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计算机教学分析思考(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建设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同时创新性地指出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板书+讲解”模式,采用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演示+操作+讲解”的新方法进行讲授;打破以机房为主或以教室为主的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室+机房=理论+实践”的授课设计。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长达十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然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然而由于中职院校招生通常都是面向区、县、市甚至跨省招生,城市、农村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两极化现象非常严重。鉴于上述教育教学的现状,教师在实施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基于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轴心,精心组织设计教学,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措施手段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追求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计算机这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则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的努力和由此产生的学习成效显而易见且非常可观。教师在实施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的好坏程度,直接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它既关系到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关系到能否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因此,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展示利用本学科的知识指导实践的举例,让学生知道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个领域,让学生意识到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可以用到的,并不是“纸上谈兵”,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和期望。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让学生直观地看见知识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用传统的“手写板书+口头讲解”的讲授方式实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背诵记忆如何操作,却无法看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头脑中没有办法形成具体的图像,不但接受起来有些费劲,也不方便记忆和掌握。与此相对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计算机软件,特别是在以图形化特点著称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与具体操作无法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向学生讲解清楚,必须配合教材使用多媒体演示设备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来。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以“讲解+演示+操作+指导”的阶段法来开展。与此同时,教学地点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从普通教室转移到多媒体教室或者机房,利用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电子教室等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
(三)整合区别理论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听看练结合地掌握知识
“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办公能力,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针对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应该重新整合区分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因为较少涉及实际操作练习,可尽量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讲授和演示更容易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方便彼此之间的互动。实践性强的章节应该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基于现实中遇到并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为引子,设计相关的任务、项目,放在机房授课,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指导,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动手操作转换成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让学生灵活地接受知识
俗话说“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其他学生,除了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还离不开课堂之外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布置课前预习、检查预习效果、讲解知识、让学生操作演示等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实践,进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灵活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和实践方式,而且要让学生从各种途径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
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课程的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在现代化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想要紧跟科技发展、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需要有破而后立的精神,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引趣、讲授、展示、练习、指导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态度,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发展和提高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者”转变“主动实践的创新者”,努力推动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其不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都能主动去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
[2]宋军营.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内江科技,2009(8).
作者:丁梦贞 单位:新疆司法警官学校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中职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行,要求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在目前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符,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现实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却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
一、讲解实践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讲解实践相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应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在机房进行课程教学。教师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边讲解边练习,这样就能把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也可以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及时解答问题。该模式主要用于基础课、练习课或复习课的教学。二是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在机房进行教学,可能会产生管理上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将课堂讲课分为二段,上半段统一讲课、下半段统一上机实践。也可以在边讲边练中,教师统一控制学生用机,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这样既能保证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就要采取多种方法措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动力。一是设计教学目标应注重提高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且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几组漂亮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热情,并且可将Flash动画制作与多媒体制作软件结合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动力,可通过评选优秀作品来激励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动力。二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的教学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上机动手实践操作兴趣。争取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来学习和动手实践学习。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运用实际应用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掌握操作方法技巧。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综合电子板报,从设计到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激发学生实践操作兴趣。
三、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运用任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给学生安排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自主完成或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以任务为驱动,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剖析,并将整个任务细化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任务的设计、制作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运用任务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技能、掌握方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利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就要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习,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质。例如,在学习Excel的“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全班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统计表”为基础,对学生的“平均成绩、名次排序、重点人员筛选、成绩分类汇总表、建立数据透视表”等问题的操作方法进行探究,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积极性,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向荣.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质量探索,2016(3).
[2]范四君.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成功,2012(20).
