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1日~2019年9月1日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改良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及出院后3个月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精神状态[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结果:出院后3个月,两组SDSS、PAN-SS、MR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两组PTGI、GQOLI-74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健康教育不仅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还有利于生活质量与服药依从性的提高,从而促进精神状态的康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生活质量;阶段性
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类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1]。精神分裂症属于其中之一,是一种由多因素造成的复杂性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感知觉障碍、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75%的精神分裂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需引起重视[2]。临床针对治疗以药物配合护理为主,考虑到该病病程较长,极易复发,长期服用依从性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3]。常规护理目的性较差,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患者出院后复发率较高,而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将整体护理流程分为不同阶段,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计划,提供患者更为全面的健康教育,从而有利于其长期服药依从性的提高[4-5]。但该护理模式联合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报道较少。2018年3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们对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3)》[6]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者;②首次住院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并由看护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年龄18~5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②无自我表达能力,无法独立完成量表填写者;③有自杀倾向或高度暴力者;④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57.89%)、女16例(42.11%),年龄(28.52±3.11)岁;受教育程度:大学14例(36.84%)、高中15例(39.47%)、初中及以下9例(23.69%);病程(5.88±1.34)年;有无家族史:有31例(81.58%)、无7例(18.42%)。对照组男24例(63.16%)、女14例(36.84%),年龄(29.84±4.72)岁;受教育程度:大学10例(26.32%)、高中17例(44.74%)、初中及以下11例(28.94%);病程(5.91±1.36)年;有无家族史:有28例(73.68%)、无10例(26.32%)。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待入院后给予门诊部一次性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进行健康教育,住院期间针对病情发展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或喹硫平)治疗,保持清淡饮食,待病情稳定后即可出院。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或复诊的方式及时反馈康复情况,每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住院期间:a.急性期。在入院15d内考虑患者病情严重、认知及自控能力较差,需严格监护用药、训练情况,并注意是否存在自杀、暴力、自虐等倾向,保证生命安全。此阶段重点在于药物控制,并不断掌握患者个体化心理特点,在晨晚间时通过一对一形式,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等,帮助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及用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发展与病因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及时给予安慰与鼓励。b.缓解期。在入院15d~2个月内,患者病情逐步趋于稳定,该阶段给予行为集体知识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分小组(每组8~12人)进行,3次/周,每次15~30min,小组内成员经过病例筛选,根据其自身性格、受教育程度、治疗依从性等信息进行区分,通过视频、PPT等途径进行,完毕后要求患者之间沟通,将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互相分享,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发表个人看法,护理人员进行陪同,仔细倾听患者交流间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及时给予纠正及补充。每周安排1次娱乐活动如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音乐疗法等,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进行指导,评估其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树立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c.巩固期。在入院2~3个月内,该阶段患者生活能力基本恢复,重点提高社会功能,1次/周,每次60min,播放相关沟通交流技巧的影片进行学习。由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回归社会的意向及遇到的阻碍,一方面判断患者是否自愿主动回归社会,另一方面了解现阶段亲朋好友对患者回归社会的态度。根据调查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对存在意愿回归社会的患者强调出院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并告知可能面对的困难与应对方式等,向家属普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鼓励其主动配合患者的回归计划。对回归具有畏惧心理的患者,则需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所谓的回归社会仅仅是从边缘状态回归至主流状态,与住院期间的交流与生活无显著跨度,出院后存在一个接纳过程,无须产生太大压力,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生活是正常现象,若出院后有任何困难可及时联系护理人员,以便在迷茫时给予引导,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出院后的生活。②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通过折页或小册子等形式送入患者手中,前1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督促用药情况,后期每个月2次,督促做好康复日记,完整记录服药情况、随访日期、量表评估等。
1.3评估标准
1.3.1社会功能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通过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7]及改良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8]测定两组社会功能,其中SDSS包括职业、婚姻、父母、社会性退缩、家庭职能等10项,采用3级评分,0分为无异常或轻微缺陷但不影响日常生活,2分为存在严重功能缺陷。PTGI包括人际关系、新可能性、个人能力、精神改变、享受生活5个维度,共21条目,按照0~5分进行评分,满分0~10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越好。
1.3.2生活质量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9]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74个条目,每条目评分均按照1~5分,存在正向评分及负向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1.3.3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10]评估两组用药情况,共8题,总分0~8分,<6分为依从性差,6~7分为中等,8分为高度依从。总依从率(%)=(高度依从例数+中等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3.4精神状态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11]、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12]评估两组精神状态,其中PANSS从阳性症状评分(7项)、阴性症状评分(7项)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16项)3个维度评估患者精神分裂严重程度,按照1~7分评分,总分30~21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MRSS包括依赖、活动能力、社交、目前症状及异常行为4个分量表,共28条目,按照0~7分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轶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SDSS、PTGI评分比较见表1。
2.2两组不同时间GQOLI-74评分比较见表2。
2.3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科疾病较常见的一种,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及认知障碍,临床表现为情感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逻辑思维能力差等症状,无法正常融入社会[13]。相关研究显示,考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较长,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其精神症状的改善程度与用药依从性密不可分,而目前临床有关疾病健康知识的重视度较低,患者无法得到系统性健康教育,导致其遵医行为及服药依从性的降低,不利于长期服药依从性的保证[14]。以往针对该病的康复护理主要以药物控制及功能训练为主,旨在改善其临床症状的同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研究表明,常规护理过程固定、操作死板,且未考虑个体化因素存在的影响,其整体护理效果不佳。随着医疗行业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护理方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认可,其中阶段性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的研究报道较为鲜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以便为后期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固基础。有关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应用可追溯到1980年,考虑当时背景下的护理措施重点为纠正家庭功能紊乱,但随后发现大多数患者家庭功能无法得到明显改善,究其根本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产生、发展、康复等方面的了解,且家属在照护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Anderson提出健康教育的观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强调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有利于精神症状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3个月,两组SDSS评分低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GI、GQOLI-74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考虑精神分裂症的特殊性,即使给予足够量的药物干预,仍存在3/4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而阶段性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发展,将其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及巩固期,并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较常规护理模式更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使患者可逐渐接受自身病情,认识到药物治疗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有效消除因错误的医学观念造成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并结合娱乐活动、沟通训练等,提高其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大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自主分辨自身疾病及精神状态的异常,多为家属发现后带领至医院检查后确诊,但因缺乏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较易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及用药产生抵抗、拒绝等情况,影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入院后的依从性,减轻其抵抗情绪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另外,本研究发现,出院后3个月,两组PANSS、MR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阶段性健康教育不同于以往基础教育,而是将健康教育作为护理重点,利用现有资源对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康复过程均给予不同途径的教育,通过反复强调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知识掌握度的同时,帮助患者获得认同感与理解,且该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化、个体化的知识健康教育,并联合沟通与实践不断强化,帮助患者更好地认知到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提高其自护能力,进而有利于服药依从性的保证,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药物控制情况,因此,服药依从性的提高直接影响患者精神状态的恢复。
作者:范丽玫 陈玲 李小梅 单位: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