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协同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协同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协同教学

摘要: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导向性不明确、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等一系列问题。协同教学所主张的教学要素深度合作模式,为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通过教学内容和专业需求的协同,强化家具设计和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协同,做到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协同,实现“双导师”制教学与“双师型”培育同步,使课堂教学与专业培养方向、社会市场需求衔接更紧密,从而达到“培养符合从业规格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协同教学

一、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导向性不明确

由于家具设计课程最早开设于工业设计专业,其教材与参考书主要针对该专业学生所设定,其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首先,两个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家具设计的教学要为空间整体设计服务,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家具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相关的设计技能,利用家具设计完善空间功能、协调空间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而在工业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则是以培养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原创设计能力,因此教学多侧重于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很少有涉及家具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恰恰又是极其关键的。其次,两个专业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课程里已经学习过产品设计与开发、结构设计、造型材料与成型工艺等知识点,在教学时只需针对家具设计做相应的补充,教学内容主要以功能、造型与尺度为主。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设计程序与方法、结构和工艺的相关内容,这些板块就成为他们的薄弱环节,教材中粗略的介绍和生涩的专有名词让他们理解起来相当吃力。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不明确导致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学生往往理解不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认为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加之课程多采用虚拟课题的练习方式,设计过程与生产生活相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师存在专业偏重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师安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环境设计本专业方向的教师讲授,一是聘请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来授课。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弊端。因为家具设计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与环境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物理学等均有交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但授课教师多偏重于自己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不完整。多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本身对家具设计了解不深入,或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常常只能照本宣科,难有深入透彻的讲解。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又容易偏重产品设计与制作,和环境设计缺乏联系。此外,家具设计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外,教师还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目前多数高校专业教师缺乏深入设计一线的实践经验,到企业或其他高校进修、交流的机会也较少,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通常对行业的前沿资讯了解不够,只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的指导也停留在固有的内容里,教学存在局限性,与飞速发展的行业需求相去甚远。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家具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又是多数高校设计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教学方式滞后。家具同时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属性,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针对这个问题不少专业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受到知识结构、教学场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想在短短几周的课程学时内解决结构、材料、工艺、造型等问题十分困难,课程往往陷入了理论讲授的困境。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知识面相对狭窄,虽然也经历了市场调研、草图构思、设计表现、模型制作等多个步骤,但设计理念很难跟上家具发展趋势,作品与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相差较大。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是实践资源有限。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属于优势学科的范畴,得到的关注与资助力度有限,因此设计专业普遍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而家具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将其列为选修课,专门为其建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不甚实际。即使是拥有独立实验室的高校,采购的设备数量也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一人一机的需求,实验实训多变成了观摩和体验。而一些高校也缺乏家具设计相关的实习实践基地,或与企业达成合作的机制,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参观机会,使得课程成了纸上谈兵,设计作品难以被市场所认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综上所述,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错位,二是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三是学生缺乏实践训练。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家具设计课程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

二、协同教学的导入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

协同教学来源于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创立的一门理论。其本质即是打破各种资源之间的壁垒,使其为共同的目标而协作,以达到“1+1>2”的效果。[1]协同学理论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协同教学即是协同学理论在教育界应用的产物。被称为协同教学之父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夏普林(J•T•Shaplin)提出,协同教学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共同指导一组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团队需通力合作,灵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协调教学资源,促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协同教学不仅仅是教学人员的协作,还包括生生协同、师生协同,以及各种学科系统、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全方位的协同。协同教学“标志着开放的教学系统中大量教学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或合作的效应”[3],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被誉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

(二)协同教学的优势

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成员既可以是来自于不同学科体系,或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也可是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教学团队根据业务专长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人尽其所长,合力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内容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性,又保证了设计指导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会让课堂更加灵活丰富,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视角。[4]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生生协作”模式的形成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协同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互补,可以推进师资结构的优化和教科研团队的建设。协同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课程教学过程也是教学人员相互取长补短、切磋教学技能的过程,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跨学科团队有利于营造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的、内外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5]协同教学打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对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组合重构,使教学更具弹性和多元化,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化解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协同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协同

家具设计的内容涵盖发展史、设计程序、造型、结构、材料、工艺、表现等多个板块,而家具设计课程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需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为专业服务。

1.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一致性

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特点,以空间环境为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处理家具的功能、造型和空间的关系。对于室内空间,教学重点应放在家具与空间的整体化设计上,不仅要设计家具还要布置家具,利用家具组织与分隔空间。譬如,教师可以以“全屋定制”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整装家具的市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明晰家具与环境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依据空间特点量身定制家具的方法,使家具不仅能够在造型上与环境相协调,还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凸显空间的功能与性质。对于室外空间,城市家具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外,还要考量与周边环境设施的匹配度。可以围绕“城市家具与地域特点”展开教学,解析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城市规模等对城市家具设计的影响,让学生在对基地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城市家具的功能、材料特点,合理布局其位置与数量,并考虑其安全性与通用性。

