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经济学课程教学篇1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然后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接着论述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最后总结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经济学基础”课程;高职院校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抽象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学效果较差。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难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时有限而课程内容复杂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且不同的专业学时安排有所不同,如安排48学时或60学时。现有的学时安排致使教师无法完成对知识的系统讲述,而学生的学习也仅浮于表面,难以形成体系,最后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无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做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铺垫。换言之,学时有限而课程内容复杂已经成为“经济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面临的难题[1]。

(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影响了知识点的吸收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有三大类: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口升学职高生和中专中职学生。由于结构复杂、层次不一,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较低、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且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比如,“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各类弹性的计算、消费者均衡分析、后期企业生产决策相关量的计算及市场定价、均衡问题等都离不开数学分析,但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无法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传统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以传统的教师授课、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一般仅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尽管教师会以课堂讨论或课后论文等形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但实际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是无法唤起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学生会不自觉地选择被动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加之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尽量安排满,进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近些年各高职院校纷纷实施项目化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仍然没有深入研究任务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加上学生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考核方法单一

“经济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中,师生信息沟通不畅,基本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检验,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也没有办法做出积极有效的判定和评价。换言之,“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只是通过单一的期末测试完成,未能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此往往存在评价不够客观的现象。概言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实际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而将信息化融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在线上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可根据实际使用手机、电脑等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线下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交流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012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兴起,其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管理及在线学习等进行链接,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全球,近年来已逐渐被国内各高职院校广泛采用,可有效辅助教学。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一)课前准备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第一节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如通过小测试等方式,提前了解和摸排学生的数学基础,并将经济学可能涉及的数学知识安排在线上的预备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授课开始前,先做好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每一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哪些内容是适合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的、哪些内容是适合学生在线下学习的。例如,经济学史类的课程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学习,因为这部分知识在课堂上讲授较为枯燥,而在线课程比较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点,进而在线下课堂理解一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

(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部分[3]。教师可利用在线课程让学生充分预习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利用在线课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掌握和升华,且指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即在线下教学部分,除答疑之外,教师还要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具象化,并根据学生在授课中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比如,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资金流等资源在不同经济实体中的流动情况等。线上学习部分,教师除了可借助已有的在线课程资源,也可将智慧树,职教云,慕课网,网易公开课,哔哩哔哩上的公开课、纪录片等在线教学素材作为学生课后知识拓展的学习资源,但需要针对学生补充部分文字版的材料,同时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经济学知识。另外,在内容形式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录制微课视频,或者组织学生制作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短视频,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目前,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试点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采用职教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即在教学平台建设上,教师要先把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安排等基本信息上传到网络上,然后设计该课程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结构进行理解和掌握,最后构建各个学习单元。现笔者以“经济学基础”课程项目2“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为例,说明课堂教学具体设计与实施。即教师要为本项目内容设计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本项目基本内容和重难点内容。思维导图把每部分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能帮助学生形成记忆链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比如,需求的分支中,教师可提前把基本内容通过树状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填枝散叶”,像把需求和市场需求、影响因素、需求曲线、需求规律等内容添加其中,可使这项内容的“枝叶”更加繁茂。相信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及辛苦付出后,一定能对本部分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思维导图虽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是教师要想完美地讲完整堂课,其教学内容与任务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本项目基本教学内容与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三)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表现,评估课堂教学效果,且为学生补充一定的辅助材料,如课堂视频、拓展性阅读材料等,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并消除知识盲点,同时可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学情管理工具,如在线测试等,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上述项目课堂讲解结束后,教师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知识拓展任务,像“钻石与水的悖论”“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与反思,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业完成情况做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估