作者:文志勇 单位: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龙头山南华学校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是非常明智的。文章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含义和特点的分析,指出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含义;特点;策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一门重要课程,但是,计算机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而且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如果在教学中,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适当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1.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项目对象为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之下,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工程,并且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在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中都可以看到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通过项目教学法有效整合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学习知识和技能,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普通高中的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所以,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中职的教学需求,而项目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项目教学法具有职业性,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慢慢掌握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同时,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图片、方案或者课件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能够热情、积极地去完成教学项目,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项目时,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能力等因素,科学设计教学项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2]。而且,在设计项目时,计算机教师应该注意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共同设计学习方案、完成项目任务,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动画遮罩时,计算机教师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动画形象、制作动画视频等,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2.2适当进行示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知识和技能。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通过示范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而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方式。例如,在学习CoreIDRAW时,计算机教师可以示范一遍项目的流程,明确指出项目的目标,详细讲解操作步骤,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示范,来学习操作方法,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同时,在进行示范时,计算机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项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3让学生操作项目。只有通过亲自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自进行操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设置几个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计算机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以加快教学进度。2.4合理评价教学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后,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完成情况,适当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项目中的问题和缺陷,促使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评价时,计算机教师应该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实践能力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例如,在讲解二维动画的制作时,计算机教师可安排制作动画短片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作动画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分析、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计算机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新,让学生能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喜欢上计算机课程。
总结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适当引入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淼.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黄国梅.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4,06:257-258.
[3]吴珩.简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36:149.
[4]蔡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2:181-182.
作者:张嫽 单位:宁夏工业学校技师学院助理讲师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摘要】伴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改革,在当今的社会中计算机教育属于教育事业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怎样怎样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合理的提高,关于这个问题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在计算机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述,种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深入探讨驱动教学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在社会工作的任意领域都在普及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当成最佳的辅助工具。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培养出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师所布设的学习任务、简单的考试,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步入社会的工作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合理的使用自己学过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以自己所学合理的解决好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学课堂上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调动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才能确保中职教育的实际目标得以实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特征
(一)以任务为主
在任务驱动教与学的整体流程中,任务就是将学习活动的有关线索进行串联,整体教学活动主要依据任务进行。任务就是要落实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与动机,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任务并非完成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路径。如今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作为主动建构知识者,而并非在某种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知识。在构建意义当中,对学生提出自主采集并且解析相关的知识信息,多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能自主进行解决。
二、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如今学生主体意识也日渐增强,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中职学校目前因为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思想过于滞后与中职学校的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潜意识中考不上普高没办法才上的职业类型的学校,缺乏实践学习的资金,相对应的升学考试机制都主要以笔试为重点的评定方式等),通常都比较倾向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实际的教学模式缺乏新意,教学方式相对单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会让学生感觉十分的腻烦,尤其是因为目前中职学校招生质量的具体特征:融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在初中时就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若是在中职教学中仍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合理的调用出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更加难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恰恰相反还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
(二)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原本就属于理论和实践衡重的基础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比较重视中职学校以考试为主的憧憬,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材进行上课,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知识点既多又分散,之后再以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因为中职学校的实验室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致使严重的缺失做实验的设备,三方面中职学校不具备完善的考试评价体制。进而导致讲练无法进行良好的相结合,这样一来原本知识基础模糊的中职学生就更加难以合理的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更加谈不上豁然贯通。就算学生掌握了诸多的理论知识,面临这样现实问题的同时,却无法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下,更加的无法通过实践应用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以上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具体阐述,我们不难就看出,计算机教学遭遇的瓶颈就是实践和理论存在严重的脱轨。只有将脱节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一切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所以从事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合理的应用其中,希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备的优势,彻底攻破计算机教学受传统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以此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根据学生的特征,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作为学生多学习感兴趣的直接动力,也是提出问题的外在体现,关键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展开的活动上,将学生的兴趣全部投放在任务上。例如,当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学到WORD基本用法章节时,可布设相应的任务,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WORD教学工具编辑黑板报。其实此任务中潜藏着诸多的知识点,例如:1.组建与编纂WORD文档;2.对WORD文档中字体于字号进行设置及编辑与安排段落;3.加强安排及复印文档的页面;4.具体使用WORD表格当中的具体性能;5.导入WORD中的图形象并加强设置相应的性能。之后教师再将以上的知识点划分为几个小任务在课程上让学生们自主的完成;此外,在设计任务时不能受书本知识的限制,而是应该极具一定的挑战性与发散性,才能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充满兴趣。结束语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意义重大,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能发挥在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够保障教学效果提高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梅.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李晓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王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09:318+312.
