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创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角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从而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出的相应贡献,人才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且相互制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体制不断改革,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三创”型人才的需求比较突出。本文通过“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及关系展开了论述,根据地方经济中“三创”人才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三创”型人才的建设,从而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三创”型人才;地方经济;角色分析;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三创”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创”型人才的专业技能比传统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加全面,并且具有更加专业的技术水平。“三创”主要指的是创新、创业和创造,其人才应具备正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坚韧的意志力,超强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和独立思考等良好品质。
1.1“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不断努力,由此可见,人才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物质资源的缺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产生一些影响,但是人才资源的缺乏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说明人才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三创”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重要人才,“三创”型人才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更加全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三创”型人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劳动生产效率成正比,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越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降低。“三创”型人才具有创新、创业和创造的优势,相对比普通人才来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具有促进作用,“三创”型人才可以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积极主动的改变生产资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2)“三创”型人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内部良性发展。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地方经济整体的内部结构发展不合理,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地方经济内部结构的发展。而“三创”型人才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内部结构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内部结构的发展中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促使地方经济内部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促进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1.2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三创”型人才
一般情况下,人才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经常远离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三创”型人才亦是如此[2]。所以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三创”型人才,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可以为“三创”型人才提供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让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人才是在生活、学生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奋进的,如果人才对自己没有要求,甘愿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地方工作,满足当前的工作状态,就不能称自己为人才。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三创”型人才提供更多创业、创造和创新的机会,使其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为“三创”型人才的付出给予相应的报酬,使其能够与“三创”型人才的付出成正比,从而提高“三创”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
2.1行政壁垒阻碍着人才的正常流动
人才的价值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价值的创造和智力的流通中,静止的知识对社会带不了价值财富,只有使人才在不断的流通和不断的循环,才会形成人才直接信息相互交换,这种交换的过程可以产生灵感,就会有创新,也就能够产生社会效益[3]。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采用的政策性战略都是要保护本地方的人才,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是要依据最大化利益发展为基础,这样的政策制定,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对人才的争夺。地方政府对人才的争夺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说明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对人才的配置,这个已经超越了政府管辖的范围。在有的地区,人才在没有获得本地的居住权时,就无法享受到医疗方面的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享受这些服务和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有的地区根据人才的不同制定不同政策,这些都增加了人才流动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中为了吸引人才,采用的政策是先引才,再引人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和有效配置人才目标是相反的,这种引进来政策是人才进来了,再使用考核的方法确定人才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地方经济发展,人才正常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流动过程中要符合好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地方经济发展还需要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流动,消除一些正常制度障碍,使社会资源在地方经济中合理配置。
2.2高级人才缺失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级人才指有着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这种标准主要有着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着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还有一个是最高科学奖获得者。高级的人才的多少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可以代表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的争取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获得可以保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进高级人才方面,需要完善好政策,建设好合理的环境,使用培训和引进的方法获得高级人才。但是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还没有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达成共识。每个地区有着发展的特点,高级人才可以助推这种特点的发展,因此在高级人才的缺乏上,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地方就需要认识到高级人才的重要性,使用吸引和培养的方法来获得高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3“三创”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
3.1提高地方经济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人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物质资料比较丰富,但是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同样会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4]。“三创”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人才,地方经济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三创”型人才的认识,并明白“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影响当前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主要原因是“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地方经济的管理人员还应该认识到“三创”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人才资源,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2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使专业人才配置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再运用市场的机制来对专业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整专业人才市场的工作思路。人才市场是个要素市场,要根据市场变化的趋势来确定,人才的分配,使得专业人才尽可能地与工作领域相适配。以实际情况来说,区域应该充分的发挥政府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到优化人才结构,使得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地方经济三者形成一体。对专业人才的引进、教育等加大投入,并且建立专业的领导小组,定期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3.3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主要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应该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强,而且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也较强,有着学生非常好学并且对新鲜的事物容易接受;同时大学生还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很强,有着活跃的创新思维。这些对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工作以后,敢于对旧的模式产生质疑,就会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这些就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企业在技术上获得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注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不断发展地区人才资源开放政策
在不发达的地区人才的开发上,主要是受到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使人口素质不是很高,所以这些地区,就需要在认识上提高,树立新的人才观念[5]。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完成: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用好媒体的宣传作用,使一些优惠的政策和新的人才观念进入到广大地区,使地方经济中的人群能够观看到外面世界发展情况,加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加强学习观念建设,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引进新技术,吸引新技术,消化新技术,使用新的方法为人才建设创造条件。2)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开发人才资源的认识。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树立全局观念。3)做好宣传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人才工作的态势,充分认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三创”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对“三创”型人才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三创”型人才的发展,文中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首先提高地方经济相关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认识到“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三创”型人才进行结构调整,对“三创”型人才进行不断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燕,周莉萍.“三创型”人才教育的目标调整与模式转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4):570-576.
[2]张杰,徐快.基于“三创”工作坊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218-219.
[3]崔清宇.基于“三创”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60-61.
[4]汪志明.基于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三创”人才[J].地理空间信息,2015,13(6):169-171+16.
[5]陈华英.模拟公司综合实训中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204-205.
作者:王林海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