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经济学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视角,从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因,进而从社会、政府、学生自身、高校四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近年来大学是就业形势可谓是逐年严峻化,根据教育部的相关信息显示,2018年全国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总量达到了820万人,与2017年的795万人增加了近30万,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创下了历史新高。结合国家人社部的相关信息,如果将中职、高职毕业生以及2017年没有获得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叠加在今年的毕业生总量中,2018年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500万之多,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暗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失衡。结合劳动力需求理论可知,人力资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企业形成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因为企业生产与业务规模扩大,根本上来讲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之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滞涨”现象逐渐严峻,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生供过于求,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第二,大学生的求职期望过高。根据职业搜寻理论,全部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期望值,当期望值达到了求职者的诉求就会停止职业搜寻行为。对于当代当学生来讲,他们成长环境都是非常优越的,所以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期望值往往很高,对于低薪工作、基层工作、体力工作往往“看不上”,宁愿继续等待也不愿从基层做起,这就形成了一种“自愿性”失业,俗话中所讲的“高不成低不就”情况由此产生。第三,劳动力市场环境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变缓,我国市场经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减小;另外,国家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公务员队伍不断精简,行政机关单位的人员队伍接近饱和。如2017年全国共有98.4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而录用比仅为1∶36,一部分岗位出现了前人竞争的现象[1]。
2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政府方面——打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第一,政府方面要积极创建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优质、完善、动态的信息服务,拓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第二,政府部门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发挥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手段的功能,实现就业信息的全面公开化;第三,政府方面要积极引导与推进全国职业介绍网络的构建,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岗位;第四,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设宽松的体制环境,由传统的“政府包办”转为“政府引导”,进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
2.2社会方面——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缓解严峻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个人素质上具备自主创业的优势[3]。例如,大学生可以积极研发科学技术产业,将知识与创业结合在一起,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强化社会整体创新能力。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仅为2.86%,而在美国达到了20%左右。可见,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如何鼓励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方面应该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帮助大学生有效科学把握自主创业方向,提高大学生创业率。
2.3学生方面——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积极参与就业教育。为了在走出象牙塔之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关于就业指导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加入就业指导社团,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就业知识;可以积极参与一些就业活动,如模拟应聘竞赛等,进而提高竞争工作岗位的能力,积累一些实践经验。第二,转变就业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讲,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的确很多、环境也比较好,但是这些城市的竞争压力比较大,人才淘汰率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毕业生要认识到并不是一线城市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城市才是最好的就业区域,这就要求毕业生搞清楚自身的职业定位,作出符合实际就业选择,不要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城市或者行业当中。第三,积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归一化,在校学习期间,要刻苦钻研,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职业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快速地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
2.4学校方面——做好就业指导
在大一阶段,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侧重点应该放在让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使得学生可以热爱自己的专业。加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力度,使得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与就业观念。高校应该向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开展职业性向测试,使得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职业性向特点,展开体验式的职业教育活动。鼓励与引导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与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指导学生去改变自身的不足,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大三阶段,应该开展一些主题式的就业教育,向学生传达最新的就业政策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动向与需求,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向上的热情对待日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明确认知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为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四阶段,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应该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制作精美的个人简历,传授学生应聘技巧等,使得学生可以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要开展高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爱岗、敬业,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责任意识。
3结语
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导致这一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丽艳.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J].现代商业,2018(13).
[2]张寅凯.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基于劳动经济学理论[J].统计与管理,2017(6).
[3]许新芳.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2016(13).
作者:韩轶之 单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