作者:陈邦寅 单位: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
第五篇:移动学习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实践
摘要:移动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中职学校的广泛关注,但是课程资源相对缺乏。为了探究移动学习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模式,文章介绍了移动学习的内涵、特点和应用模式,并以中职计算机类课程中“HTML和CSS基础”为例,详细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模式及流程,最后对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移动学习;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交点,能够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并为教育信息学习者带来了一种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1]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固定场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或不同方式的学习,并提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内外以及线上线下进行有效交流。
一、移动学习特点
1.学习限制被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不再受限制,只要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就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开展学习活动更具有灵活性。2.内容表现性丰富。有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可交互的多媒体资源等多种形态,改变了过去静态文字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背景经验,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个性化课程定制。私有的智能设备使得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进度,改变了过去同一进度、同一模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可与老师及时交流,不断调制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设备大面积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移动设备深深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3](如图1所示)中职学校应加快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和资源管理支撑平台,提供师生之间实时互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快教学资源整合,打造数字化课堂教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式
教学模式是将相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的中介,是教学理论和实践框架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和理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文章总结了移动学习课程实践时应采取的设计模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模型应从课程教学组织者的角度提出,与一般的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该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学习目标”模块是核心,是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各个模块的设计围绕它进行设计和展开;2.“组织”“分析”和“呈现”是影响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关键。“分析”是进行课程资源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生需求和学习内容三部分。“组织”是三者核心,通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媒体的组织将上述三者有机结合一起。“呈现”是三者的重点,直接影响学习课程的第一印象,通过学习界面,学习内容呈现以及呈现时间三部分内容。3.设计模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交流”和“评价”贯穿整个移动学习的过程。“交流”是移动学习的特色,提供了彼此沟通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疑问;“评价”是保障,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制定规范的标准,是移动资源设计趋向于完善的调整环节。
四、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移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在遵循学习规律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并结合“HTML和CSS基础”课程进行描述.1.移动学习前期分析:移动资源建设初期需要进行前期分析,明确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实现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学习特征。“HTML和CSS基础”属于计算机网页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网页设计相关的知识点以及通过各种开发工具能够独立进行网站前端设计与制作,另外,课程学习主要要点包括网站结构合理,布局清晰、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同时,移动学习课程设计面向对象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对网页设计感兴趣的社会人员以及其他有自主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运用移动学习课程资源在休息时间进行有效的课程学习、练习或复习。2.资源内容原型设计与实现:移动学习内容选取与设计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主要从整体架构设计、移动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资源呈现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设计。“HTML和CSS基础”将知识可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以及综合练习三个方面。在架构设计上,应符合教育学习的基本规律,已完整的形式呈现学习者面前供学习者选择学习。界面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手机屏幕尺寸的大小,界面设计简洁大方,重点突出,避免重复。资源导航设计作为学习者的入口,应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屏幕的最中间便于操作。根据知识的形式不同,资源呈现方面应充分考虑交互设计,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以文字和音频为主,文字讲解尽量简短精悍,同时保证视频音频的时间控制在3-10分钟以内,以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单个知识的讲解。对于知识的应用与综合练习应充分考虑学习者彼此之间交流协作,让具体同一目标的学习群体之间进行讨论,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度理解。3.资源测试与评价。开发平台可选择第三方软件如Moodle等或自主开发B/S架构平台,都可以辅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实现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实施、资源管理以及评价自己的课程。通过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判定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资源所得到的提升与预期目标相对比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外,移动学习教学内容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媒体形态,呈现的方式等是否适合教学对象等进行评价。评价目的就是及时发现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不断调整实施方案。
五、总结与展望
有效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能够使得学习者聚餐、娱乐、工作之余,中职学生能将零散、琐碎的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随时随地随身获取感兴趣的知识或具有实用目的的咨询和服务,充分体验到移动学习所带来的便利,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状态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并会记录学习者所学位置,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不易疲惫。因此,移动学习自身的优势相信会有更多的学习者慢慢会加入到移动学习的队伍中。另一方面,移动学习资源提供更加友好的应用,需要时刻关注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同时,智能终端应呈现出友好的学习界面、充实的学习内容,便捷的导航向导、丰富的自主设置以及类型多样的选择形式。移动学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念,更是促进了人类学习环境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冯愿.移动学习环境下信息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9).
