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肺炎流行病学与卫生经济学比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区获得性肺炎[1]651(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可伴发热、胸痛,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对临床病案方法,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选择住院患者104例。
1.1.1纳入标准①第一诊断确诊为CAP。②入院前一个月内未参加其他干预措施。③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①合并影响呼吸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疾病、肿瘤,其它疾病如心血管、泌尿、消化、造血、内分泌代谢系统等严重并发病。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肝、肾功能不全(肝硬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透析、肾移植)。⑤特征人群(孕妇、哺乳期、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⑥长期卧床。
1.2调查方法
采用临床病案调查方法,填写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医症候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史、诱发因素、出入院诊断、诊断依据、药物过敏史等;中医症候:咳嗽、咳痰、胸痛、喘息气短、全身症状、舌脉诊等;辅助检查:胸片、胸部CT、血常规、痰检、凝血、超敏c反应蛋白等;用药情况:抗生素、中医药等;疗效评价:总住院日,退热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中药费用,西药费用及治疗总费用等。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4例均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男44例,女60例;单纯抗生素治疗19例,抗生素联合中医药82例,未愈3例,死亡2例。发病节气:春季36例;夏季20例;秋季18例;冬季30例,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年龄:<45岁22例;45~59岁19例;60~69岁18例;70~79岁16例;≥80岁29例,高龄易感;男女比例11:15,女性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咳嗽94例,咳痰92例,胸闷37例,发热56例,胸痛6例。
2.2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特点及证候表现,属“风温”“肺热病”“咳嗽”“肺胀”“肺实热”等范畴。季节性变化是主要诱因之一,好发于冬季和初春。肺居于胸腔内,处于五脏之高位,称为华盖,通过喉和鼻与外界直接相通。肺往往直接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自然界风、寒、燥、热等邪气(尤其是温热邪气),多直接从口鼻而入,影响肺卫,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阳气较衰,易感寒邪;初春阳气渐长,但仍是阴盛阳衰之时,故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春之时,肺易受邪气侵袭,最易受病。《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年半百,阳气渐衰,体虚易感受外邪。年高者可出现肺脏虚弱,主气功能下降,宗气生成不足,卫外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肺气宣发功能下降,肺气被遏,宣肃无权,痰阻气道,导致发病。“正气存内,邪不相干”,老年人多正气不足,卫外无权,易感受风温之邪。男属阳,女属阴,男人体阳而用阴,阴常不足;女人体属阴,本属多阴多血之躯,体阴而用阳,阳气常不足。CAP多为阳病,以热盛为主,故有阳盛阴病,阴盛阳病,女性多于男性。感受外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故见咳嗽。此病多为实证,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炼液为痰,肺热蒸液为痰等,多咳嗽、咳痰并存。机体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卫阳闭塞或营卫不和;或寒邪侵袭,由表入里,邪正相争或寒邪化热,邪热炽盛发热,部分患者可见发热,痰多,饮停胸肺,气机不畅,出现胸闷、胸痛等。
3治疗
感染控制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2006年修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调查数据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感染控制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1.69±5.98d、13.22±5.99d;单纯抗生素感染控制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6.83±9.19d、18.76±9.89d。中西医联合治疗明显优于于单纯抗生素。抗感染是治疗CAP主要环节,针对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选取不同抗生素。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基因的变迁,抗生素抗感染效果并不理想。各国学者都在探索抗感染更有效的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医学瑰宝,抗感染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
4小结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抗生素费用明显高于中医药费用,且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总费用亦高于中西医治疗总费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多使用进口药品,费用较高,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明显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减轻部分经济负担。入院时间较长患者难免会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不佳。中西医联合治疗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对身心健康亦非常有利。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在防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医药治疗肺部感染会成为一种新趋势,新常态。
作者:苗同艳 宫晓飞 杨程 童佳兵 李春颖 李泽庚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