在课程考核中,教师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转变传统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在线学习的指标也纳入学生成绩评定[4],如在线学习时长,是否完成相关视频、资料的学习等。同时,教师需要在课程单元教学活动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在线课程的表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5],并可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其中,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中。目前,学院试点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目标考核”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课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线上讨论参与度、线上测试考核成绩、视频观看记录、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目标考核则是在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具体课程成绩构成如下: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线上考核成绩+线下考核成绩,即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学生出勤成绩5%+线上作业、学习情况25%)+(线上测试20%+小组考核10%)+期末测试40%。其中,考核主要涉及学生线上线下课堂参与程度、在线学习时长、参与课堂讨论、课程问卷等。另外,线上考核成绩可以通过平台系统预设定最后自动生成,线下测试结束后学生成绩也可以导入平台,进而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的综合管理、评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紧密配合。在课前,教师主要上传资源、负责在线答疑,学生则在线自学,参加在线问题讨论并进行在线问题反馈,进而完成第一阶段的知识传递。在第二阶段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翻转课堂,负责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则自己完成知识总结及课堂内的学习合作探究,并汇报学习成果。最后一阶段是课后巩固和线上拓展,对于学生来说,此时主要就是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教师则要进行本次内容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以及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课程结束后,教师要通过综合评价法对课程进行评估。四、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本文针对学院2019级金融、工商、市场营销三个专业6个教学班的247名学生进行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并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6份,相关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高,教师可在后续教学中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学时有限而课程内容复杂、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传统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等问题,这使得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效果较差。而近年来兴起且迅速流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即教师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轻松地完成课前准备,同时在课堂中采用“双线融合”的教学形式,课后则安排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查漏补缺,并将在线学习各项指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中。概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值得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

作者:刘江娜 胡淑红 张聪伟 封素敏 程琳 单位: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经济学课程教学篇2

近年来,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政治觉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思政课程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相辅相成。这可以保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效率,真正意义上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职课程教学中。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是基础课程,因此理论性较强,也能与社会中的经济活动有效联系起来,给学生们更加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科目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授经济学基础的过程中,往往使用的都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因此主要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对价格问题也有一定的探索,将消费者与生产者进行分析,对厂商均衡与收入分配也有些许涉猎,并且对GDP、失业率、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够用经济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来形成完善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现如今开展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根据上述元素展开整理归纳形成教材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是我国由于自身的发展制度和经济体系与西方经济较为不同,课程思政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也是一个极为新颖的教学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是现如今高职院校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原因,是制约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问题。首先,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不足的,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与思政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在经济学基础课中开展思政教学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其次,由于高职教师长期处在一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理论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有思维,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得极为熟练,但对课程思政教育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提升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重视程度是极为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受限课程体系安排

目前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更加侧重于实操、实践,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难以保证。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理论是可以加入思政内容来开展延伸探讨的,例如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介绍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消费不合理、不理性,怎么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但是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消费的理性部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延伸出来让同学去完整地思考讨论这个问题,这就使得思政元素无法有效落实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了马工程系列《西方经济学》教材。但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不重视,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思政元素,仍然是以传统的模式、传统的思路在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存在授课就应该以专业理论为主的思想,认为思政内容说一说、听一听就好,甚至还出现了不屑于或者没底气去讲思政的想象。这就造成学生对思政内容很多时候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开展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重视,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也开展了高职院校扩招政策。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具有极大差异。学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不同,也会使得性格、心理状态、生活模式存在较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倘若没有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清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自身的教学效率,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一)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理念,强化思政教育内容

若想提升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效率,首先就必须要转变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当中。高职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与政治素养。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针对提升高职教师思政教学理念意识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讲座,让高职教师深层次地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不断培养高职教师的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经济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并且还要鼓励高职教师编写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断提升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质量与教学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其自身在专业课中找到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此外,在目前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委派一名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教师担任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领头人,负责更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具体教学方式与方法,并且与各专业课教师共同讨论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

(二)针对学习能力的差异不断完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倘若不能因材施教,那么想达到教学目标是极为困难的。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素质。根据生源来源的不同展开分层式教学,并且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反馈的学习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2]。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契合素质教育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避免对学生开展灌输式的知识说教。高职学生由于心理与思想相对成熟,但是还未接触过社会,因此自身的思维是较为跳脱的,好奇心较强。基于此,灌输式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会导致高职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充分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教学理念充分渗入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此外,高职教师还应该充分完善经济学基础网络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学习到课程知识[3]。

