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1999年至2018年河南省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着重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于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物质资本;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积累、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其没有关注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多马推出了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资本的不断形成,由此开创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但这一理论否定了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间的可替代性,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索洛、斯旺建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修正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关系,首次提出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局限在于该模型仍未区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其对于技术进步外生独立的假设并不现实,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新经济增长理论弥补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足,将“知识”或“技术”内生于模型中,认为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等内生变化因素会导致资本收益率不断增强,并使生产出现规模收益递增,该理论更加关注人力资本的作用,更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制度要素的作用。罗默认为知识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促进作用,在其知识溢出模型中引入了知识变量,在模型中知识是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中,他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将知识和技术具化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强调人力资本通过教育投资的积累,不断促进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收益增加,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呈现规模效益递增现象,得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的结论。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物质资本,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物质资本贡献作用相对更大。对于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而言,可通过分析1999~2018年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着重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于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模型。根据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起带入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有效劳动模型,由此来分析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另外,针对河南省是外出务工大省,劳动力输出现象较突出,其户籍劳动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参与的是外省的经济建设,对于本省的贡献参考意义不大,使用该数据来代替劳动力因素会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使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数量之间关系密切,两者间可能会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人力资本取代劳动投入的方法,将理论模型简化为:Y=AKαHβ。其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A表示技术进步因素,K为物质资本水平,H为人力资本水平。

(二)计量模型。因地区生产总值、物质资本等指标的数值较大,为便于计算,同时消除异方差性,对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计量模型:lnYt=lnAt+αlnKt+βlnHt+ut。对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此借鉴索罗提出的经济增长方程,得到区域经济增长模型:ΔYtYt=ΔAtAt+αΔKtKt+βΔHtHt。其中,ΔYt/Yt表示经济增长率,ΔAt/At表示技术进步增长率,ΔKt/Kt表示物质资本增长率,ΔHt/Ht表示人力资本增长率。则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进行估算:S=rΔX/XΔY/Y×100%其中,S为某个因素的贡献份额,r为该因素的边际产出/产出弹性,ΔX/X表示该因素的增长率,ΔY/Y表示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三、指标的建立与数据的选取

(一)数据来源。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从各个渠道收集整理了1999年~2018年河南省的经济社会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数据取自我国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等取自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及测算。1.产出总量。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河南省产出总量,为了消除物价水平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名义GDP中的物价因素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除,从而得到各年份的实际GDP。2.技术进步。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额表示技术进步要素。3.物质资本。受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核算物质资本,并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加以调整以消除时间及物价因素,从而得到实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人力资本。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核算法、教育经费法、学历权重法、劳动者报酬法和受教育年限法等,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中受教育年限法使用最为广泛,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受教育年限法是将劳动力按不同的受教育水平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受教育水平,赋予一定的权重并进行加权求和。用从业人员来代表直接参与到生产中的劳动力,因此,本文根据每年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结构,来计算人力资本存量。其公式为:Ht=ΣRiWi。其中Ht是人力资本存量,Ri表示受教育层次为i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例,Wi为受教育层次i的受教育年限,为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本文与统计年鉴上的划分方法保持一致,按把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从未上过学,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专及以上(i=1,2,3,4,5),对于每一个阶段,其受教育年限的赋值分别为:1年(未上过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个人技能或自学能力)、6年、9年、12年和16年。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定量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LnY=2􀆰817241+0􀆰033927LnA+0􀆰510622LnK+0􀆰984874LnH      (0􀆰053277) (0􀆰027231) (0􀆰450608)R2=0􀆰995957,F(3,20)=1313􀆰7491.拟合优度检验。R2=0􀆰995957,数值接近于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2.方程显著性检验。F=1313􀆰749,数值较大,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整体较显著。3.变量显著性检验。tK=22􀆰9757,tH=2􀆰2142绝对值较大,两个解释变量在95%的水平下显著,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而tA=0􀆰4814,pA=0􀆰6368,说明技术市场成交额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地反应技术进步因素。

(二)模型分析。在模型中α+β=0􀆰510622+0􀆰984874>1,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呈现规模效益递增,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当控制物质资本投入不变时,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时,GDP相应增加/减少0􀆰984874%;当控制人力资本投入不变时,物资资本投入每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时,GDP相应增加/减少0􀆰510622%。据此可知,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显然,相比于物质资本而言,每增加一单位的人力资本将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

(三)解释变量的贡献份额。本文需要用年均增长率来代表各经济增长因素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m=t-1BA-1。其中,m为年均增长率,t为期数,A为基期的值,B为报告期的值。根据年均增长率的公式,可以进行以下估算:在1999年~2018年这20年间,河南省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4517􀆰9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773􀆰43亿元,其年均增长率为10􀆰625%;河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从1999年的20􀆰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9􀆰28亿元,其年均增长率为11􀆰11%;河南省人力资本从1999年的7􀆰242年增加到2018年的9􀆰027年,其年均增长率为1􀆰167%;河南省物质资本从1995年的1206􀆰8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655􀆰15亿元,其年均增长率为18􀆰354%。进而由公式可估算出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技术进步3􀆰548%,物质资本88􀆰207%,人力资本10􀆰817%。可见,在1999年至2018年间,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来推动,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贡献不明显,这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超高边际产出极不对称。该模型对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作用效果分析与现实情况较为贴近,比较符合该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但人口素质质量整体上不高,第一产业较发达,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长期负面的社会评价导致营商环境较差,各方面投资力度不强。这一系列现状导致河南省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的依赖度较高,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主要还是靠物资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来解决。如何利用教育人力资本的高产出弹性,以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河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河南省1999年~2018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模型,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同时分别对技术进步、物质和人力资本三种要素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估算对比。其结论如下:一是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均明显促进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548%,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88􀆰207%和10􀆰817%,相比而言,物质资本的贡献度远远大于人力资本,是河南省在近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二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97361,高于物质资本的0􀆰51760和技术进步的0􀆰033927,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促进河南经济增长发挥着持续且稳定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政府可以重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保留的投资力度,加快实现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但物质资本要素投入却仍然是驱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这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极度不匹配。政府在保持物质资本稳定投入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薄弱,提升人口基本素质。本文的局限在于,对于人力资本的测算应考虑教育、健康等多种因素,所采用的人力资本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指标的选取和构建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次,也未考虑到河南省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这一因素。另外,本文对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测算并不能很好的反应技术进步的实际状况,计量结果中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并不显著,这与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孙东楷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