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研究

摘要:该文探讨家具设计课程在环艺专业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创新及尝试,通过对感性设计观的研究,梳理叙事、文脉、象征、情感等感性元素,并将其融入家具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环境和空间,设计适合空间的感性家具,以期更好地营造有情怀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感性设计环境空间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

笔者在以前的论文中通过分析家具设计课对环艺专业的重要性和必需性,总结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和其他专业的不同,提出了结合环艺专业各方向思考家具设计课内容的方法。其中,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要分析、研究其所在的环境空间的问题,虽有所涉及但未深入论述。在此,笔者从感性设计的角度再次研究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内容及方法。

一、感性设计

提到感性,就会让人想到理性。二者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感性的对立面并不是理性,感性离不开理性的思考,感性设计必须要建立在理性设计的基础上。感性设计是“一种灵感,是一种对艺术的感觉,追求的是神似”。

1.感性设计的重要性

家具设计需要有理性的思维,能够确定其功能、材料、技术等;同时也需要感性的设计,从而完成造型、色彩等,后者与家具的形态生成关系较为密切。人是感性动物,有情感并能表达情绪是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对于冰冷的、机械的、孤立的家具往往会从本能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在思考家具功能的同时,应为其设计某种形态,而形态能够表现一定的性格,这样就会赋予家具生命力,让使用者与家具之间更好地产生互动、交流。

2.感性设计在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中的运用

如果设计师只是简单地将感性设计运用于家具的形态设计,不免归于平常,而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有其独特的需求,即要有家具与环境空间之间的交流。环艺专业的教师对课程每项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针对环艺的专业特点,教师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环境空间入手,以感性设计观研究、分析设计对象(家具)所处的环境空间,体会空间的氛围和情感,以大环境的感性引导家具,从而设计出适合的家具。

二、基于感性设计的环艺专业家具设计原则

在家具设计课程中,教师应从对环境空间各特征要素的分析、研究入手,通过空间的叙事表达、场所的文脉传递、文化的象征意义、情感的沟通链接四个感性设计原则指导学生通过环境空间设计家具。

1.环境空间的叙事表达

要让学生理解空间的叙事表达,教师需要讲述两个概念,即空间和叙事。空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是无界永在,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构成。叙事一般指串起故事主题和内容的线索。对于叙事的重要性,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说“人类只要有信息交流,就有叙事的存在”。因为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故事构架特征,往往容易被人们理解、感受。在设计方案过程中,设计师常常把它作为设计前期的预设规划依据和基础。可以说,空间的叙事表达是设计师对空间情节的概念认识。利用“物”引发“情”是空间叙事的重要作用之一,情节就是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段。陆邵明教授在《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情节,即瞬间的定格、连续的线性、非线性的立体。建筑如此,家具同样适用。瞬间的定格就像空间中的一个独立场景,将家具赋予一定的情节从而让人产生情怀和联想;当将多个家具以一定的、有组织排列顺序的形式形成连贯的画面后,出现了具有时间性情节,更容易引起人与家具的交融,即连续的线性方式;再进一步,如果将不同的家具展现在不同的时间情节片段、又在同一个三维空间中,则是与空间叙事设计关联性最强的。由此可见,空间的叙事表达原则就是感性家具情节展现的具体方式,也是设计师最可采用的表现手段之一。

2.环境场所的文脉传递

文脉即文化的脉络,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它在文学家眼中表示文章的线索,在设计师眼中是记忆的延续、情感的见证。家具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文化的反映,这种文化包含了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如果我们把可见的、实体的“物”作为文脉的第一层含义,即具象、可见的家具形态,那么有关地域特征的、历史传统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形态即是文脉的第二层含义。它具有含蓄、模糊、不定性的特征,但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第一层含义转译、传递信息。因此,“物”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一个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家具,必须在场所的基础上,既要研究人的活动方式,又要追求场所精神,挖掘使用者所认同的、对其有归属感的环境特征。因为“场所”中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记忆的渴求,这样人们才有认同感、归属感。如:法国的家具以明媚的色彩作为主色调,显得庄重、豪华;意大利的家具注重米兰风格,显得摩登、感性;曾经聚集了毕加索、米罗、达利、高迪等伟大艺术家的巴塞罗那,在城市广场的铺地设计中直接展示米罗的作品,体现出对这个城市文脉的传递(图1);等等。因此,家具作为对场所文脉反应的第一平台,需要体现场所的地域和历史特征,肩负起传递文化的责任。

3.空间文化的意义象征

“象征”是传统文化美学中较有原创性的核心话题,也是具有复杂性的意义结构。如果家具的造型能够代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从中国传统空间中的装饰造型看,有代表宇宙意识的“天圆地方”等思想,有姿态各异的奇珍异兽等,都是根据神话故事或传说想象演绎、抽象表现出来的。于是,象征意义的手法使环境空间在本来意义之外附加了非本来的意义,从而表达出了更复杂的内涵,使人领悟到更多的深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空间中象征语言传递出的信息,并在家具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让使用者通过对家具的体验,感悟其形态背后的内涵,唤醒特定的情感,如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意义,从而产生共鸣。

4.空间情感的沟通链接

当人们在观察某一客观事物时,会在脑海中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就是人的情感行为。正能量的情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家具作为让人方便、舒适使用的设施,应该与人有情感上的沟通链接,这种情感正是人们在欣赏或使用家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有情感的家具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要与其所在的环境空间相协调。在家具与人的情感沟通中,家具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外观特点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感知,引发使用者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变化或者情绪变化,家具从而成为被期望的、有价值的物品,再通过其与环境空间的呼应,共同传递给使用者一种情感和精神。

三、其他设计原则

1.功能方面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设计应符合人的需要,以人的思想观念为领导核心。家具设计应该着重考虑人的需要,只有让人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才能得到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因此,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功能的设计要尽量做到人性化、多元化。从人性化角度看,在明确家具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人的心理,以人为核心,及时地满足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本着对人、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设计。从多元化角度看,感性设计从人的需求出发,要不断地进行功能上的创新才能真正为人服务。一方面,应开发更多的功能,使其潜在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材料的开发,推动功能不断完善、创新。

2.造型方面

造型是家具设计成败的关键。如前文所说,家具所有的内在含义最终是要由物的外在形态体现出来,但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不同,各种价值观、审美观的出现使家具的造型存在差异,由此出现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家具艺术品。在家具设计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汲取地方流派、风格、习俗等元素,激发他们的原始构思和冲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有创意的、符合人们新生活方式的感性家具。

结语

单纯满足理性需求的家具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脱离环境空间只谈设计的家具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信念,深入研究每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充满人情味的设计师,使其设计出更实用、更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的家具。

参考文献:

[1]褚军刚.基于空间叙事的城市感性家具设计研究.创意与设计,2018(2).

[2]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7(5).

[3]卜颖辉.谈感性视角下的街道家具设计.包装工程,2014(2).

[4]陈铭,李贤伟,洪志刚,吕建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12(4).

[5]刘谯.景观形态之感性建构思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5).

作者:赵晓路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