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企业改善经济管理的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适应监管、降本增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产高利低、微利生存日益成为全行业的常态。文章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改进管理,通过统筹经营策划、优化生产管理、稳健资金运行、狠抓变更索赔、提升企业品牌等手段,优化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时代建筑企业经济管理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为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全行业还普遍存在管理体制陈旧、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在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大而不强,适应能力、管控能力明显不足,反映在结果上即成本高企、利润骤降,生存发展堪忧。为此,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统筹考虑生产经营各关键环节,通过提升经济管理质量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一、建筑企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挑战
准确研判形势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建筑行业正在构建新的动态平衡,不少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新旧交织、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1.增速放缓的市场供给与复杂多元的竞争格局。伴随持续降杠杆、减负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据预测,2018年全国基建投资增速在3.7%左右,增速同比显著回落。尽管国家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由强调“管住”变为“把好”供给总闸门,预计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基建投资仍将保持较大份额,但长期来看,增速放缓已成为定局。在市场份额本就有限的情况下,BOT、PPP、EPC等新兴的项目运作模式一日千里,传统的招投标模式大量减少,复杂的竞争规则对脱胎计划体制、资源禀赋单一的国有企业形成了较大冲击;行业简化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使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边界趋于弱化,民企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也加剧了部分版块的低价竞争。
2.日趋规范的行业监管和相对滞后的反应机制。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标志,建筑业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铁路总公司红线督查零容忍开展、工程项目终身责任制全面落实、环保督察无死角、文明施工全覆盖,层层加码的监管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运行成本。与此同时,多数建筑企业普遍层级众多、条块分割,传导外部信息的效率相对有限,导致基层认识不足、反应滞后、执行偏差的问题还时有发生;而一旦出现伤亡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巨额罚款、停工整改,乃至吊销证照、停标处罚和社会舆论危机,越来越大的违规失信代价再次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3.逐渐萎缩的创效空间和空前高企的生产成本。由于银行信贷相对收紧,去年各行业普遍呈现“钱紧”特征,在建项目投资压缩、新开项目概算削减、变更设计更加困难,“开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时,上游资金压力进一步向施工企业传导,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各类应收款项和存货居高不下,使施工企业承担起沉重的资金压力。与之相对的是,近年来劳动力价格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不断攀升,原材料特别是砂石料价格猛涨,“营改增”以来建筑企业税务筹划更加复杂,临建标准化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征地拆迁、建设工期延长导致管理成本上涨,各种不可控因素陡然增多,导致项目管理的刚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不断放大。可以说,产高利低、微利生存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常态。
二、破解经济管理难题的基本路径
作为市场波动的被动接受者,建筑企业最根本的工作还是聚焦做优自身,通过提升管理和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
1.系统开展经营策划,向做优市场要效益。置身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建筑市场,更应以市场为中心,不断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有效的供给形式和供给内容为项目盈利创造条件。积极“有所为”,在传统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要紧跟时展主题,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关注各类新区、自贸区建设和军民融合产业,稳步进入城市运维、健康养老等新兴市场,积极跟进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等前沿领域,抢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胆“有所变”,一方面推进经营思路创新,探索从一线经营、板块分类经营、传统模式经营向高端经营、协调联动经营、新型商业模式经营转变,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另一方面推进多元化发展,尝试从做强主业向打造全产业链竞争转变,充分发育综合开发、勘测设计、物流贸易、构件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坚持“有所不为”,即在稳定经营规模、确保市场份额的同时,深入研究项目投资概算,根据综合收益条件有保有弃,避免陷入巨额亏损陷阱;深化对PPP市场的认识,严格遵循投资审批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避免投资风险。
