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

一、老子人生观

(一)柔弱不争

“不争”二字先后多次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老子所谓“不争”,并不是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的消极人生观,而是一种“为而不争”的崇高境界。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的“不争”是指人生应如上善之水,处众人所恶之地,先利万物而后不争。讲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子有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既是一种有曲折才有圆满,有弯曲才有伸直,有亏才有盈,又是不四处显摆,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不自吹自擂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为而不争”,就是说“为”要从“不争”的境界出发,这种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为而不争”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子高尚的人生观。当思想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不仅是对自己内心修养进行要求,更是对生命状态的高度要求。

(二)崇俭节欲

告子曰:“食色性也。”人生而有欲求,这是无法否认的自然规律。欲求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各种乱象的根源。在如何正确对待欲求的问题上,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充满了智慧。老子就提出了“崇俭节欲”的思想。“崇俭节欲”,不是病态地节俭和绝对地根除欲求,不然老子也不会主张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的“崇俭节欲”是在肯定个人衣食住行的必要之欲的同时,强调不过度地消费,反对不知足的贪欲。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想告诉世人,名利、财富、得失哪一项都没有自我重要。他认为执着于名利场的人,只会耗尽精神,费尽心机,失去自我。这种人积藏的财物越多,实际上失去的东西就越多。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为腹不为目”。“腹”是内在的自我,“目”则是一切外在于自我的感观世界。蒋锡昌《老子校诂》曰:“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所以说,老子的“崇俭节欲”只是要节制过多的欲求,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知足常乐

老子所谓“知足”,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人生观,而是一种自知之明、自我满足的人生幸福观。人能够做到知足,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体现。老子对待“贪欲”的态度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足常常会招致灾祸,带来不幸。所以,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能永远地感到满足。老子认为,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就能“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此外,老子所谓“知足”,还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老子鞭辟入里地阐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通过极简的语言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不知足只会月盈而亏,满必招损。因此,人们应当“去甚、去奢、去泰”,要有“功成身退”的魄力和气概。“知足”是老子的人生观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有益于人们理性地对待外界的物质诱惑,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是帮助人们获得真正幸福的简单便捷途径。

二、老子的人生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人们不去争,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所以也不会招致批判,更不会给自己带来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对于大学生来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大学就是一个微缩的小型社会,不论在课业、个人能力的施展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都需要学生去竞争。因而,大学生活的竞争性集中体现在三个领域:第一,在学习方面,担任班干部,拿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第二,在个人发展方面,加入学生会,加入社团组织;第三,在社会交往方面,拓宽朋友圈子。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竞争,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结果只要稍不如意,就产生抑郁、悲观、消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为迎接社会这个竞争更为激烈的舞台而养精蓄锐的关键时期。荣誉、地位、权利虽然诱人,但是学生的生活中心应侧重于抓紧这宝贵的四年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扎扎实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大学生能够明白老子“为而不争”的道理,就能理顺学业与权利、荣誉的关系,就会淡然面对竞争的失败。

作者:王培敏 蔡文芬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