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类健康也由原来的生理健康转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之中,对于学生健康的重视也逐渐转向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4小结

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关系到国家以及社会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雪.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求知导刊,2017(4):45.

[2]张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讨[J].新西部(中旬刊),2016(6):131,127.

[3]熊淑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情感读本,2014(2):33-36.

作者:尹文娟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