2.夯实项目成本控制,向深化管理要效益。以落实责任成本管理为抓手,从纵向抓好项目运行全过程的成本预算编制、成本效益测定、指标下达、逐级签认和考核兑现,确保各级目标明确、认账领责,改变以目标利润代替责任成本管理的做法;从横向完善责任成本过程监控机制,抓深抓细台账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流动资金监控等工作,抓住隧道超欠挖、材料超耗、劳务队超计价等重点。以提升要素使用效率为支撑,积极顺应信息化、机械化趋势,通过改进聚合方式、创新管理体制盘活现有资源要素,尤其要推动大中型设备、周转材料在企业内统一调度、在子公司之间有偿共享,以最大程度的周转效率化解当前规模与要素的矛盾,逐步将规模压力转变为规模效益;同时要科学整合内外资源,不断深化对外包管理政策和办法的研究,充分利用好社会力量。以压减非生产性开支为重点,临建设施严格区分“标准化”和高标准,从规模、图纸、标准、交底、验收、计价等环节把控,既要防止投入不足返工重修,又要防止无限制投入;日常支出坚持精打细算,抵制一切“跑冒滴漏”和铺张浪费行为,不断降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3.确保财务持续稳健,向增强流动要效益。树立“收钱就是创效”的理念,加快工程计价、项目结算、变更确权、库存变现,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银行账户清理,加速收尾项目并账销户与集中统一管理,增加现金流入和现金储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切实降低内部借贷规模,特别是严控垫资性借款,坚持眼睛向外,推动工程公司和项目部通过向业主计价来解决资金问题;合理使用外部资金,加大投融资项目结构化融资的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转变债权债务管理思路,灵活采用保理、保函置换、土地置换、法律诉讼等多种措施,充分依据国家关于建设工程各类保证金的有关政策,确保企业应收款项和存货压降取得较大突破;同时明晰债务并及时支付,谨防形成隐形债务和担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4.狠抓亏损项目治理,向堵塞漏洞要效益。完善亏损风险系统预警机制。发挥大数据分析功能,利用集中核算优势和数据库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预警、互联网+分析、互联网+治亏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数据效应,建立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防控预报体系,确保对亏损苗头发现及时、认识全面、分析准确、处置得当。把治理亏损与二次经营、变更索赔密切结合起来,系统梳理出现重大亏损或重大风险敞口的项目,在母公司本级列入重点督办范围,并派出帮扶人员持续深入现场,结合项目实际发挥专家治理优势,深入挖掘变更索赔点,及时充分完善基础资料。加强治亏工作考核奖惩,针对过程亏损和最终亏损项目,明确治理责任和目标,层层落实到岗到人,推动治亏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对先天性潜亏项目强化正向激励,减少员工抵触情绪,发挥项目自主减亏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5.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向品牌信誉要效益。严格标准,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以对产品品质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敬畏设计图纸,重点抓好施工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原材料进场、隐蔽工程工序转换、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过程受控;重点研究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固化施工工序、作业标准和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减少返工及质量缺陷整治工作。超前筹划,强化创优创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鲁班奖、詹天佑奖等高级别专业奖项申报的组织策划,尤其注意满足申报要求的相关前提条件;进一步加强企业信誉管理,将信用评价摆在突出地位,尤其是持续充分关注铁路红线督查问题。通过建立优良的业绩和信誉,为进军高端市场、高附加值项目开拓道路。深化改革,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改革创新是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下,要营造创新环境,优化管理考核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焕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同时也要明确创新目标,立足现场,针对高精尖桥梁、大直径盾构、超高层建筑等重难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在现场管理、施工技术、工装设备等方面转化应用,切实提高专项施工能力。
三、结语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各行业供给与需求正在更高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平衡。置身普遍重资产、高负债的建筑行业,所有企业必须着眼全局、明晰大势,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为导向,以优化经营生产方式为支撑,以提升产品使用价值为根本,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发展由向集约效益型转变,在新时代经济大潮中继续发挥建筑业的压舱石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铁宏.充分认识建筑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趋势[N].中国建设报,2018.1.29
[2]刘敏莉.当前成本管控的新变化和新思路[J].施工企业管理,2018(8)
作者:刘高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