(三)精选课程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1.思想品德方面

高职教师在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通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消费观精神,由此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忧患意识与节约精神,明白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及超前消费的危害。让高职学生明白花呗、白条、信用卡等超前消费方式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鼓励学生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勤俭持家的良好品质与消费观念。此外,在对学生讲解消费函数是由国民收入决定时,要从提升人民收入来回答消费问题,提升消费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并解决愿意消费的问题。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敢于消费的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彻底提升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

2.素质教育方面

高职教师在讲解经济学基础中的失业理论时,应该结合实际,以2021届高职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的现实状态来进行阐述,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与就业歧视等问题来提升高职学生的紧迫感,及时摸清当前社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在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来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城市来进行发展,高职毕业生不必盲目选择一线大城市就业,而是可以根据发展潜力,选择一些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且人文环境与毕业生优待政策良好的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高职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政策,前往需要人才的基层锻炼自己的毅力与韧性,通过一线的磨练充分提升自身的价值[4]。

3.爱国教育方面

高职教师在讲解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类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发展历程来更加直观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从以亿元为单位的个位数上升至以万亿为单位的十位数,按照世界经济发展标准,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反超第三大经济体数倍。中国目前占据了全世界经济的七分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占全世界经济百分之二不到。此外,按照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后,我国的GDP在数十年间增长了三十多倍。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更加快速高效,而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追求速度逐渐变成了追求质量,产业化布局已经基本实现,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已经占到整体经济水平的一半,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是极大的,这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上述延伸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提升自身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5]。

4.价值观体现方面

高职教师在进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来进行重点分析,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舍得意识,让学生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在讲解理性人假定及自由市场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来思辨经济学分析中这些前提假设是否合理,让高职学生思考一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前提假设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相一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领导监督下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国家调控来保障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从国家角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是相同的[6]。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它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能根据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此外,经济学基础中加入思政元素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情怀也大有益处。基于此,高职教师应该积极地在经济学基础这一学科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不断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同时还要完善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真正意义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型人才。

作者:李罗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

经济学课程教学篇3

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深入挖掘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经邦济世、强国富民”的经济学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的思想情怀。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所列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微观理论部分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理论部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引导他们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业导向也普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具有实用性,易于接受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好本门课程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而学生认为经济学的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而且经济数学中的公式和图形学习难度较高(比如弹性分析中的大量公式推导)。有的学校课程设置较密集,经济数学和经济学基础两门课甚至安排在同时期,这有可能导致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两部分相对容易一些,后几部分内容,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有一些困难。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定位

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规律,对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涉及到学生在观察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时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人的政治认同和道德选择[3]。新时代高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高职院校育人要讲政治与信仰,还要讲智慧和思维方式,要培养具有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人才[4]。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同时,学习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并学以致用。具有客观和科学性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是根基,在此根基之上要传达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经验与智慧,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教授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将国家意识、政治和文化认同、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融入课程教学中,使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课教育共同成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同向同行、协调而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强化课程的育人效果,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知识、有素质、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法为融合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微观和宏观部分都具有政策性和实践性。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初次接触经济学的高职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近年来,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案例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选取要注重案例的本土化、生活化,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对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十分有利;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开放性,运用时代性案例分析热点问题,强化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开放性案例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应对策略,并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探究开放性案例的丰富内涵。教学中选用“春运现象”案例。春节前后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特征,可以体现“资源稀缺性”“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失灵”等多个模块的经济学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杜威的“思维五步法”,课前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相关数据和视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春运车票是否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如何?春运一票难求,你身处其中时会如何取舍?这种供需矛盾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吗?从供给角度来看,提高春运动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你怎么看待抢票软件和“黄牛党”?火车票价是否应该完全由市场决定?火车票该不该涨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案。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多种角色,例如学生、农民工、政府部门、“黄牛党”等,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分析感受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以深入分析案例教学的经济学原理(即角色在经济生活中的决策)所蕴含的知识点。在向学生介绍“春运现象”时,可以使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春运相关数据、图像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春运是我国经济社会巨变的时代缩影,我国能够从容应对40天左右的时间内约3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民航、自驾,从排队现金购票到手机APP购票,从人工核验身份证到“刷脸”进站,无不体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能在案例中感受到中国人传统的归乡观念和故土情结。在分析火车票是否应该完全由市场定价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政府干预(价格管制)是市场中“看得见的手”,我国政府对于重要民生商品,比如春运时的火车票价,实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政策,以公益性的定价保障人民的生活[5]。同时,针对“黄牛党”的存在,但社会主义法治将愈加完善,不断消除其对春运的不良影响。案例法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案例的选取、情境的设置、讨论全过程中的把控引导、对学生表现的鼓励、课后的分析总结等,每一环节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课堂反应和驾驭能力、实践教学经验等职业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以专业群为建设团队,把生活中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体现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知识点,尤其是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事件、热点问题等进行整理,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并融入课堂教学,经验证反馈后调整、补充入案例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材料累积也会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2.教学内容上进行思政因素融入设计

