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劳动经济学课程在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提上日程。文章从学生知识结构与认识过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修订培养计划中课程安排顺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弱化学生的应试动机。二是分专题进行课程的讲授,编制合适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及教辅资料并定期修订。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结合当前社会中的劳动经济热点问题,提升学生劳动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和课堂讨论积极性。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一、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劳动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占2.5~3个学分,一般设置在第四学期开课,以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的先修课程。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涉及劳动经济学学科体系及方法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知识型员工及企业家等不同类型人员的薪酬与激励、就业问题、失业问题、劳动关系等,所有这些内容需要在一个学期利用40个左右的学时讲授完成。为了完成这样的授课任务,通常会把这些课程内容分为10个左右的章节,每次利用3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来完成特定内容的讲授和学习。除此之外,余下的10个学时一般用于课程对应案例与习题的练习与讲解以及期末课程全部内容的回顾与复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期期末通过组织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掌握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情况进行测试和了解,以此判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是否已经了解和掌握劳动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现实社会中一些焦点问题,最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二、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知识结构与认识特点、教材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等分下述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从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这一方面看,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西方经济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应试动机较强。劳动经济学最主要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基础为学好劳动经济学做好了铺垫。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掌握并不牢固,对于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有所欠缺,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劳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往往是以考试考取较高的分数来获得良好的学分绩点为目标。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学生经常在没有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情况下通过死记硬背书上的重点内容来追求期末考试试卷上的正确答案。但结果是,期末试卷上诸如论述题和案例分析这样的开放性考试试题学生的失分情况比较常见,得分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有待提升。2.从教材教学内容这一方面看,适合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劳动经济学教材缺乏,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时效性不足。考虑到国外教材的适用性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对外语水平的较高要求,当前劳动经济学的教材一般选用国内经典教材,采取中文授课的方式。虽然有不少优秀的国外劳动经济学教材可供选择,但是大部分教材都是结合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客观事实来阐述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点,所提供的案例也是围绕本国的实际情况编制的,适用性相对较弱。国内也不乏经典的劳动经济学教材,每一章末配以相关的案例供阅读和分析。但从整体上看,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尤其是配套案例与现实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不少教材编著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每隔几年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但教材版本更新的速度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看来,真正适合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少之又少。3.从教师教学方式这一方面看,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在工科院校中,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由具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由于这些师资力量分散在不同的系部,因此关于劳动经济学课程专门的教学研讨相对较少。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劳动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整个课程的学习涉及不少理论模型的推导,同时很多劳动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曲线的绘制来进行解释,但由于课时较短,教师往往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而通过板书在黑板上一步一步阐述整个过程的机会并不多。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特定劳动经济现象形成过程及原因的理解并不能形成深刻印象,其中部分学生还有可能会处于似懂非懂的模糊状态。显然,这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劳动经济学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上述关于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部分分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升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1.修订培养计划中课程安排顺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弱化学生的应试动机。由于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基础对于劳动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因此在编制专业培养计划时可以把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安排在紧邻西方经济学开课学期的下一个学期,譬如可以按照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这样的顺序把三门课程安排在临近的三个学期,以便于相关知识的衔接。这样学生在学习劳动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相对比较熟悉,理解和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也会相对比较容易。鉴于学生以获取高学分绩点的应试动机,需要对当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可以调整劳动经济学课程综合得分的计算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如由期末总评成绩的20%的占比提升到30%,以此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劳动经济学平时课堂的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探讨与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当前期末闭卷考试中客观题比重偏高、每个小题按点给分的做法,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重,甚至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者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减少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2.分专题进行课程的讲授,编制合适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及教辅资料并定期修订更新。由于劳动经济学的内容繁多,理论模型推导较为复杂枯燥,现有的国内外教材及教辅资料各有优劣,并不完全适合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劳动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因此,可以尝试把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进行讲授,选择几本经典的国内外教材作为参考书,而无需把某一本书当做唯一教材使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参考书的优势,摒弃其不足之处。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教材的阅读拓宽其视野,学会辩证性地来看待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积累,可以组织教学团队结合专题授课的资料编制适合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以及对应的教辅资料,并每隔1~2年予以修订和更新。除了劳动经济学教材,课程的教辅资料还包括劳动经济学的经典国内外文献、案例以及用于论文写作的一些相关数据库。这些教辅资料在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结合当前社会中的劳动经济热点问题,提升学生劳动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和课堂讨论积极性。除了传统的讲授法,目前有非常多的教学方式可供选用。如课堂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辩论、主题演讲、微课、观看影像视频、社会调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学团队应定期对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以尽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在劳动经济学理论及模型的讲授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课件进行解释。对于难以理解的关键问题及步骤有必要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阐述整个推导过程及原理。对于课堂讨论的主题,在结合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譬如延迟退休问题、二孩生育问题等等,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深入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经济学原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育其研究性思维,而且还可以为其参加今后的各项大学生竞赛、毕业论文撰写以及研究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劳动经济学是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从课程教学现状的阐述着手,分析了当前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得到以下结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西方经济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应试动机较强。劳动经济学教材缺乏,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时效性不足。课程教学方式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针对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当然,工科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不止这些,现存的问题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总结和探索,这为后面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杰,周宁,吕文慧.财经类高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2):115-117.
[2]于海淼.辩论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4):78-80.
[3]李晓曼,张领.劳动经济学卓越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76-77.
[4]张歌.基于跟踪问卷调查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以劳动经济学课程为例[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4):75-80.
作者:尹秀芳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