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凸显。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并基于明确的课程思政实践理念,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双语教学;微观经济学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开展思政教育,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即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扩大以双语或全英讲授专业课的规模。但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的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可以很好地体现理论经典,但部分内容具体应用到实践中时,显得“水土不服”。此外,现存的中文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中虽不乏课程思政素材,但由于语言与文化因素,尚未系统性地融入双语教学中。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双语商科教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但囿于课程自身的特点,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加以引导,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授课对象的需要。双语教学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运用外语开展学术交流、商务洽谈和专业问题研讨。除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等业务需要,商科学生还需借助外语参加培训、听讲座、搜集数据、撰写报告等。但当今国际资讯真假参半,容易迷失在国际舆论媒体中,因而需要思政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以外,每年有许多毕业生赴海外留学或从事涉外工作,他们都是我国对外形象的体现。这些学子如果能够拥有拳拳的爱国之心、较高的道德修养、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对外交流中,就更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民族自信心与提升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课程性质的需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系统地阐述西方经济学理论、思想及分析方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维方式具有深远影响。但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否则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均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中的理论和案例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较少,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将中国故事和经济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西方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

将思政教育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具体见表1)。在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将中国的经济现状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相连接,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将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及运用双语表达的能力,适合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在素质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情怀,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敢于批评质疑,主动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民。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培养学生评价西方经济学思想优缺点的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增强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三、思政教育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实践理念。好的思政教育应是在教学中能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需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实践探索,力求做到“育人细无声”。第一,重视国际比较,强化课程思政。当前国内课程思政案例侧重于展现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智慧与伟大成就,缺乏对国外案例的比较研究。选取双语思政案例时,要注重纳入大量国内外比较内容,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在外部性一章中可以通过对防疫措施外部性的讨论,对比中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突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二,案例类型丰富,思政角度多元。选取的思政案例中,既要有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政策,也要有讨论个体行为的经济事件。既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局意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例如,在组织学生模拟政府官员、房企和个人面对廉租房等政策激励的行为时,引导学生思考廉租房政策制度的目标,讨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培养经世济民情怀;同时,在模拟中引出寻租问题,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规范自身行为。第三,拓展教学手段,提升思政效果。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仍离不开理论宣传和全员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生硬,效果欠佳,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因而,要拓展教学手段,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提升思政效果。

(二)课程思政设计。以曼昆教材《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的前十一章为例,根据每章的授课主题挖掘思政元素,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内容,配合使用课堂讨论、实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社会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主题展开讨论和探究(具体见表2)。通过模拟经济情景,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经济理论与政策在现实中应用,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布置小组任务,收集、讨论和对比中外经济政策差异,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通过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努力达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与专业内容相符的思政元素,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改变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2]《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20]3号,2020-05-28.

[3]《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研[2018]5号,2020-08-08.

作者:吴文懿 陈少铭 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