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场所精神下的城市家具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场所精神下的城市家具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场所精神下的城市家具设计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特色名片。而城市家具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着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文化性与情感性相统一的重要角色。文章以上海黄浦区半淞园社区街道改造为例,并结合相关理论,解释如何将上海地域文化中独特的“弄堂记忆”加入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中,同时营造具有上海特色城市文化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城市家具;场所精神;街道改造

1引言

2020年4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提到改善城市公共设施与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针对国内街道和城市家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指出相对应的发展方向,其中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健全便民设施是其任务之一。一个好的城市街道风貌缺少不了城市家具的衬托,它能够很好地提升生活品质,为居民们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城市家具有增强人与环境互动性、表达地域文化性、以及塑造场所性的作用,人与家具产生的“互动”,体现的是场所营造中的功能性,利用当地的文化符号、特征及元素,能够表现城市的地域文化性,利用当地生活场景和传说故事,可以更好地塑造场所特征。而在国内大部分的城市家具中,大多数都是以功能性为主,城市家具设计都形成了省资金、省时间、省人力的思维模式。反观国外的城市家具的设计,以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的景观小品——《小美人鱼铜像》为例,铜像于约1909年-1913年期间创作,在丹麦哥本哈根朗厄利尼海滨步行大道东侧的浅海中存在了近数百年,它取材于丹麦著作《安徒生童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丹麦特色的场所精神。路灯、雕塑小品、和露天座椅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城市家具,能够融入城市场景的少之又少,体现城市文化的更是屈指可数了。虽然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城市家具对空间场所营造的重要性,但国内对于城市家具的设计始终还是停留在重功能美观的层面,城市家具设计始终存在的风格同类化、场所感弱和地域文化缺失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上海黄浦区半淞园社区街道的改造为例,并结合对城市家具及场所精神概念的理解,探究城市家具与场景营造的关系,从场所精神的视角探究城市家具的设计。

2理论成果

2.1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是指在城市户外空间包括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中以促进和满足人们进行户外交往和运动为目的的用具,是营造具有自由、平等、充满人文关怀等美好价值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1]

2.2场所精神的概念

“场所精神”理论是由挪威知名的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其理论的内涵主张建筑的包容性质,将人文、社会等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环境当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而不是只以科学性与分析型为主要参考因素。[2]所以只有当人、物与环境实现互融才能形成场所,而“场所精神”的形成需要符合所处地区的气质——包括地域、生态、气候、历史、人文等,并且这样的场所往往会给人的精神带来震撼与启发,才能够产生“场所精神”。

3半淞园社区街道现存问题

3.1半淞园社区街道概况

半淞园社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部,南部紧邻世博会规划区,西部与卢湾区打浦桥地区相邻,北部靠近老城厢,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周边被城市干道包围,中山南路、陆家浜路和西藏南路均为重要的城市交通干道;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地铁线路从社区穿过并设站,这些道路和交通设施使社区具有较为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周边有幼儿园、大中小学、医院和蓬莱公园等服务设施,人流量大。

3.2现存问题

半淞园社区是黄浦区重要的聚居区之一,社区现状功能以居住及其配套设施为主,公共服务设施较为落后。社区内其它区域大多为比较单纯的居住社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所以应当在其基础上尊重现状进行改造。半淞园社区在现状功能和布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地混杂,部分地块亟待改造;(2)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设施等居住配套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3)绿化和环境建设滞后,城市形象不突出;(4)作为成熟的建成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对社区在世博会后的远期发展将形成制约因素。

4半淞园社区街道改造设计方案

4.1从基地现状寻找并分析问题

西陵家宅路西入口缺少提供给共享单车及行人等待停留的空间,传统市场缺乏现代美感,且市场入口狭窄,受到行道树大面积遮挡影响街道视线。住宅的临街店铺简陋,功能性较为单一。街道东入口临街建筑风貌不佳,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拆除东入口左侧建筑。基地周边存在较多的学校且大部分为居民区,需要给居民和学生提供休闲健身的服务设施。街道形态整体呈直线,缺少给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空间,给居民们的活动造成不便。街道两旁的树木杂乱,自行车随处停放,影响街道风貌。