2.强化家具设计与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同时要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的延续性,使家具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系统衔接更紧密。例如,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上采用系列性课题模式,结合专业的前期和后续课程来设置课题,串联教学内容。前期课程“办公空间”布置了“SOHO办公空间设计”课题任务,后期家具设计课程即可以“SOHO办公家具”为课题;前期景观设计课程的任务是设计“城市滨江景观”,家具设计课程便可以做“滨江城市家具”。这样,学生前期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设计深化就更得心应手。而在家具设计的后续课程如“模型工艺与制作”中,可以让学生将前期的空间规划与家具设计合并制作成比例模型,更直观地感受设计方案中家具与空间的关系,以对结构细节作进一步优化。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题设计,使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

(二)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协同

根据课程多学科综合的特点,课程梯队的组织应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和专职教师的局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或企业专家,与理论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协同指导。

1.教学过程的多样化

教学团队主要有三种协同模式:全员协同、支持协同和嘉宾协同。全员协同是指团队成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方案进行考评,是最为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支持协同是每个成员根据自身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独立完成各模块的教学,然后共同参与分数评定。嘉宾协同则由一位教师作为负责人,掌控课程教学的全部环节,而其他成员则以开设讲座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特点,将全员协同、支持协同和嘉宾协同模式结合运用,在不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协作模式收效最佳。在最初课程设计阶段采用全员协同的模式,所有教学人员共同商讨教学方案,拟定教学计划与考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嘉宾协同模式,邀请知名设计师或家具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以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准确把握设计发展趋势。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设计方案指导阶段采用支持协同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块选定不同的教师或教学团队,如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教授设计程序与方法,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讲解家具与空间的关系,行业专家则从社会与市场需求方面指导设计创作,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实现设计产品与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人员的协同也促进了课程组织模式的多样化。譬如,以往的家具设计课程多以“调研构思——功能定位——结构设计——材料工艺”的顺序逐步推进,使学生在初期难以对方案进行整体把握,后期易在结构和工艺制作时陷入困境。而教学人员的协同指导,使得“功能、造型、结构、工艺”各模块齐头并进,强化了各环节间的制约与联系,缩短了设计周期。【6】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行业专家要参与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与考核。教学团队需对设计方案进行共同评估,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设计要求来综合考量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水平,在评价的同时指出改进方向,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更多可能。例如,最终成果的展示可以借鉴毕业答辩的形式,学生使用视频、模型、展板等多途径呈现设计作品,教学团队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和细节加以阐述,随后共同打分最终得出综合评价。除了最终分数外,教学人员还可以根据各自所长分别从空间形式、技术结构、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逐项点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协同

近年来家具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工艺与技术不断更新,如果教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会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错位。

1.将企业的研发任务转化为设计课题

可以将企业项目或者由企业举办的设计竞赛项目引入课程,以项目驱动课堂教学,让教学目标性更明确。在课题启动之初,由企业方介绍项目的背景与要求,使学生明晰设计诉求;设计过程中,企业方可以向学生反馈用户意见,并从行业标准和实际生产的角度给予指导。以“室内家具”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学人员联系企业,甄选适合课程主题的设计项目。项目的选择应以常见户型为主,减轻设计的难度。由教师将项目带入课堂,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走访或与用户洽谈,以对房型结构与功能需求认识更直观。随后,专业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规划,并做过程性指导。同时该企业的设计师也参与指导,提出行业规范与要求。初步方案成型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汇报交流,听取改进建议。最终在学校与企业“双导师”的共同辅导下完成设计方案。通过不断磨合,使得设计作品能够得到双方的认可,最终真正生产应用。长期有效的合作可以引导企业把设计生产任务逐步交予学校,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团队,使多方受益: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社会竞争力;教师得到了和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更易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横纵向科研课题,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企业能够缩减设计成本,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独创产品,增强品牌竞争力;学校也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大部分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校内实验室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可以协同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基地,学生既能实直观地了解生产流程与工艺,又能直面客户,得到企业设计师和一线生产师傅的直接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企业的设计需求,企业也开辟了优选人才的有效渠道。通过实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操作木工机械、掌握工艺程序,而且对制作工艺的深入理解也能促进设计的优化。例如,不少学生喜欢效仿明式家具,设计结构复杂的榫卯连接形式,经过设计实训,即领会到榫卯结构复杂的细节造型和精密的尺寸要求在生产时增加了工艺难度,装配时易造成损毁,不能适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的工业生产模式,遂将连接形式简化为插接结构,拉近了设计和市场的距离。在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中推行协同教学模式,能够增强教师、学生、企业专家三方互动,实现“双导师”制教学与“双师型”培育同步,使课堂教学与专业培养方向、社会市场需求衔接更紧密,从而达到“培养符合从业规格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2]夏伟,肖坤,罗丹.高职院校“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5(6):108-111.

作者:岳翔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