作者:董曲珍 单位: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第六篇:浅论就业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一是将实例内容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去,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人才培养需要将就业导向有效体现;三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让教学模式得以具备竞赛性。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0.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结合于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将就业需求融入到教学指导中去,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让计算机教学活动本身能够更具针对性,也会让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得以被有效提升。针对于这样的教学需求存在,中职计算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巧,帮助学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认可。为此,将就业指导融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其教学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符就目前的中职教学活动来看,其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单一。学生在参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时候其运用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内容本身缺乏趣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继而阻碍了学生的操作水平提升。1.2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的矛盾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还体现在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的矛盾。中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型人才,但是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实现岗位和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人才不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实现很好地与工作接轨,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层面的高标准。
2.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特点应当将市场需求融入其中,为此来提高教学内容的价值,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是对市场需求的有效满足,将会让更多具备成熟操作技巧的人才得以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积极推动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育模式的构建,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2.1将实例内容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去,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师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在设计课件内容的阶段,就有意识地将实例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此来让教学活动得以更具趣味性。同时,学生本身也能对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促使学生得以清楚地了解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要素,并明确重难点所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主动性,也能相应地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2.2人才培养需要将就业导向有效体现中职教学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将进行不断调整与转变。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应当让学生能够被切实地提高专业化操作技能,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计划得以被有效地体现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秀资源了解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走向,从而用最好的教学计划培养出与市场需求对口的优秀毕业生。2.3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让教学模式得以具备竞赛性中职教师在组织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让计算机课程内容来定期具备竞赛,其内容应当是涉及多方面技能,如各种输入法的灵活运用、编辑排版、数据处理、PPT制作等等。借助于竞赛的形式来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被极大幅度的提升,让实践操作成为学生知识内容的来源。计算机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会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时需要学生高度集中精力,不允许有开小差的情况。尤其是重点内容,通过课堂竞赛的方式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强化。通过竞赛性教学模式的长期训练,学生们能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3.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就业导向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去,促使学生得以掌握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熟练的操作技能,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市场所需,实现中职学生市场就业率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2,(5):147-147,152.
[2]李光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5):350-350.
作者:冯兵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工业学校
第七篇: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根据福建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本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分析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等观点。
关键词: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2016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闽教职成〔2016〕56号的通知。通知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及考试要求,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程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也是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认知、认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由高到低分取A、B、C、D、E五个等级,考试成绩达D级以上的,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这一通知,对学生和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压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要与学业水平考试接轨,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就此笔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升学问题,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个应试教育的弊端,即全方位应对考试。应试考试可能会使教师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就可以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内容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多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兴话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认真分析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类。其中,“了解”要求知道“是什么”,“理解”要求明白“为什么”,“掌握”要求清楚“怎么办”,“熟练掌握”即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少一些课时;对于需要掌握和熟练掌握的内容,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时。例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计算机、认识微型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及使用和数制与编码都属于“了解”类型,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地减少一些课时;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的内容主要为操作,要求“熟练掌握”,教师应适当地增加课时,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教师科学的教学计划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前提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意识活跃但缺少学习动机、渴望得到认可但存在交际障碍、自我意识强但自控力不足、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跟着模仿练习”,久而久之,思维意识活跃的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能知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尝试教学改革,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专家讲座或者网络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手机APP学习软件、翻转课堂和各种网络学习平台,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编写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题库
福建省计算机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是上机考试,考试时间规定为60分钟,考试题型有打字测试题、选择题和操作题三种。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库,题型与学业水平考试相同。在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可以在题库中抽取相应章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在最后的总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杨淑玲 单位: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
第八篇:工作任务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中职计算机教学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其次对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即模仿符合要求的工作场景;最后对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教学;中职教学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以普高的教学模式来套用中职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组织不顺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学经历来思考这一问题,认为可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内涵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构建从业工作特有的教学情境下,将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构建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一个单元教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从而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地有效统一[1]。简而言之,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行动。强调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得更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色:一是营造良好的职业情境,使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角色进入具体的教学中;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三是课程的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一)从中职生的特点来说,更适应于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
从整体来说,中职生的理性智力低于普高生。但中职生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却不输于应试教育的普高生,这一点从目前建设祖国的从业大军中涌现的技术能手绝大部分是中高职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得到证明。相当部分的中职生,是因为不适应普高应试教学才到中职学校的,中职学校如果仍采用他们不能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就注定教学会失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有别于普高的学校教学。
