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经济管理专业设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明确一个导向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作为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1]这一原理既说明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又说明了专业建设的导向是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亦即社会需求。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是什么?笔者的回答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新兴产业的应运而生和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设置并建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高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形势变化的脉搏,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置并建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实现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根据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建设好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各类专业,尤其要建设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陈至立指出:“我国城镇每年有10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3]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经济管理类新专业,以满足城乡劳动力培训与教育的需要,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专业,是学校和专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建好专业是推动学校和专业自身发展的前提。历史和现实都有已证明,只有合理设置专业,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建好专业,才能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专业办学水平高,培养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生源就会增多,办学规模就会扩大,从而便会推动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制约其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和建好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快速推动学校和专业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加固四大支撑
思想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设施设备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四大支撑。只有加固这四大支撑,才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也才能有效地实施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工作。
(一)树立科学观念,加固思想支撑。要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设好专业;牢固树立面向市场设置专业的观念,将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标准,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并建好什么专业;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紧贴实际、紧贴市场;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就业是根本的观念,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高度出发,建设好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把科学的观念铭刻在教育者的脑海中,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始终,落实到专业建设的每个环节上。
(二)强化师资培养,加固人才支撑。教师是育人的骨干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因此,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一大批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外籍教师到高职院校任教。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采取上述措施建好教师队伍,努力加固专业建设的人才支撑。
(三)强化课程建设,加固课程支撑。“课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的质量。”[4]“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5]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要针对目前各类课程比例不合理的现状,确定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使之趋于合理,为增强专业实力、提高育人质量加固课程支撑。同时,要强化教材建设,大力开发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特色的教材,不断更新和充实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跨学科课程等各类课程的内容,筑牢课程建设的基础。
(四)增加设施设备,加固物质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充足而优良的设施设备,是建好专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增加设施设备,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多方筹资用于设施设备建设,尤其要建好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和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及运动场馆等基础设备,大力添置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和体育运动设施,切实加固专业建设的物质支撑,为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强化六项措施
要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切实加固上述四大支撑,把经济管理类专业办活、办大、办强,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保障。笔者认为,当前应强化以下六项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如何建设专业”、“怎样建设好专业”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以分管院(校)领导为组长、教学系(部)分管主任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校)专业建设的具体领导和统筹协调。聘请院(校)内外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建设。教学系(部)各专业要落实专人,专门负责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宏观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只有投入充足的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才能有效地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增强专业办学实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采取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创办产业、扩大招生、入股建校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职业教育经费,要重点投入高职院校的基本建设;地方政府应增加高职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增添高职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基本建设,尽快改善专业建设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建立机制,增强活力。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建立起适应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以增强专业建设的活力,推进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层层负责的责任制。从院领导、系(部)领导到专任教师,都要明确各自在专业建设中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做到层层负责、人人负责。二是建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健全有效的专业建设领导体制和各种管理制度,使专业建设时时有人领导和管理,处处有制度约束。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专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尤其要重奖贡献大的个人,把专业建设的实绩同个人津贴发放、评先表模、职称评聘等挂起钩来。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部分专业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四是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对各类专业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对那些不适应市场需要又难以招生的专业予以淘汰。五是建立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机制。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的要求选拔一批优秀教师,重点培养为专业带头人。六是建立保障机制。把专业建设列入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分年度下达人、财、物投入计划,确保落实到位。同时,要解决好参加专业建设人员的有关待遇。
(四)瞄准就业,苦练内功。专业建设要瞄准就业市场,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目标。第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用造就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增强其影响力。第三,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可以采取一年级不分专业、从二年起按社会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同时要积极采取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学习形式和推行弹性学分制。第四,广泛开展“订单”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能充分就业,用学生的高就业率来推动专业的发展。
(五)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为使所设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型和人才需求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开设的专业类型。另一方面,要到兄弟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的专业建设经验。同时,要积极应用文献调查法,从文献中查找国外现代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六)实绩为据,科学评价。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每五年要对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水平进行一次评估,这无疑是推动专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但从目前开展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工作来看,某些地方还存在着务虚现象,即不注重硬件(实绩)而十分注重软件。要针对这种倾向,进一步硬化评价指标,增加硬件指标量和提高硬件的分数比,以实绩为主要依据,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办学规模、课程体系等硬件作为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对硬件不合格的专业,分别不同情况,责令限期整改或撤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导向,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就能加固专业建设的思想支撑、人才支撑、课程支撑、物质支撑,从而建好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