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步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方式受到信息浪潮的巨大冲击,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要密切关注这一新变化,积极寻求一条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构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处在当前这个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些社会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心理疾病频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要密切关注这一新变化,积极寻求一条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1融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必须要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内在状况的改变加以调整,才能真正实现这项工作的创新式发展。在当前阶段,媒体传播机制、主体、内容和效果等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在内的多种媒体类型实现了有机互补、高效整合,最终打造了“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荣”的新媒体形式,直接影响了社会的信息传播环境,创造了更加便捷、灵活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先锋群体而言,作为对新生事物最敏感的特殊阶层,在融媒体时代,他们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学习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何充分利用融媒体的正向力量,使其成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武器,已经成为摆在当代高校辅导员面前的重大挑战,辅导员应努力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深入探索发挥融媒体正向作用的新路径,为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2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具体表现
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开放、虚拟和杂乱的信息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造成一定的困扰,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媒体依赖症
在融媒体时代,手机、ipad、电脑等媒体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群体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极易导致身体的亚健康状况,如,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精神萎糜。而一旦脱离了媒体工具,他们就会感觉到严重不适,这种对多媒体工具的过度依赖,也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意愿消磨、思维模式趋于单一、自我思考机制不断退化、创新能力持续下降,对于其终身发展十分不利。
2.2社交困难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媒体的介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似乎变得愈加的匮乏与充满障碍,人们更乐于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虚拟交际,而并非人的亲身交往。“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戏谑的话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真实描述。长此以往,个别大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孤僻,行为上甚至可能导致暴力甚至是自我封闭。
2.3信仰缺乏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是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如此一来,不仅是代表社会主流风尚的信息在快速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想的信息也冲击着广大大学生,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阶段的他们而言,容易造成其精神上的信仰匮乏,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感觉了无生趣,甚至还可能表现出一些抑郁的症状。
3导致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
步入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佳的程度不断增加,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只有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1学生自身的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自身因素起主要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有着“新新人类”的典型特征,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辨识信息真伪的意愿。融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来得如此轻松,俯拾皆是,无须花费什么精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自我成长和辨识信息的意愿;二是缺乏甄别信息质量的能力。高校大学生虽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尚未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对于蜂拥而至的信息浪潮,只能接纳却无法进行有效甄选,最终也只能被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所困扰;三是缺乏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需求。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个体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在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责任和担当意识、奉献和牺牲精神也更加淡薄,在受到融媒体时代信息化浪潮的影响时,与他人交往的需求不断降低,甚至逃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心理问题也更容易随之产生。
3.2客观环境的变化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处在融媒体时代,外部的客观环境,如,信息制作的手段、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其中,正面的影响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了一个更加便捷、立体、交互式的平台,负面则是使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减弱、注意力涣散、自我约束力降低,等等。但基于大学生在思想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殊状态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调研,相较而言,负面的作用似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3高校教育的欠缺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经常性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推进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工作。但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曲折前行的,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却仍未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需要,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仍缺乏实效性,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更是形式主义严重,多层次的专业指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创新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教育必须依时依势进行创新性调整。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和谐共生、有机互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等方面,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这一更加活跃、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其变化必然更加明显。高校辅导员应充分正视这一现实情况,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为培养更多优质人才做出贡献。
4.1提升学生媒体素养
良好的媒体素养是一个人正确利用媒体的重要基础。融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媒体促进个体成长,消除媒体的负面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在多方面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一是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控制力。大学生要强化自控意识,摆正媒体在个人生活中的位置,能够学会上网,也能够轻松下网,合理使用这些媒体设备,将其作为有用的工具而非“伴侣”;二是提倡文明上网行为。当前,网络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因为非实名导致一些人恣意妄为、无所顾忌。要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真正理解何谓“慎独”,明确网络伦理规范建立的重要意义,从自己做起,率先拒绝不文明的媒体设备使用行为;三是激发大学生内省和人际交往的意愿。在融媒体时代,虚拟交际的出现极容易造成人内在的空虚、失落和挫败感,要鼓励大学生对自己的关注与反思,激发他们与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热情,重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从源头上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1]。
4.2架构教育新平台
平台是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融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教育的优势性,依托互联网、校园网和包括手机、Ipad和个人电脑在内的终端设备,搭建一个立体、交互、便捷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BBS、QQ、Email、微信、微博等媒体软件来促进大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者之间的线上线下高效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以网络为主、线下接触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借助平台来完成“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指导,通过BBS、E-mail、微信群和QQ群的网络通信手段,面向团体、小群体或学生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
4.3打造高素质队伍
综上,融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更为艰巨,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复杂、更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要具备更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技术,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者,既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者,也是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引导者,因此,辅导员要更快更好地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以适应这一光速变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学校也为要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成长与提升的机会。确保他们自身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切实提高辅导员本人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指导技能。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和维持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整支辅导员队伍始终具备旺盛的活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关键内容。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机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信息传播环境,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传播的泛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很多负面的社会事件。为了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高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便捷条件,牢牢把握每一个心理教育创新的关键契机,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优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晖,何凯,罗军等.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
[2]石彩霞,宋效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作者:黄洪梅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