4.2根据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方案将原来的车行道重新规划成共享单车道,唤醒人民对低碳出行的重视,活动空间采用橙色的塑胶场地,用鲜艳的色彩吸引社区民众以及周围的学生,不同功能提供给社区充分的共享活动空间。方案采用分段设计的方式,把场地分别分为ABCD四段,形成五个节点。A段设置一处多功能城市家具,将休闲、自行车停放与植物景观结合一体,满足入口功能需要。B段设置一处城市家具提供给居民休闲和玩耍的多功能设施;在传统的市场门口搭建一段临时“跳蚤市场”,开拓了街道的视线,激活街道活力。C段设计一处将书屋、小剧场和瞭望台为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社区的业余生活。D段位于街道的西路口,拆除了破旧的建筑,打造一处口袋公园,为居民和学生们充分放松和呼吸的场所。人与人的活动在街巷空间中相互交织的过程,催生街道生活的多样性,使街道获得了活力。对于老街道部分历史符号的保留与城市家具形成良好的互融关系,可以展示上海特色的地域建筑风貌,唤起人们对上海弄堂的宝贵记忆。

4.3城市家具展现场景精神

19世纪末的上海开始出现一种将中国传统居住形式与西洋联排式住宅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人们称之为“石库门”,改造中选择对上海市“石库门”历史风貌与文化符号进行提取与应用。由于上海石库门的风貌文化已经形成自身品牌,利用其元素设计城市家具更有利于增加历史厚重感,提升街道独特性与吸引力,以吸引人口集聚。上海石库门多为拱形、三角形等几何造型,方案设计采用这些重要元素符号,形成独特的街道城市家具风景线。“弄堂”是指两排联排式结构房屋间的通道,将传统上海弄堂气氛融入现代时尚魔都的上海,是新与旧的对比,也是对老上海生活风情的传承。活力街道如同热闹的弄堂,来往的居民在其中穿梭,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街道为市民提供轻松、舒适、便利、和谐的生活与休闲场所,充满生活气息,让市民联系紧密;街道提供连续、功能丰富的城市家具,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界面和“街道文化”。一个城市的街道应当呈现城市本质的文脉气息与韵味,街区内的一切设施、景观等细节都是为了塑造出独具本土特色的“场所精神”。半淞园社区街道改造设计采用一个共享自行车道串联多个共享节点,以材质和形态连贯的方式,将不同的功能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充满上海特色的趣味和时尚感,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需要,也形成了具有上海历史特色的“场所精神”。

5结语

“弄堂”是上海人内心不可磨灭的情结,然而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和生活风情都在岁月长河中流逝,而城市家具不仅有功能上的作用,同时对“场景精神”的塑造也至关重要。“古为今用”并不是完全的模仿,更多的是在传承并结合历史的基础上去创新,街道也不是简单道路,更不是冰冷的沥青材料,它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尊重继承并发展它,才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4):3

[2]周坤,颜珂,王进.场所精神重解:兼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67-72.

[3]俞成伟.老上海弄堂生活风情[J].社会,2000(9):19-12.

[4]郭奕辰.浅谈城市家具设计与城市形象[J].建材与装饰,2018(4):64.

[5]章鉴烽,徐丹彤,李本建.场所精神视域下桂林东西巷历史街区的活化与保护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5):150-151.

[6]刘韩昕,李响.面向场所营造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0(5):46-52.

[7]黄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7):54-55.

[8]彭朋.街道家具的美学问题研究[J].设计,2018(15):14-15.

[9]]诺伯舒兹C,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0]陈晨.黄滢.张永辉.基于“共享街道”理念下的街道规划与空间营造——以南京锁金村街道为例[J].大众文艺(18):218-219.

作者:谢广心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