移动网络终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就使学生获得网络资源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资源,根据自身所需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就能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则由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问题讨论与讲解的新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按照32学时/学期的任务实施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加之学生自学能力差、基础薄弱,统一的课堂内容教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对内容的不同需求。而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学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并将作业作为期末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线上学习活动。在线上学习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能够快速提升自我的资源进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反复学习以提升自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不需要重复讲解相对基础的知识和内容,只需要布置综合性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在思考中以实践的方式练习,从而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例如,在Word表格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提前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相关的基础操作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表格应用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模仿制作出类似表格,并要求学生对制作结果现场展示和讲解,对于难点和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当堂加以补充并演示,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过程
很多高职学生之所以无法激起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原因之一在于所学内容与自身专业不匹配,认为学无所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了解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侧重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生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涉及计算机基础相关的侧重点,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指定不同的操作案例,将课堂转化为实际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使用Excel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更多的课时安排在Excel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选择与会计相关的工资表及相关数据表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将更多课时安排在PPT的制作和演讲中,缩小学习与工作的距离,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让毕业生更快地融入工作中。
四、考试与考核有机结合,提高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结果,并且是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是采取学习过程考核占40%,期末统一考试占60%的方式计算总评成绩,这种比例分配无疑将更多的要求放在传统考试之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对比,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考核计算方式以学习过程考核占60%,期末统一考试占40%,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考核计算方式,具体考核内容见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再学习的保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紧跟时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掌握实时有效的基本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效性,是保证大学生参与社会,自主学习各项新技术的基础,应当在大学阶段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修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蔺俊杰.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价值及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19(03).
[2]胡平霞.高职医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7(02).
[3]宋晓玲.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01).
[4]石玲.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作者:杨再奇 段发梅 段莎莎 单位: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