(二)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适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但因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设备的影响,中职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或许懂得些理论,但对具体的实践操作,仍不熟练,有的甚至很“陌生”(因为从来没有实践过,这些现象在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尤为常见)。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书本知识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很难学以致用,使教学与社会脱节。
(三)从计算机教学来说,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可以为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就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工作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的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模仿工作场景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学生只有熟悉工作场景,才能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并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仿工作场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工作场景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出现的矛盾,让他们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工作问题”,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工作问题”,掌握知识并熟练操作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模仿工作场景教学时,向学生展示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引导学生以“工作人员”角色融入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教学中。下面以“基本永久链路”教学为例,展示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过程。第一步,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用户需求(工作任务情境)(如图1所示)。本节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巧妙设计在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中,让学生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来思考,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下教学目标(“工作任务”)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此基础上,学生就有兴趣听教师介绍有关与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关项目的开发背景,而且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动力。第二步,根据用户需求,围绕用户实际网络进行需求分析,抓住学生“解决需求”的心理动力,提出需要的网络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根据用户需求,与学生一同进行需求分析:①按照标准步骤完成永久链路的端接;②制作跳线连接永久链路RJ45口与交换机RJ45口。在探讨过程中,我们教师抓住契机提出了知识技能要求:“工作任务”知识技能目标学生有着完成工作任务的心理状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极大的调动。第三步,学生有“解决需求”的心理动力,就有兴趣听教师的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接着进行知识技能讲解与操作示范(如图3所示)。第四步,知识技能讲解与操作示范后,采用工作任务方式让学生完成技能实训操作。学生被冠以“工程技术人员”角色完成“工作任务”,明确了相关知识技能在未来工作的作用,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分组协作实训训练,好学生能起到示范作用,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教师在实训指导过程中,适当激励学生,注意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能自然的以描述网络环境→提出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解释关键技术→实施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测试→提供测试报告的过程进行学习。模拟工作场景方式让学生学会相关项目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二)模仿的工作场景应符合要求
在教学实训中模仿工作场景,教学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在教学中,利用模仿工作场景网络教学实验室,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中所采用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双绞线等及它们的相关链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教学内容(实验设备)与自己面对面,降低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为教学进一步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实验室建设方案符合以下要求。①实验室搭建,需用真实的环境给刚刚接触网络的学生以真实感。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每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教师、同组的伙伴,还有配套的辅助材料均为帮助该项目完成目标的资源和工具。③力求建立以项目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为机制,引入知识模块和学习领域思想来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学生不再是原来分散的形式,而是把学生分成项目小组进行教学,引进合作学习,同伴学习、分层学习的模式,训练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反思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经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深受学生的欢迎。从教学测试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学期末测试;从具体实践动手等能力来看,也较以往的学生有很大提高;从对毕业跟踪调查、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力反馈来看,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有着很大的提高,毕业生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提升的空间,实践教学中,一线教师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学生毕业竞聘工作和胜任工作岗位提供支撑。总之,应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要做到教学情境与岗位情景相符,项目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似,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类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林华余 单位: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第九篇: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分组协作学习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分析,提出几点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措施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科学分析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并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制定完善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简述
分组协作式学习,就是将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然后将小组作为单位开展探讨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共同学习与研究的情况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利用鼓励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保证在小组协作的情况下,更好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分组协作式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全面学习课堂教学知识,并根据教师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构建万少的小组组织模式。教师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进度的控制效率之外,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习惯等,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保证在小组成员协作的情况下,形成良好的教学趋势。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基础形态,教师可以利用此类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团队合作观念[1]。
二、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作用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期间,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可以优化其发展体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一,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其是将服务社会作为宗旨,培养实践应用型、专业型人才,为社会供给专业素质较高并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教师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优化其学习体系,增强基础学科与科技技术类学科的教学力度,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第二,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任务,明确实际工作目标,并带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写作探究能力,提升其学习质量与可靠性,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开展分组协作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鼓励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小组合作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3]。
三、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科学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相关技能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分组协作措施
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相关合作小组,将其作为基础单元,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沟通媒介,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征与需求等,对其进行科学分组处理,并细化教学流程,提升分组协作式学习效率。其次,教师需要科学应用提问教学方式、问卷调查方式与观察方式等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总体认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技能知识与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分组结构,合理设置小组成员,在其互相合作的情况下,提升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需要遵循相关要求,并根据课程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并将其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4]。
(二)小组竞赛教学方式
在分组协作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应用竞赛教学方式的时候,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帮助与指导,及时发现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例如: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期间,教师利用竞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讨活动,及时发现小组探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三)制定完善的授课活动方案
在授课期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小组活动的自由,使其可以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凸显学生的主题为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语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分组协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探究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67.
