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学学位论文选题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捕捉灵感注重创新
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性。创新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提出一种新观点,创造一种新方法,发现一条新材料,得出一个新结论是创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简化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怎样写,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与现有成果不同的东西,否则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论文,而充其量只是一篇科普性文章。这样的文章目前充斥国内的经济类报刊杂志,甚至很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也不乏这类文章。这类文章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毕竟还是宣传了一种观点或政策,但是作为学位论文就不能这样写,学位论文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或新意。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而产生出一点点思想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有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例如,“生产社会性”与“生产社会化”这两个概念一直被人们混为一谈,但我有一次在看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时忽然觉得不对头。因为我们知道,生产社会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类的物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从原始公社的生产直到当代的生产都具有社会性。而生产社会化只是近代以来,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工厂化的劳动方式的普及才形成的。在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的思考中,我发现二者之间还有很多的差别,于是我决定将其作为我的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果证明是成功的。所以,作为学生,要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恐怕是一条学习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所以马克思给《资本论》加了一个副标题,叫做《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论文选题要注重挑战性,即对现有学说提出质疑和批判。当然,如果找出新的证据证明现有学说的正确性也是可以的,但影响不会有批判性的论文那么大。在经济学说史上,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是由于批判性学说的创立而完成的。当然,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离开经济学的主流思想而另建一个独立的体系,批判必须是说理的,否则也是不会成功的。作为经济学的学位论文要为现有的经济科学大厦添砖加瓦,对现有经济科学大厦进行修缮装饰,而不是要重建一座大厦。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科学大厦。
二、选题要小发掘要深
作为标准的学位论文,不仅要求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求深刻和严谨。所谓深刻就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所谓严谨,就是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层次清晰,语言规范。写论文与写一般的宣传性文章和畅销书不同,畅销书注重的是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鼓动性,因此,往往采取的是大写意、大扫描、意识流式的写作方式,如“日本可以说不”、“中国可以说不”等等。而学位论文则不同,它要求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条分缕析。打个比方说,畅销书好比是一幅写意画,而一篇学位论文则是一幅工笔画。写意画一般都是全景式的,它强调的是神似,只要点到即可,而工笔画是特写镜头,它截取事物的某一部分,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强调的是写实。因此必须要形似、细腻。而且,论文的篇幅和字数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说,学士论文相当于一本书中的一章,硕士论文相当一本书中的一篇,而博士论文才相当于一本书。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就不能太大,太大了难以深入,难以深刻,也容易出现漏洞。为了便于精雕细刻,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与所授的学位相一致。一般来说,作为学士学位论文,只要求搞清楚一个范畴、一个概念就可以了;一篇硕士论文,则要求搞清楚一条基本原理(判断);而一篇博士论文的内容则要求更丰富些。在选题问题上我主张宁小勿大。而选择大而无当的题目,是目前中国学生做论文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连学士论文都选择这样的题目,如《试论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等。这类选题由于太大、太泛,不可能进行很深入、很专门的研究,会使论文流于空泛化和一般化,最后成为平庸之作。有些同学认为选题太小难以展开分析,几句话就说完了,甚至连要求的字数也凑不够,这是初学者,特别是从理工科考入经济类的大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小题大作”。所谓小题大作,就是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分析某一“小问题”,要多用些具体材料、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多用些图表、公式来表达自己的论点,必要时还可以综述一下这一问题的学说史。这样,既可以使论文更充实、更丰满、更具说服力,也可以解决字数不足的问题。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体制剧烈变革,发展进入起飞的历史时期,在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研究的东西,可以作为论文选题的问题,俯拾皆是。这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机遇。经济学论文选题可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研究一般的、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原理。这样的论文如果能够发现新的经济规律、经济范畴,将来能够在经济学说史上留下一笔,无疑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当然是最优的论文。不过,纯理论性的论文绝大多数都会湮没在经济学的长河中,后人可能完全不知道,这样,论文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另一种就是研究经济现实问题,得出可以操作的政策性结论,这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即使不算最优也可以算次优。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现阶段还是研究实际问题较易出成果,较易被社会接受,同时也较易发表。只要我们看一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变迁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在80年代初期,热点主要集中在商品生产、计划与市场、按劳分配、价格改革等问题上。8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于企业经营方式、宏观经济调控、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上。到90年代,主要集中在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转轨模式比较、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等问题上。这说明,经济学界的目光始终聚集于经济现实,也就是对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仍处于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仍然处于对西方经济学“引进组装”的阶段,要想发现一条具有普遍性原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经济学界当务之急是如何运用现有的现代经济学知识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同时要从大量的经济现实中去抽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范畴、经济规律和经济原理。只有对西方的现代经济学知识存量有了全面的把握,同时对中国经济实际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劳动的复杂度》研究的是劳动工资问题,因为当时我感到中国原有的计划工资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社会主义劳动工资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于是促使我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的时候,正赶上1986年中国的劳动工资体制的全面改革。虽然谈不上该文对中国的劳动工资改革有多大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节拍压得还是非常准确的。
四、逆向思维搜寻盲点
热点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因为被普遍关注,所以写的人可能很多,创新的难度也加大。如果逆向思维,寻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和领域,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则可能更容易出成果。这就要求在选题时要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在一些边界地区、交叉领地可能有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要向蕴藏的富矿区开发,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例如,人们一般多关注中国的隐形失业问题,但我校有一位青年教师专门研究隐形就业问题,结果,其研究成果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成功之处。当然,所谓盲点问题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但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但要求我们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而且还要具有思维的敏锐性和超前性,可以明察秋毫。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可以说每天都有新事物、新问题出现,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和捕捉。当然,论文的选题只是论文的出现,选题不能代替研究和写作。有了合适的选题还需要花费艰苦的劳动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多少捷径可走,最大的技巧就是勤学苦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我多年来得出的最重要的一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