经济学基础十个部分的理论内容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讲授法为线进行串联,各部分内容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在案例的选取和课程的设计上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消费者行为理论部分,边际效用是序数效用论的核心概念,以“扶贫资金的使用”为例进行分析讨论。政府拨付的扶贫资金对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持续不断地提供扶助是否能够带来持续的扶贫效用呢?如何避免帮扶效用递减呢?在利用效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学规律。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是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是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也正是基于此,我国才在消除贫困的世界性难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知识点中,“购票后电影看了一半发现看不下去,是否要离开电影院”的案例教学课后反馈良好,因为事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代入感强,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成本概念的区别,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这个经济学原理,不因为付出的沉没成本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效率。市场理论中,以国有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讲授四种市场类型的知识,竞争与垄断的概念,同时以民族企业家为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人民富足所作的贡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外部性理论中,可以引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政策理念等。公共资源方面以学生所熟悉的图书馆占座现象进行举例分析,引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总供给和总需求(AD-AS)理论可以结合我国的供给侧改革,选取学生熟悉的奶茶为例,通过奶茶供应由过去单一选择到如今的种类繁多的饮品:不同系列、不同茶底、不同辅料等的变化,将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讲解有机融合。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部分,指导学生搜集宏观经济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权威数据搜集;观看《大国崛起》《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优秀纪录片,让学生从宏观经济角度认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质量提升,充分了解大国经济地位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勤于学习专业知识,勤于思考和创新,心怀天下,将个人理想和抱负的实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教学评价上体现课程思政考核指标

教学考核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在这一环节中,要突出思政要素占比,将知识、能力及价值塑造考核三方面并重[6]。应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进行全过程动态评价。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状态、学习成果展示等的课堂情况,课堂以外的资料搜集、调研报告等的完成情况,根据表现作为分阶段成绩评定的依据。期终考核除了专业知识维度的评价———检查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其应用经济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分析评估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否有提升,责任担当意识是否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是否更坚定等。可以设置注重主观表达,需要学生有一定思考和分析的综合性题目来体现上述考核目标。总之,要将课程思政效果纳入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中,“评过程、评思路、评方法,重点评感受、评态度、评行为的变化;关注自信心、闪光点、进取精神,重视激励性、鼓励性和反思性评价”[5]。这样的教学考核评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提升。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它与思政课程形成一体两翼、互相支持和补充[7]。高职院校要着力进行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在经济学基础课程自上而下的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搭建、教材的选编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将更加有利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

[2]赵晓东,陈立民,李蔚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审视[J].职教论坛,2021,37(3):144-149.

[3]张洪君,王臣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财经类教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1(9):55-59.

[4]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5]王艳萍.西方经济学课程群改革实践探索———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50-52.

[6]毕晶.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57-60.

[7]孟旭琼,汤志华.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3):151-156.

作者:魏佩佳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