[2]李荣华.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58-258,260.
[3]王春国.探究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8):175.
[4]陈华蓉.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199.
作者:石磊 单位: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
第十篇: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构建完善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加有效的掌握计算机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1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1.1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现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学模式几乎都一模一样,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此类情况,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提高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效率。高校的目的就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更是应该不断的完自身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设置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教学内容,满足时展的需求。
1.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明白这一道理,做好准备工作,促进计算机课堂的顺利开展。现在我国高校中,计算机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已经掌握的十分熟练,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却缺乏准确有效的把握。教师每一次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或者知识。但是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能力并没有充分的进行了解,所以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脱节的现象,学生们茫然无知,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1.3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在我国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在课堂之中,教师仍旧是主体地位,给学生们进行灌溉式的教育,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屈服于教师的权威,被动的接收陈旧的教学理念,束缚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2.1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必须要正确认识计算机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提升课堂的把控能力和设计能力,从而推动课堂的顺利开展,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在高校之中,需要定期的召开交流会,让教师和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彼此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第二,作为计算机教师,还需要备课意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需求,认真的做好备课工作;第三,要对教师不断的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让教师正确的认识计算机这门学科,树立科学的教学意识;第四,教学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再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提升高校学生的分析能力。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尊重学生的意见,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方法
运用逆向思维,开展计算机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逆向思维,即和常规教学内容不同,在教学刚开始的阶段,教师就可以将答案事无巨细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对这一课时的计算机内容有一个预期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刚才给出的答案,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行逆向推理,掌握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结果去分析整个解题的流程,在对结果有所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解题思路。提前告诉学生答案,开展逆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根据答案去寻找解题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合理的开展反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立学习小组。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等,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建立良性的竞争关系,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让学生一方面学会和同一小组的伙伴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够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在合作和竞争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每个小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均衡每个小组的实力水平。针对那些创新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可以经常的学习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观察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逻辑方式,耐心向他们学习,并有效的倾听,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们,还可以经常性的讨论和研究,实现观点的碰撞,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生活实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有效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将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的引入到计算机课堂中来,考察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进行建模,加强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计算机问题有效的生活化,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计算机技能。
2.3重视计算机教学过程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培养创新意识,选择合适的例题,给学生们讲授所学知识,让学生们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解题思维。学生们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解题技巧,归纳和总结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作为计算机教师,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第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一向都代表着权威,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性,面对问题时,也希望教师能够来开导、分析和讲解,他们并不愿意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无法提高创新能力。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体,很容易脱离课堂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对接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和计算机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进度。所以,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把控课堂的教学方向,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增加学生操作电脑的频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作用,总结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断的进行计算机操作,从而提升实践技能。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办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比赛,吸引其他学校和本校学生来参与,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说,高校可以举办网站大赛,学生们自由组队,自由参赛,比赛围绕着创办网站开展,哪个团队创办的网站最引流,且安全性能最好,即为冠军。学生们在参赛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不仅仅巩固了计算机知识,还促使学生们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新军.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1):137-138.
[2]钟俊聪.高校计算机课堂建设初探[J].电脑迷,2018(11):224.
[3]朱欣娟,李莉,赵雪青,石美红.基于科研第二课堂的计算机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0):30-32.
[4]张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60-161.
作者:陈虹宇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