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血压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血压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血压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干预4周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服药达标率、血压控制优良率、生活方式良好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服药达标率(96.0%)高于对照组(78.0%),观察组血压控制优良率(80.0%)高于对照组(62.0%),观察组生活方式良好率(90.0%)高于对照组(66.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相比较于常规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帮助患者控制血压,促进向良好生活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高血压;并发症;体验式教育;健康教育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中老年常见慢性病,我国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高血压的并发症具有患病率高、住院率高、危害性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压仍无有效治愈手段,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是主要干预措施。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慢性病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延缓病情发展[2]。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其产生的效果存在直接联系,若仅强调疾病知识,则存在专业性过强,患者难以理解等缺点[3]。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运用“触景生情”的理念,患者可提前感知并发症,认识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知,驱动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动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4];年龄45~65岁;意识清楚,无严重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知情同意,配合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有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及精神疾病,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预期寿命小于半年。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6~64岁,平均(52.1±5.2)岁;受教育年限(8.1±2.0)年;收缩压(159.28±7.62)mmHg,舒张压(89.50±8.91)mmHg;高血压病程(3.2±1.2)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64岁,平均(50.5±4.5)岁;受教育年限(8.3±2.1)年;收缩压(159.50±8.26)mmHg,舒张压(88.94±9.87)mmHg;高血压病程(3.0±1.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由专科医生进行课程指导,主要内容包括运动、饮食、合理用药等,共4次课程,1次/周,30min/次。第1次课程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后续课程在患者出院时告知其下次课程时间地点,并于课程前1d电话提醒患者。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设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动脉瘤及动脉瘤破裂等5项并发症体验式教育设备,由专科医生授课,共4次课程,1次/周,40min/次,其中30min健康教育内容与对照组一致,另外10min患者可依次选择不同类型的并发症体验式教育设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体验:由患者自行佩戴体验背心,胸前区放置2~3kg的水袋或沙袋,形成一定的压迫感,持续数分钟,视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动脉瘤及动脉瘤破裂体验:制作动脉瘤形成与高血压关系的视频,通过佩戴增强现实技术(AR)设备亲身体验动脉瘤形成及破裂的动态过程。脑动脉硬化、脑梗死体验:使用夹板将患者一侧肢体固定,使之无法活动,放置于轮椅上,感受肢体瘫痪带来的活动不便。肾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体验:由护士展示动脉硬化模型,模拟体验肾透析的过程,感受每周需数次透析的痛苦体验。视网膜病变体验:根据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5],展示Ⅰ~Ⅳ级相应眼底模型,患者佩戴特制不同模糊程度的毛玻璃镜片眼镜,行走5~10min,过程中医护人员注意保护患者安全。

1.3效果评价

1.3.1评价指标1.3.1.1服药率达标情况1个月内患者按医嘱服药天数占比≥80%可认为服药达标[6]。1.3.1.2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控制优良是指1个月中有3/4及以上时间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1.3.1.3生活方式良好的标准限盐,食盐摄入量<6g/d;控烟,吸烟量<5支/d;体育锻炼:中等强度运动,4~7次/周,30~60min/次。三者均达标可认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良好[1]。1.3.2评价方法由心内科专科护士在干预前对既往服药情况、血压情况、生活方式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记录。4周干预后,患者填写或家属代填写高血压日记,记录每日的服药情况、血压以及用盐量、吸烟支数(吸烟者)、运动情况,填写1个月,专科护士进行电话随访,收集1个月内高血压日记的记录数据,并评估服药达标率、血压控制优良率及生活方式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描述,采取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达标率、血压控制优良率、生活方式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服药达标率、血压控制优良率、生活方式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压

相关研究表明体验式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学习是一个通过体验的转换来创造知识的过程,体验式学习要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的概念化、行动应用4个阶段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具有学习者主体性、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等特性[8]。在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中,患者可直观地亲身体验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而不是单一血压数值带来的警示,这种健康教育方式给患者带来情境式体验。穿戴体验工具,感受高血压并发症所带来的各种不适感,例如胸前压迫、胸前疼痛、肢体瘫痪等;通过AR设备观看视频,目睹长期高血压下身体缓慢发生的变化,能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发生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本研究中,通过模型体验、观看AR视频等方式有效地促进患者更好地去体验、参与整个教育学习过程,充分调动患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自我管理的意向。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4周后随访1个月,观察组服药达标率(96.0%)高于对照组(78.0%),观察组血压控制优良率(80.0%)高于对照组(62.0%),观察组生活方式良好率(90.0%)高于对照组(66.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效地促进血压的控制。

3.2本研究局限性

由于研究时间受限,随访时间稍短,只收集了1个月的随访结果,未对长期随访结果进行观察;研究样本量略显不足,统计效能可能偏低。未来的研究将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同时可延长随访时间,观察患者干预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自我管理行为,做好长期健康教育工作,减少患者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医疗负担。

作者:陈美玉 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