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课程标准化建设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校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效课程标准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课程,同时也是各高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尤为重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高校应该基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背景,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和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其是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主要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等技术平台,使得传播的信息扩展快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的普遍使用,新媒体凭借先进的传播方式、技术以及多样个性的传播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不恰当的使用影响价值观形成
新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时展背景,以用户个人体验为主要发展依据,这一特点切实符合高校学生的媒体使用心理,在各高校学生群体中,新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需求,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的更新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扮演各自中意的角色,因此能够极大的吸引这部分大学生用户群体,提高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增加主动性和依赖性。通过网络的认知学习会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感产生相应的影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宣泄各自情绪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健全,心理发展也并不成熟,很容易对某些新鲜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会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害,最终导致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一对多单向传播方式,学生并不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反馈(缺乏反馈渠道),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
(二)改变传统思维、学习方式与习惯
由于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阅读方式的固定模式,采用超文本阅读的方式,使得学生思维、学习方式产生一定的变化,其打破原有的思维逻辑,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和新闻内容等。综上,新媒体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思维逻辑。
二、网络时代对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影响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该课程主要以推动大学生心智发展和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内容并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整,学会借助外部有效力量——外部心理健康辅导排解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性化发展使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
大学生大多好奇心比较强而且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相对封闭不愿与他人吐露心声,同时也拥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很少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外部环境充满各种诱惑,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得不到排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使得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且不受地域、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快速高效的获取各种信息,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这就使得传统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在课外经常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等缓解自身的压力或排解各种负面不良情绪,这也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这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求,也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性与应用性进行融合,课程设计上具有特色和普适性特点以满足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仍然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使得学生并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往往局限于人才培养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均受到新媒体技术所产生的教学环境的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化的改革策略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真实学习需求设计课程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同时也更具个性化的特点,只有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一是以整个高校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划分;二是以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为依据进行划分;三是根据某些特殊的心理需求进行划分。这些划分方法相对来说能够有效确保整个划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使该体系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在设计课程内容方面,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真实状况和心理需求,随后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必须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生活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阶段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侧重。在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个人后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课程内容。
(三)根据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还是照搬老套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不进行更新,其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所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改革。高校应该尝试与学生钟爱的媒体类型和媒体使用习惯结合,以此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课程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心理健康网站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免费网络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选课。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推广与宣传,并及时多次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相对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性且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四、总结
高校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以及各种新媒体技术,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进行课程标准化设计,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时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贺玉娇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