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学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学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济学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摘要:针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经济学本科生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经济基础理论的再认识,指出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和目前经济学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结合我国高校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建立现代化课程体系来优化经济理论基础的人才培养,进而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设计培养满足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要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理论基础;现代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理性思维,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而阐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经济学应用人才,并使他们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应用学科上,为应用学科服务。这就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上要求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可见,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经济专业的核心。

(一)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核心

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理论的扎实理解和把握,将其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备,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向相关领域扩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强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也体现了经济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自1998年,教育部开始提高高等学校基础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陆续实施高等级的教学改革项目和相关的配套建设,目的在于应对新世纪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经济领域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和挑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提供理论的支撑和人才的需要。

(二)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专业人才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专业人才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并且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部门集中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教学科研部门。其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改革,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投资产品设计和融资决策,企业要制定定价策略和多方博弈,教学科研部门要进行经济学的教育并应用经济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上这些现实的社会需求急切需要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熟悉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学习和渗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目前中国经济理论基础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经济理论基础培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专业课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课程分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再加上总学分的限制,会导致单门课程的学时不足,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高校就只能开设初级经济学,少有学校开设中、高级经济学课程。而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经济理论的培养已达到高级层次,即使在其他转型经济国家中,经济理论的培养也达到了中级层次。由于经济学理论自身的特点,只有充分的深入研究才能解释实际问题,停留在初级层次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并造成了不能灵活应用的局面。第二是辅助课程不足。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学好经济学这需要很高的数学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至关重要。从发达国家的课程培养中可以看出数学课程多并且很有深度,顶级大学对数学要求更高,甚至开设面向理工类的数学课程。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专业也开设数学课程,但难度不够并且没有针对性,这就影响了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的理解。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对数学的要求也会越高,所以数学基础的不足也会阻碍对高级经济理论的掌握。

三、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学专业的要求和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优化新课程体系和改进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

现代化课程体系是经济专业教学的根本,要通过理顺学科发展的逻辑、认清开设课程对经济专业的价值、重视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方向来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现代化课程体系要在注重理论知识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控性。为达到以上要求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1.注重基础。本科生入学的前两年,正是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的两年,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的导论性质的引导很重要,设立入门式的经济学导论,使学生能够在大一的时候就接触到与专业的相关课程,培养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为后来继续学习中高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扩宽口径。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广泛设置种类较多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对经济学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入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拓宽学习口径,开拓视野。专业课除了计量经济学等必修科目以外,还应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需要涵盖思想史以及方法论方面,同时还要注重与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强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的讲授方式在对逻辑性很强,突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交流上有突出的优势,但是针对自主学习性以及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上则没有优势。因此,需要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慕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手段的引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网络平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经济学教育注重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三)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养

为适应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进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重视经济学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在经济学的培养方案中,除了原有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这些实操的培养方式以外,还应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让实践教学有别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理论课堂上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具体案例,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学校的资源,利用研究所和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持。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类别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加感性认识。与企业合作可以尽早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很好地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对产业发展进行很好阐释,就可以达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会激励产业部门中的优秀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甚至对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促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合作,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理论人才的需求。

(四)经济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更强调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重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为服务社会。经济学与法学的融合,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可突现更深度的融合,微观经济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深的数理知识,在数理经济学领域,通常运用大数据处理统计数据等;在社会学领域,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研究与人们生活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弹性地开设灵活性的课程,以及当代经济学的前沿性课程。由于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不断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单频道转为双频道或者多频道,因此,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根据社会的变化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改革,淘汰旧课程、旧内容,引进新课程、新内容。在经济理论基础的培养上,紧跟经济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对经济类专业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课程内容,不断吸收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培养经济预测的能力,使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打开学生视野。

四、结论

经济学专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重要的是培养经济理论的思维方式,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以后的工作中,因为无论在投资还是在其他实际操作的工作领域中,很少有大学生直接就业就可以做得很好,一般都是学中干,而如何能够学的快变成了学生的关键能力,这也正是在高校学习中应该培养的能力。工作中是否有后劲儿,主要依赖理论的扎实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培养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但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逻辑脉络。因此,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要体现理论基础的修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深厚,具备丰富的经济学专门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等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的素质,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作者:张云辉 白敏宙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